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專家工作
中國廣播電視事業的開拓和發展,得到世界上許多國家的專家和友人的幫助。四十年來,許多外國專家和他們的家屬懷著對中國人民的深厚情誼,離開家鄉,飛越萬水千山來到中國。他們分別在國際廣播電台、中央電視台、中國廣播藝術團、北京廣播學院和技術部門,為發展中國的廣播電視事業而辛勤工作。
早在中國人民廣播事業誕生不久,美國的李敦白(Sidney Rittenburg)、日本的八木寬等外國朋友就在解放區參加了廣播工作。新中國成立後,隨著廣播電視事業的迅速發展,來華的專家更多。三十幾年來,共有50多個國家的專家應聘來廣播電視部門工作。據不完全統計,從一九四七年到一九八四年底,先後參加廣播電視工作的外國專家有200多人。以一九八三年為例,廣播電視部共聘請專家40名,其中在國際電台工作的有35名,在中央電視台工作的有3名,在北京廣播學院工作的有2名,他們來自日本、越南、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孟加拉、坦桑尼亞、尼日爾、索馬裏、巴西、古巴、智利、阿根廷、英國、法國、聯邦德國、西班牙、蘇聯、民主德國、羅馬尼亞、南斯拉夫、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
外國專家熱情幫助中國建設電台、電視台、發射台,培訓技術和語言幹部;在國際電台和中央電視台從事翻譯、改稿、播音工作和製作教學節目;在北京廣播學院擔任外語教學工作;在中國廣播藝術團幫助開展文藝廣播工作。
新中國成立以來,廣播電視部門聘請專家的曆史大體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一九四九年到一九五九年,當時聘請的大部分是來自蘇聯和東歐國家的技術專家,也有少數語言專家和文藝廣播方麵的專家。在這期間,中國建設了一批重要的廣播技術工程,其中包括廣播大樓、大功率的發射台、轉播台等,都得到外國專家的指導和幫助。
從一九五九年開始,隨著中國對外廣播事業和電視事業的發展,聘請重點逐漸從技術專家轉為語言和教學專家。隨著對外廣播的發展,需要更多專家幫助工作。例如波斯語、土耳其語、斯瓦希裏語、豪薩語、尼泊爾語、僧伽羅語、泰米爾語等廣播,都是由外國專家培訓中國的外語工作人員之後才開播的。在這個時期,外國專家主要從事外語教學和廣播的外語翻譯、改稿和播音,電視片的外語翻譯、改稿和製作教學片等工作。
在廣播電視部門工作的外國專家有教授、新聞記者、編輯、工程師、音樂指揮、導演、播音員、節目主持人等。
五十年代時,中國廣播事業剛剛開始發展,需要在技術上奠定基礎。這個時期聘請了蘇聯和東歐國家的一些技術專家,他們對幾項主要工程在技術、設計、施工等方麵加以指導,提出了很好的意見,培養了不少技術骨幹。中國電視初創時期,也得到過澳大利亞專家的幫助。
在對外廣播編播部門,專家的作用更為明顯,專家人數也逐步增加。隨著對外廣播事業的發展,廣播語種從10多種增加到38種。有許多語種屬於非通用的,缺少幹部,又不可能派很多人去國外學習。外國專家來中國幫助培養電台所需的外語人才,使許多語言廣播得以順利開辦。有的語種雖然中國有一些人才,但基礎差,不能適應對外廣播的需要,也要請外國專家來指導和幫助。即使一些應用廣泛的語種,如英語、日語等,為了提高對外廣播的質量,也需要聘請外國專家。中國的英語、日語廣播很受聽眾歡迎,是有外國專家一份功勞的。
外國專家幫助電台了解對象國情況,協助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設備,傳授製作節目的技巧。由於專家比較了解對象地區的情況,他們提了不少好的建議。早在一九五七年,在國際電台工作的澳大利亞專家戴蒙德(Dick Diamond)就曾對英語節目中的不足之處提了中肯的意見。他認為,在對外廣播中,不能照搬照播報紙的文章,廣播稿應該具有廣播特點,對澳大利亞廣播應該專為對象國聽眾而寫。專家們的意見對改進中國的對外廣播是大有裨益的。
外國專家從遙遠的家鄉來到中國,和中國廣播工作者一起工作,為中國廣播電視事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新中國成立前,美國專家李敦白就到解放區幫助開辦英語廣播,是最早的外國專家之一。幾十年來,他工作勤懇、嚴肅認真,作風樸實,為中國的英語廣播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坦桑尼亞專家阿裏一到中國就滿腔熱情地幫助電台籌備對東非的斯瓦希裏語廣播。他熱愛中國,努力工作。一九六四年離開中國時,毛澤東主席接見了他,感謝他對中國對外廣播工作的幫助。
日語廣播專家和中國同行建立了親密的合作關係。一九五九年五月二日,在座談改進日語節目時日本專家提出,國際電台的節目談人民的生活少,談人的更少。他們要求電台注意克服工作中的盲目性,力求把節目辦得生動活潑。日本專家八木寬長期在中國工作,不但幫助培養日語幹部,還參加編輯和播音工作。他主持的《北京見聞》專欄節目很受聽眾歡迎。他回國以後,仍關心中國廣播電視事業的發展,寫信給國際電台,提了不少好的建議。日本專家高野廣海、高野百合子夫婦,添田修平、添田博子夫婦已經在國際電台工作了二十多年。高野廣海在國際電台成立三十五周年慶祝會上代表專家們熱誠懇切地提出了改進廣播的意見,受到與會者的稱讚。專家仰木道之、添田修平和添田博子每天一上班,就帶著日語播音員練音,校正發音,朗讀稿件,數年如一日,為中國培養了一批又一批日語播音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