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工作
電視深入千家萬戶,擁有大量觀眾。據北京新聞學會一九八二年二月在北京地區對2,430人的調查,經常看電視的占92.3%。一九八三年九到十一月,首都和浙江省18個新聞機構在浙江省進行了一次讀者、聽眾、觀眾調查,在2,532人中,經常看電視的占75.1%。這些調查說明,要了解和掌握電視的社會效果,不斷提高電視的質量和水平,電視台就要努力做好群眾工作。
中央電視台在初創時期就開始進行聯係觀眾的工作。當時電視機的社會擁有量很小,多數為工廠、機關、部隊、醫院、學校和社會團體所擁有,但熱情的觀眾卻經常寫信或打電話給電視台,對節目提出意見和要求,表示對電視事業的關心和支持。中央電視台根據來信中提供的線索,選擇了一批擁有電視機的單位,與之建立經常的聯係,不斷地了解和收集各方麵觀眾對電視節目的意見和要求。中央電視台還常常由領導幹部帶隊,組織業務人員到工廠、部隊、街道俱樂部和觀眾一起收看節目,直接觀察觀眾對節目的反應;組織座談會,請觀眾談節目的優點、缺點,提出他們的要求和願望。
十年動亂結束以後,電視進入普通群眾的家庭。一九七九年全國電視機社會擁有量為350萬台,一九八四年發展到4,763萬台。觀眾來信迅速增加,僅中央電視台一九八四年就收到觀眾來信112,262封,全國地方電視台收到觀眾來信254,689封。觀眾對節目的要求越來越高,電視台的群眾工作日益重要,其主要內容一是分析、研究觀眾的信息反饋,二是組織社會力量辦好電視。
就電視台的工作說,信息傳遞和信息反饋是一個完整的過程。電視台重視分析和研究信息反饋,參考觀眾的意見,不斷提高節目質量,盡可能滿足觀眾的多種要求。這是電視台群眾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麵。
電視台要了解觀眾對節目的反應,知道哪些節目是好的,受到觀眾的歡迎:哪些節目是差的,受到觀眾的批評。要了解觀眾的心理,知道在不同的時間裏,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觀眾需要看什麼,喜歡看什麼。還要了解觀眾的願望和見解,知道他們對改進節目的種種建議和要求。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各電視台普遍重視觀眾來信工作。中央電視台除專門設有觀眾來信組之外,在有關業務部(組)也安排人力專管或兼管觀眾來信。電視台聯係觀眾的工作主要有下列幾種形式:
(一)處理觀眾來信。
觀眾來信是電視台工作的一麵鏡子,是送上門的老師,也是了解觀眾的重要渠道。一九八四年,中央電視台每月平均收到的觀眾來信在1萬封左右。根據觀眾來信的不同情況,采取了不同的處理辦法。一是把一些內容重要、時間性強的信件和對某一節目反應特別強烈的信件及時編印成《電視觀眾來信簡報》,使領導和有關業務人員能夠很快地了解觀眾對當前電視節目的看法,以便采取相應的措施;二是把對某一節目提出的較為完整的意見和建議的信件編成《電視觀眾來信彙編》,供有關節目的製作單位或個人參考、研究;三是按月綜合分析觀眾來信情況,編入《電視宣傳情況》,作為業務部門研究和改進工作的參考資料;四是個別答複,中央電視台僅一九八四年就給觀眾複信6,413封;五是對於有普遍意義、觀眾比較關心的問題的來信在電視節目報上公開刊登。地方電視台對觀眾來信的處理方法大致相同。
(二)開展觀眾調查。
觀眾調查的內容有綜合性的,有專題性的;調查的範圍有地域性的,有行業性的;調查的方式有麵談的,有書麵的。一九八二年四月,中央電視台組成調查組,到北京市海澱區的一個村莊進行觀眾調查,直接聽取農民對電視節目的反應。一九八四年一月,中央電視台在白天增播節目。為了了解社會效果,分別在北京、上海、山東作了地區性調查。同年十月,他們又到山東利津農具廠作了重點調查,深入了解觀眾對節目的反應和要求。另外,他們還到觀眾家裏,對《為您服務》節目進行專題調查。這些不同要求和不同形式的觀眾調查,對改進電視台的工作是不可缺少的。上海、安徽、江蘇、浙江、湖北、湖南、廣東、廣西、遼寧、陝西、貴州、雲南等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電視台於一九八二年分別開展了一次農村調查,初步掌握了農村電視機的擁有狀況,農民對電視節目的反應、意見和要求,以及電視在為農民服務方麵存在的問題,為辦好麵向農村的節目提供了重要依據。
(三)固定聯係人和固定聯係點。
電視台的固定聯係人是在大量觀眾來信中發現的熱心者,他們經常主動地把自己和周圍觀眾對電視節目的意見反映給電視台,漸漸成了電視台的朋友。山東一位觀眾自一九七九年以來,每月都對中央電視台和山東電視台的播出情況作一次統計,寄給電視台參考。上海有位退休工人,從一九七七年開始,經常把自己和周圍觀眾收看節目的意見整理後寄給中央電視台。電視台和這些熱心的朋友建立了經常的聯係,他們成為電視台的固定聯係人。一九八三年中央電視台還建立了固定聯係點70多個。
有的電視台約請了一些“業餘監視員”,通過他們定期或不定期收集所在行業和單位觀眾的反應,有一定的代表性。新疆電視台自一九七九年建立這項製度,到一九八四年已經有一支上百人的“業餘監視員”隊伍。他們除定期填寫由電視台發出的調查表之外,還參加電視台召集的有關座談會,效果比較好。
(四)屏幕上的聯係。
這主要是通過舉辦一定的節目,由電視台在屏幕上和觀眾直接交流,發表觀眾的來信或來電,回答觀眾提出的問題,或請觀眾直接上電視發表意見,如中央電視台和地方電視台分別舉辦的《電視與觀眾》、《小主人信箱》、《觀眾之友》、《觀眾點播節目》等。上海電視台的《觀眾中來》專欄,每天都接到一些觀眾打來的電話,或反映問題,或提供采訪線索。雲南電視台的《電視與觀眾》專欄,由播音員或聘請有關專家主持,有時解答觀眾提出的問題,有時針對來信中反映的某些社會現象發表評論,有時應觀眾的要求請有關演員表演,有時舉辦專題講座介紹科技知識和生活常識等。觀眾感到在電視上有自己發表意見的機會,稱讚電視台說:“你們的心和觀眾的心是連在一起的。”
電視節目包羅萬象,政治、經濟、天文、地理、曆史、哲學、文學、藝術、戲劇、音樂、體育、衛生無所不有。要把全國各族人民精神和物質生活的內容、古今中外的各種知識和各個藝術門類的精華集中到電視節目裏來,絕非電視台本身的力量所能做到的。此外,觀眾對電視節目的要求也是各種各樣的。因此,要不斷增加節目的數量,提高節目的質量,就必須向社會學習,向專家學習,善於組織社會各方麵的力量,使電視台的節目越辦越好。這是電視台群眾工作的另一個重要方麵。
電視工作有著同社會合作的優良傳統。如中央電視台最初開辦《醫學顧問》節目的時候,邀請了北京的一些醫學專家和教授播講;為了辦好美術節目,成立了美術家谘詢小組等。多年來,中央和地方電視台在組織社會力量辦節目方麵采取了一些有效的做法。
(一)聘請特約通訊員和特約記者。
在製作新聞性節目方麵有三種作法。第一種是聘請特約通訊員和特約記者,直接向電視台供片。早期主要是由電視台給通訊員配備攝影機,經過培訓,提出報道任務和要求,由通訊員拍攝當地的新聞,用最快的方法提供給電視台,由電視台洗印、編輯播出。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社會上一些單位也擁有了錄像設備。電視台和軍事、科研、高教、公安等擁有電子采錄設備的部門建立固定聯係,由他們作為特約記者或通訊員拍攝新聞。中央電視台的軍事新聞約有一半是部隊通訊員提供的。四川電視台在一九八三年組織了一支100多人的電視通訊員隊伍。這年,四川電視台播出的1,161條圖像新聞中,有515條是通訊員提供的,占44%。一九八四年全國大多數省級電視台播出的圖像新聞中,特約記者和通訊員提供的數量占10—30%。第二種是廣泛建立通訊網,以獲得時效性強而又來不及拍攝的口播新聞或者新聞線索。第三種是依靠有關單位提供新聞資料,豐富報道內容。例如報道為氣象事業獻身的優秀知識分子雷雨順時,反映他生前工作和研究活動的形象資料就是由中央氣象台提供的。
(二)請專家、名人撰稿或當顧問。
這方麵的工作有三種情況,一是組織高等院校和文藝、體育、衛生等部門的專家、教授撰寫各種稿件,他們能為節目提供大量的、豐富的文字和形象資料,有時還能提供高質量的腳本。各電視台錄製的衛生節目,稿件大多出於醫療衛生係統的專家之手。第二種是聘請顧問提供谘詢。中央電視台《文化生活》專欄邀請文化部電影局、國家文物局、北京大學、中央美術學院、故宮博物院、中國曆史博物館等單位的有關專家擔任顧問,成立了《文化生活》谘詢小組,幫助電視台審定某些節目,並撰寫部分稿件。第三種是約請節目主持人,增強播出效果。電視節目的主持人是否適當,關鍵在於主持人是否具有豐富的知識,是否熟悉有關節目的內容。因此,不是所有節目都由電視台的工作人員主持,而是根據具體情況,約請一些社會有關人士來主持。中央電視台舉辦的《北京一九八三年中學生智力競賽》節目,邀請北京師範大學附中王樹聲老師擔任主持人,獲得了很大成功。第四種是和有關單位合作錄製節目。江蘇電視台從一九八一年到一九八三年分別和省婦聯、省教育局、省科技情報所、省出版社、南京無線電廠、南京電子技術研究所、江蘇醫學院、江蘇農學院、南京地質學校、蘇州市外事辦公室、南京市人民銀行、南京工人文化宮等50多個單位合作,或由他們資助,聯合錄製了《中小學生智力競賽》、《歡樂的競賽》、《雨花石》、《燈謎晚會》、《鵪鶉》等近30個專題節目,既保證了節目質量,又縮短了節目製作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