對外廣播的評述
三十多年來,中國的對國外廣播取得了巨大的進展,在國外聽眾中享有很高的聲譽。事實證明,在增進中國人民和各國人民的了解和友誼、保衛世界和平的事業中,對國外廣播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但是,由於中國的新聞工作者,還有社會上相當大一部分人,對廣播這一新興的傳播工具比較生疏,對國外的社會情況和各國人民的生活習慣與愛好也很不熟悉,所以,盡管中國的對國外廣播工作者有良好的意願,工作也很努力,但卻不容易做得很理想,收到滿意的效果。更主要的是“左”的思想長期束縛著人們的頭腦,有時還占了統治地位,想事情,看問題,往往帶著“左”的框框,從主觀出發,不實事求是,不講求客觀效果,這就使缺點、錯誤得不到糾正,甚至還有所發展。因此,三十多年來對國外廣播的經驗雖然很多,其中最主要、最關鍵的一條,即要克服“左”的主觀主義,按實際的客觀規律辦事。沒有調查研究,不了解工作對象,對所從事的工作的目的不夠明確,憑想象和主觀意願辦事,必然不可能達到目的,甚至會招致不良的後果,給工作造成很大損失。回顧工作中的經驗和教訓,可以歸納為下述四個方麵。
一、努力爭取了解和友誼
對國外廣播要為爭取世界和平和友誼作出貢獻。和平和友好的國際環境是中國實現四個現代化所必需的。中國的對國外廣播,主要通過從各方麵係統而忠實地介紹中國的曆史和現狀,中國的對內、對外政策和主張以及中國的社會和人民,使各國聽眾正確地全麵地了解中國,與中國人民建立起友誼,為人類的和平、進步而共同奮鬥。
在聽眾當中,有許多人對中國友好,通過收聽中國的對國外廣播,更加深了對中國的理解和感情。比較多的人則從不了解到了解,從不甚關心到興趣很大,希望跟中國交朋友,更多地了解中國。也確有少數人由於誤解或其他原因而不喜歡中國,但在聽了廣播以後,其中的許多人會被事實說服,改變態度,成為中國的新朋友。對國外廣播要做到這一步,必須取信於聽眾。要堅持實事求是,恪守新聞真實性的原則,對事實既不誇大也不縮小,不要自我吹噓。要尊重聽眾,堅持講道理,把中國的觀點、主張如實地說清楚,讓聽眾自己去判斷,而不要強加於人,也不允許幹預其他國家的內部事務。不幹涉內政是中國跟世界各國和平共處政策中的一條重要原則,對外廣播必須遵守。
二、了解對象,聯係實際
對國外廣播的對象是外國人。外國人和中國人有很大不同,外國的曆史情況、地理環境、政治製度、社會風俗、文化傳統、生活習慣、思維方法、語言結構都跟中國不同。對外廣播工作者不考慮到這些特點就不能吸引聽眾。因此,辦好對國外廣播的一個基本條件就是要經常調查研究,要了解對象。有些人往往認為自己熟悉的,聽眾也會熟悉;自己感興趣的,聽眾也感興趣;自己理解的,聽眾也能理解。這樣,有時候就會出現這種情況:廣播裏談得很起勁,聽眾卻莫名其妙,或者感到枯燥無味,不僅費力不討好,有時還會起相反的作用,無意中把聽眾趕跑。國際電台的聽眾大都是不甚熟悉甚至很不熟悉中國的外國人,因此,報道中國的事情,題材和角度的選擇同對國內廣播有很大的不同。某些國內聽眾關心或需要知道的事,生活在國外的聽眾可能毫無興趣,因而完全不應該也不必要對國外廣播,比如一些介紹工作經驗和工作部署的內容。聽眾還反映,廣播裏常談“文化大革命”中的錯誤以及有關的爭論等等,他們不感興趣,也不想了解。相反,某些國內聽眾習以為常的事情卻會引起國外聽眾的很大興趣,比如中國的民情風俗、普通人的生活和一些常識性題材等。因此,對外廣播的編輯在選材的時候要細加區別。同樣是外國聽眾,又有國家、民族和地區的不同,他們的興趣、要求也不盡相同。國際電台的不同語言的廣播要經常注意調查研究,根據各自聽眾的特點,選擇相應的報道內容和方式,才能有的放矢,適合聽眾的需要。人們常說內外有別,對國內廣播和對國外廣播是要有區別的,辦對外廣播要時刻記住這句話。不但內外有別,而且外外也有別,即對這個外國的廣播和對另一個外國的廣播也不能一樣。認識事物,不僅要知道它們的共性,更要找出它們的個性,分清它們的區別,實行具體事物具體對待,才是科學的態度,才能收到應有的效果。隻有深刻了解對象國家和地區的種種情況,包括曆史的、現在的,自然的、社會的,設身處地地為聽眾著想,懷著真摯的服務熱情,充分運用廣播的特點,才能辦出受聽眾歡迎的好廣播。如果采取簡單省事的做法,把一些現成的材料或文章(即便是好材料、好文章)照抄照播,不問效果,那隻能把廣播辦得越來越沒有人聽。十年動亂時期和八十年代以來聽眾對中國對國外廣播的反映和評價截然不同,就是明顯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