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方寸裏的大世界
電視是本世紀三十年代開始發展起來的現代化新聞宣傳工具。它用先進的電子技術把形象、聲音、色彩、文字結合在一起,構成了自己獨有的表現形式和傳送方法,具有新聞報道、知識傳播、藝術欣賞、生活服務等多種功能,在億萬群眾的精神生活中開辟了一個廣闊的新天地。電視在中國已成為教育和鼓舞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最強大的工具之一。
從一九五八年五月一日建立第一座電視台起,新中國的電視事業有了很大的發展。截至一九八四年底,全國已建立各級電視台93座,其中中央1座,省、自治區、直轄市29座(不包括台灣省),省轄市以下63座。大、中、小功率不等的電視發射台、電視轉播台星羅棋布,遍及全國各地。微波線路已開通除西藏、新疆和台灣以外的27個省、自治區首府和直轄市,加上由省、自治區以下投資建設的萬餘公裏的廣播電視專用微波線路,使電視信號能傳送到中國的大部分地區。一九八四年四月,中國成功地發射了試驗通信衛星,新疆、西藏兩個自治區首府的觀眾也能通過衛星轉播在當天收看北京傳送的節目,擴大了中央電視台節目的覆蓋麵。一些遠離發射台和轉播台、完全收不到電視信號的地區,采取了設立錄像轉播台的方式,使當地群眾也能看到電視。居住在帕米爾高原、阿勒泰山區和內蒙古草原等邊遠地區的各族群眾,就是依靠這種辦法看到了中央電視台和本省、自治區電視台的節目。到一九八四年,全國電視人口覆蓋率已達64.7%。
到一九八四年,中央電視台和大部分省、自治區、直轄市電視台都辦有兩套彩色節目,一些少數民族聚居區的電視台分別辦有蒙古、藏、維吾爾、朝鮮等少數民族語言的節目,全國各級電視台舉辦的節目共104套。中央和地方電視台的新聞節目已成為全國和當地的主要新聞輿論陣地之一;教育性的專題節目逐漸增多,全國各電視台辦的定期或不定期的專欄節目達200多個;電視劇發展迅速,一九八四年僅中央電視台就播出478部(集)電視劇,觀眾平均每天可以看到一部以上的新電視劇,其中一些在社會上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廣播電視大學為社會培養了大量專業人才,中央電視台舉辦的各類知識教學節目有10多個專欄,配合電視教學節目出版發行的書籍達4,686萬冊。無論中央電視台或地方電視台,各種節目的內容和形式都日趨豐富。
中國的電視技術經曆了從電子管、晶體管到集成電路的發展階段,現已大量采用先進的電子設備。磁帶錄像技術的普遍應用使節目表現手段更加豐富多彩,使電視節目的製作、傳送和播出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優秀節目都可以記錄在磁帶上,以便保存和積累,為國內各台之間的節目交換和國際間的節目交流提供了條件。采用微處理機控製的演播室調光設備、具有多種功能的切換台和數字特技設備,使電視畫麵更加生動活潑。電子新聞采訪(ENG)和電子現場節目製作(EFP)等設備的廣泛使用,大大提高了新聞報道的時效和節目製作能力,重大新聞一般能在事件發生的當時或當天傳送到國內外。中央電視台已擁有比較完善的節目傳送中心,可以把節目信號傳送給全國微波幹線和衛星,在國內和國際廣泛傳播,也可以通過微波幹線和衛星接收國內各地和世界各地送來的節目;可以進行各種電視製式(NTSC,SECAM,PAL)的相互轉換;還可以進行亞洲—太平洋廣播聯盟組織的新聞交換。省級電視台也都具備了攝錄、製作、播放、傳送等一套比較完備的電視技術係統。
中國第一座電視台剛剛建立的時候,北京市內隻有30多台電視接收機。到一九八四年底,全國電視機的社會擁有量已達4,763萬台,而且迅速由城市向農村伸展,在一些富裕的鄉村,電視機已經普及。電視進入農村,大大豐富了農民的文化、精神生活。農民擁有一部電視機,既可以及時了解國內外大事,又好比有了一所學校、一個劇院、一個包羅萬象的俱樂部。每天晚上,全國大約有兩億以上的人在收看電視,電視在中國人民生活中的作用和在世界輿論中的影響越來越大,電視台播放的一些節目在全國引起了巨大反響。第三屆世界杯女子排球賽實況轉播吸引了億萬觀眾,當電視屏幕上展現出中國女排奪得冠軍,五星紅旗在國歌聲中冉冉升起的場麵時,舉國歡騰。一九八四年十月一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十五周年,中央電視台對天安門前舉行的盛大閱兵式和群眾遊行進行了實況轉播,全國各族人民的注意力都被吸引到這莊嚴的慶典上來。同時,節日盛況通過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上空的國際通信衛星傳向四麵八方。許多國家的電視台轉播了國慶三十五周年慶祝活動的實況或采用了中國提供的電視新聞。
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和國際影響的增大,電視的國際交流也日益發展。截至一九八四年底,中央電視台已同69個國家的86個電視機構建立了業務聯係,同其中20多個國家正式簽訂了合作協定,並經常向中國119個駐外機構提供各類節目。一九八四年,中央電視台向國外發行錄像帶3,000多盤;上海、天津、江蘇、安徽、福建、廣東、河北、山西、內蒙古、寧夏、雲南等地方電視台都有數量不等的節目輸送國外。外國許多電視機構也向中國提供了節目。
目前,一支包括管理、記者、編導、播音、攝影、攝像、翻譯、音樂、美工、照明、錄音以及工程技術等各工種的專業電視工作隊伍已經形成。中央電視台試播時,編輯和技術部門總共隻有60多人。同年試播的上海電視台有36人,哈爾濱電視台有14人。到一九八四年底,中央電視台已發展到1,427人,多數省級電視台有200人左右,個別台已達到近千人。中央和省兩級電視台已擁有一支近8,000人的專業隊伍,這支隊伍包括電視開創時期的老前輩和近幾年來進入電視行列的新生力量。正是他們的辛勤勞動,開拓了電視事業生氣勃勃的新局麵。
自一九三六年英國播出了最早的電視節目之後,法國、美國、蘇聯等國在三十年代末期相繼開辦了電視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電視的發展基本上處於停頓狀態。到了五十年代,電視在世界各國迅速發展,成為技術先進國家新聞輿論和群眾文化生活中新興的傳播媒介。
一九五三年,中央廣播事業局就派遣幹部出國學習電視技術。一九五五年二月五日,中央廣播事業局向國務院提出計劃,擬於一九五七年在北京建立一座中等規模的電視台。周恩來總理於當月十二日批示:“將此事一並列入文教五年計劃討論”。從此,新中國的電視事業進入了孕育期。
一九五六年五月二十八日,中共中央副主席劉少奇聽取中央廣播事業局工作彙報,在討論發展電視廣播時,他主張先搞黑白電視,但重點應該是搞彩色的,因為彩色比黑白的更接近自然,更接近生活;電視發射機和接收機最好自己生產。為了豐富電視文藝節目和適合電視廣播的技術要求,他建議中央廣播事業局建立自己的劇院。
一九五七年八月十七日,中央廣播事業局決定成立北京電視實驗台籌備處,任命羅東為主任,孟啟予、胡旭為副主任。從八一電影製片廠和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調來了6名攝影幹部,從中央電台選調了播音員,由中央廣播事業局技術部門承擔電視台的技術工作,為建立電視台作了組織上的準備。
為了學習和借鑒國外辦電視的經驗,中央廣播事業局派出北京電視代表團,於一九五七年十二月赴蘇聯和民主德國考察訪問,次年三月返回北京,為開創電視事業作了進一步的準備。
一九五七年八月,北京廣播器材廠接受試製電視發射機和播控設備的任務,由從捷克斯洛伐克學習電視技術回國的章之儉等人擔任設計,清華大學協助。一九五八年春,試製成功1千瓦圖像發射機1部,500瓦伴音發射機1部,播送室低周控製設備1套,攝像機7架,並試調成功。同時,從國外購進了攝像管等關鍵性器件,為創建電視台作了必要的物質準備。
各項準備工作基本就緒後,一九五八年四月二十九日,中央廣播事業局報告國務院和中共中央:北京電視台擬於五月一日開始實驗廣播,得到了批準。
一九五八年五月一日晚上7點鍾,首都上空出現了中國電視節目的信號,一幅以廣播大樓為背景、映襯著“北京電視台”台名的畫麵展現在電視屏幕上。新華通訊社為此發出電訊:“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座電視台——北京電視台已在五月一日開始試驗廣播。”中國的電視事業誕生了。這天播出的節目有工農業先進生產者和農業合作社主任的談話,新聞紀錄影片《到農村去》,科學教育影片《電視》,詩朗誦和舞蹈等。人們在小小的臨時演播室裏,為第一次電視播出緊張地工作。當全部節目成功地播完時,他們興奮地互致祝賀,有的人激動得跳起來。大家聚集到演播室,打開全部燈光,拍下了一張十分珍貴的合影,紀念中國電視廣播的誕生。
中央電視台在實驗廣播期間,繼續訓練宣傳業務人員和工程技術人員,調整和改進各項技術設備,並試辦各種形式的節目,以取得經驗。經過四個月的實踐,於當年九月二日轉為正式播出,每周播出4次(二、四、六、日),每次2—3小時。
中國電視事業從開始籌建就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關懷和支持。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曾到中央電視台視察。
中央電視台的建立標誌著電視廣播在中國的起步。接著上海電視台於一九五八年十月開播,哈爾濱電視台(黑龍江電視台前身)於一九五八年十二月建成試播。一九五八年十二月,中央廣播事業局在北京召開全國電視台基建工作座談會,決定由點到麵地在全國各地建立電視台。一九五九到一九六一年,天津電視台、廣東電視台、吉林電視台先後開播,陝西、遼寧、山西、江蘇、浙江、安徽、山東、湖北、四川、雲南等地也相繼建立了電視台。
在最初一批電視台的建設過程中,電視工作者發揚了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中央電視台建台時除了購進少數必要的元器件外,大部分設備都是協同有關單位自行研製的。工程技術人員團結協作,刻苦鑽研,安裝調試了電視廣播所需的整套設備。哈爾濱電視台用於電視廣播的50瓦電視發射機,以及同步、中放、線路放大、攝像機等設備,都是本台技術人員製作安裝的。西安實驗電視台(陝西電視台前身)的第一部攝像機,外殼是用鋁皮敲成的,架子是用木料製作的。
各台開播以後,由於人力、設備和其他演播設施的限製,中央和地方電視台一般都是一人多職。許多電視記者白天外出拍攝新聞片,晚上在演播室擔任攝像員;節目編輯除了完成本職工作,還到電影院“跑片”。那時在演播室裏播出一部電視劇是非常緊張的。一九五九年國慶期間,中央電視台播出的電視劇《新的一代》裏有這樣一段戲:前一個鏡頭是在夏天的校園裏,下一個鏡頭卻在冬季的教室裏。播出時,演員要從校園迅速跑到教室,一邊跑一邊改裝,鏡頭隻得搖攝教室牆上的畫片。當演員匆匆跑到鏡頭前時,還要表現得泰然自若。“開始”的紅燈一亮,攝像機和話筒開始移動,工作人員有的拿道具,有的拉電纜,緊張而有秩序地完成一次次演播。
中央電視台在每次節目播出前都要召開播前會,安排、檢查播出準備情況;節目播出後不管多晚都堅持召開播後會,由各工種人員和領導幹部共同檢查播出情況,聽取各方麵的意見,及時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提出改進方案。正是這種高度負責的精神和各方麵的和諧配合,使電視播出工作逐漸走上軌道。
各行各業之間的相互協作、相互支援是興辦電視的有利社會條件。中央和地方電視台在籌建過程中都得到有關方麵的熱情支持。長春實驗電視台(吉林電視台前身)建台時的第一支攝像管是吉林大學提供的,第一批電視接收機是江西省廣播局支援的,變焦距鏡頭是長春光學機械研究所送來的,最後在五個月裏就裝成了整套設備。成都電視台(四川電視台前身)的籌建工作是在成都電訊工程學院、西南設計院、成都市基本建設委員會等單位協助下進行的。
中國電視事業創建不久,國民經濟就遇到嚴重困難。一九六一年,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一九六二年,全國電視台和電視實驗台減為5座,即北京、天津、上海、廣州、沈陽台,其餘的都停辦了。一九六三年二月十九日,國務院文教辦公室批複中央廣播事業局:“同意保留哈爾濱、長春兩個電視台和西安電視實驗台作為實驗性電視台。太原、南京、武漢、安徽電視實驗台撤消後,可保留少數技術員,協同有關部門舉辦電視教學,不作為正式電視台。”一九六五年五月十九日,中央廣播事業局又向國務院報告,將哈爾濱、長春、西安電視實驗台和太原電視教育台轉為正式電視台。這是早期較為穩定的一批電視台。
一九五八年四月二十九日中央電視台試播前,中央廣播事業局黨組在給中共中央宣傳部、國務院並黨中央的報告中提出:“電視台應根據自己的工作特點,擔負起宣傳政治、傳播知識和充實群眾文化生活的任務。在實驗期間,電視廣播很難擔負起黨的各項宣傳任務,但在定期的播出節目中,必須根據黨的方針政策,盡可能反映當前國家和人民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報道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宣傳科學技術知識以及介紹各種優秀劇目和藝術影片,並為少年兒童觀眾準備一定數量的節目。”初期的電視節目就是按照這個方針組織實施的。中央電視台既有麵向一般觀眾的節目,又有為特定對象設置的節目;既有新聞性節目,又有教育性和文藝性節目,定期或交錯播出的專欄達20多個。上海、天津、廣東、遼寧、吉林等地方電視台除普遍辦有本地新聞節目外,還分別開辦了《當代英雄譜》、《新人新事新風尚》、《電視台的客人》、《科學與衛生》、《少兒節目》、《體育節目》、《文化生活》、《生活常識》等專欄和各類文藝節目。一九六○年三月,中央電視台同北京市教育局聯合開辦了北京電視大學,由北京市副市長、著名曆史學家吳晗擔任校長。上海、哈爾濱也先後辦起了電視大學。
一九六四年,梅益代表中央廣播事業局在第八次全國廣播工作會議上提出的《宣傳業務整改草案》,對電視台的方針、任務作了進一步闡述。其中提到:“對一切宣傳工作來說,質量永遠是決定性的”,“北京電視台是既對國內宣傳又對國外宣傳的”,因此,要“立足北京,麵對世界”。還對如何改進新聞性、知識性和文藝性節目提出了一係列要求。此後各電視台都把提高節目質量放在第一位,自辦了一批有特色的節目,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所提高。中央電視台還同各省、市電視台一起拍攝適合對外宣傳的新聞片和紀錄片,向國外輸送。
一九六四年十二月,毛澤東主席為北京電視台書寫了台名。一九六五年,又為廣播事業題詞:“努力辦好廣播,為全中國人民和全世界人民服務”,進一步指明了廣播電視工作的方向。正當全國電視工作者滿懷信心準備大幹一番的時候,“文化大革命”開始了,新興的電視事業受到了嚴重的摧殘。“文化大革命”初期,全國大多數電視台都被迫停播。
二、曲折發展
“文化大革命”使中國遭受到巨大的破壞,但由於全國人民的鬥爭,在國民經濟建設和其他方麵仍取得一些成績。電視事業也是如此。
一九七○年初,中央廣播事業局、第四機械工業部、中國人民解放軍通信兵部、國家電信總局共同組織召開了全國電視專業會議,確定在集中主要力量研製彩色電視的同時,適當發展黑白電視。會後,大多數省著手恢複和建立正規電視台,中央電視台和少數地方電視台向彩色電視邁進。
從一九六九到一九七一年,包括原來保留下來的上海、天津、廣東、遼寧、黑龍江、吉林、山西、陝西等地方電視台,和停辦以後重建、新建的江蘇、浙江、四川、安徽、福建、山東、湖北、河北、內蒙古、江西、河南、湖南、廣西、貴州、雲南、甘肅、寧夏、青海和新疆等地方電視台,全國共有32座電視台,其中中央1座,省級27座,省轄市級4座。中國大陸除北京市和西藏自治區外,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有了電視台(西藏自治區和北京市電視台分別於一九七八年和一九七九年五月建成開播)。
從黑白電視到彩色電視是一個飛躍。中國在一九五八年播出黑白電視以後,第二年就開始了彩色電視的研究工作。那時,除美國已經開播彩色電視外,英、法、日、德、蘇等國也還處在研究和試驗階段。一九六○年五月,中國彩色電視試驗已經取得成效,可惜由於國家經濟出現暫時困難,彩色電視的研究和試驗工作當年就被迫中止,到一九七○年才重新進行。這時,中央電視台已辦了十幾年,在經驗、技術、物質等方麵都有些基礎,為創辦彩色電視廣播創造了一定的條件。一九七○年九月,中央廣播事業局向國務院提出籌建北京彩色電視實驗台的報告,並確定了建設規劃和奮鬥目標。年底在北京召開了彩色電視攻關經驗交流會。會後,國務院批準籌建北京、上海、天津、四川4個彩色試播台。國家計委安排北京、上海、天津、河北、廣東等省市有關單位試製彩色電視試播設備的任務。一九七二年十月,中國派代表團出訪法國、瑞士、聯邦德國、荷蘭和英國,考察了這5國的彩色電視發展情況,決定以PAL製為暫行製式。於是,一方麵自行研製了彩色電視設備,另一方麵引進部分國外設備。從一九七三年四月中旬起,每天連續開機試驗。一九七三年五月一日彩色電視開始試驗播出。
同年五月二十六日,郵電部和中央廣播事業局聯合進行了北京—上海微波幹線傳送彩色電視節目的試驗。八月一日,上海電視台開始試播彩色電視節目。十月一日,北京、天津、上海三大城市進行了彩色電視節目的試傳。
中國電視由黑白向彩色過渡,標誌著電視事業和電視工業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一九八二年,國家批準采用PAL製為中國彩色電視製式。
從七十年代初期到中期,中國電視事業取得了一些進展,但由於“文化大革命”的“左”傾錯誤影響,特別是林彪、江青兩個反革命集團的破壞,電視節目的內容和表現形式出現了嚴重的概念化、口號化。單調枯燥的畫麵,配以假話、大話、空話,成了那個時期電視節目的基本模式。人們把當時的電視新聞描述為“大批判,學習班;抓革命,促生產;工廠機器轉,田間麥浪翻”。欣賞性、知識性、娛樂性節目一概被認為是“封、資、修”而被取消,古今中外的大多數優秀藝術作品被打入冷宮。文藝節目隻剩下有數的幾首歌曲、8個“革命樣板戲”和被群眾稱為“老三戰”的3部電影——《地道戰》、《地雷戰》、《南征北戰》,整個電視屏幕百花凋謝,一片蕭索。
三、全麵振興
一九七八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後,全國人民投入了現代化建設的宏偉事業,迫切要求電視節目適應和滿足他們的需要,豐富他們的精神和文化生活。在這種形勢下,黨中央、國務院和各級黨委、政府更加重視發展電視事業,使中國的電視事業開始全麵發展。
(一)電視覆蓋網初步形成。
中國由於地理的、技術的、經濟的原因,采用的電視覆蓋手段主要有三種:一是依靠大功率的電視轉播台通過微波傳送節目信號;二是興建大批小功率的電視轉播台擴大人口覆蓋率;三是在不通微波線路又遠離發射台、轉播台的邊遠地區采用建立錄像播放站的辦法填補空白。
早在一九六四年五月,北京—天津互用微波傳送節目試驗就取得成功。一九七一年,中央電視台已能通過微波線路把北京“五一”節焰火晚會的實況傳送到20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一九七六年底,中央電視台的彩色電視節目可傳送到25個省、自治區。八十年代初期,微波線路已連通除西藏、新疆、台灣以外的27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各省會、自治區首府的觀眾一般可以收看中央和本地兩套電視節目,並可向北京回傳節目。北京、上海、廣州、沈陽等城市的觀眾可以看3套節目。但是,省以下的不少地區仍然看不好或看不到電視節目,這就需要建設大量的專用微波支線和數以千萬計的大功率和小功率電視轉播台,才能形成全國範圍的電視覆蓋網。
一九八○年召開的第十次全國廣播工作會議提出,“要把加速發展電視放在優先地位”。在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的思想指導下,各級黨委和政府普遍加強了對廣播電視工作的領導,增加了廣播電視事業建設投資。遼寧省在兩、三年時間內建成廣播電視專用微波線路1,000多公裏。內蒙古自治區用於興建電視中心和微波線路的投資達9,900萬元。到一九八四年底,全國建設省以下的廣播電視專用微波線路18,485公裏。同時,各地興建了一大批小功率電視轉播台。一九八四年,全國小功率電視轉播台猛增到8,953座。一九八二到一九八三年,雲南省的小功率電視轉播台從306座上升到463座,其中47%是由礦山、工廠、部隊、機關、學校、林場等單位投資興建的。浙江省臨安縣建起52座小型電視轉播台以後,全縣人民都能看到電視了。北京市郊區原來有170多萬農民看不好電視,有30多萬農民看不到電視。一九八四年,北京市動員各方麵的力量,很快籌集了資金,用九個月的時間建起了一批小功率電視轉播台,使全市的電視人口覆蓋率達到98%。新疆、西藏等地大力發展錄像轉播台,使遠在邊疆的各族人民都能看到電視。
在初步建成電視廣播網的基礎上,為了進一步擴大覆蓋麵,滿足城鄉人民看到、看好電視的要求。一九八三年第十一次全國廣播電視工作會議提出了四級辦電視、四級混合覆蓋和衛星覆蓋全國的方針,各省、自治區廣播電視廳一方麵積極建設廣播電視專用微波線路,大力發展小功率電視轉播台和電視台,同時著手建設地麵收轉站,以逐步建成技術先進、布局合理、經濟有效的電視傳送和覆蓋網。
八十年代,有線電視建設也有一定的進展。有線電視是一種區域性電視,它靠導線或光導纖維組成的傳輸分配係統把電視節目直接傳輸給一定範圍的用戶,所以也叫電纜電視或閉路電視。早在一九六四年,中國就開始了有線電視的研究,並於當年在北京飯店安裝了第一個共用天線電視實驗係統。一九七六年四月,北京東方紅煉油廠建立了中國第一個有線電視中心,可以同時轉播北京地區3套電視節目和自辦兩套電視節目。一九八○年以後,有線電視從北京逐步發展到全國的一些大中城市,繼而向農村集鎮發展。規模最大的湖北十堰第二汽車製造廠的有線電視中心能同時轉播3套節目和自辦3套節目。到一九八四年,中國建成的有線電視係統已達300多個。有線電視是全國電視網的一個組成部分。
(二)普遍運用先進技術。
先進的電視技術是提高節目製作和播出水平的物質基礎。在創辦電視後二十年左右的時間裏,節目製作手段主要是利用膠片拍攝新聞和紀錄片,轉播劇場演出實況和在演播室直接播出。這些手段過去曾發揮了很大作用,今天仍在繼續沿用。新聞、體育比賽報道和一些文藝演出的實況轉播能夠適應觀眾“先睹為快”的要求,有著不可代替的獨特作用。但利用膠片拍攝電視新聞已經是一種比較落後的方法。膠片拍成後還需要衝洗,影響了新聞的時效,且不利於保存和交換。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各電視台的技術裝備普遍得到更新和改善。這一方麵是由於國內電視工業有了新的發展,另一方麵是引進了國外先進的電子設備。
先進電視技術的普遍運用,使中國電視的麵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首先是全國的電視節目製作和播出由黑白過渡到彩色。中國在一九七三年開始了彩色節目播出,但那時隻限於京、津、滬3個大城市。大多數地方電視台到七十年代後期才逐步播出彩色電視。一般都是先上彩色發射機,轉播中央電視台的彩色節目,然後逐步建立自己的彩色電視中心。有的最初利用彩色電視轉播車代替彩色電視中心,更簡陋的是把彩色錄像機和彩色發射機串連起來,不經過中心,直接把彩色信號輸送給發射機。當然,這種播出在節目銜接上有許多困難,也容易出現差錯。到了八十年代初期,各台普遍購置了彩色攝錄設備和中心設備,在全國範圍內實現了由黑白電視到彩色電視的過渡。
電視節目也由直播過渡到大部分錄像播出。這樣做的優點,一是可以避免現場的失誤,二是錄像的素材可以加工處理,有利於提高節目質量,三是便於掌握節目時間,便於播出的程序控製,四是可以保留重播,五是便於國內各電視台之間和國內外電視機構之間的節目交流,六是演播人員可以看到自己的演播,以便改進工作。所以,錄像技術在兩、三年內就在各電視台推廣開來。
其次是先進采訪、製作設備的使用促進了節目製作水平的提高。節目製作水平,一般是指節目製作的速度、技術質量和表現手段。電子新聞采訪方式、現場製作設備和電子編輯設備的采用,改變了過去那種主要使用影片的單一手段,提高了新聞報道的時效以及電視劇和其他各類節目的質量。
中國電視廣播創辦初期,技術設備落後,自辦節目很少。到一九七八年開始采用錄像設備時,節目製作力量雖有提高,但多數省級電視台一年也不過製作幾十個小時的節目,中央電視台的節目製作能力也很有限。八十年代以來,由於各台在攝錄和編輯係統大量采用先進電子設備,節目製作手段得到了根本改善,節目製作數量迅速增長。如一九八三年,中央電視台製作的各類電視節目突破1,000小時;多數省級電視台全年製作節目在200小時上下,最多的超過700小時。
(三)電視節目日趨豐富。
中央電視台一九七六年十二月首次複映故事片《洪湖赤衛隊》,從那以後,一大批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打入冷宮的影片、戲劇開始複映、複演。豐富多樣的專欄節目、重新崛起的電視劇和大量新創作的歌曲、舞蹈、戲劇紛紛展現於電視屏幕。同時,介紹外國優秀文藝的節目也明顯增加。
一九八○年以來,由中央電視台牽頭,召開了多次業務探討會議。一九八一年四月在青島召開第一次全國電視新聞研討會,製訂了全國新聞聯播節目的方針和規劃。同年十二月,在北京舉行了第一次全國電視劇交流會,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電視台主管電視劇製作的負責人和電視劇編導人員參加了會議,研究了電視劇的生產、業務人員的培訓以及電視劇評獎等問題。一九八一年以後,先後召開了全國第一次科技衛生節目會議、文化生活節目會議和少年兒童節目會議,就各類節目的方針、任務、題材範圍、思想性、知識性、欣賞性以及表現形式等問題開展了業務交流和學術討論。一九八四年五月,廣播電視部又委托中央電視台在北京召開了第一次全國電視文藝座談會,初步探討了電視文藝的特點和規律。這些會議和地方電視台之間的區域性業務交流會議,使全國各電視台的節目工作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起來,推動了電視節目的進一步提高。
這一時期電視節目的發展有幾個特點。
第一,作為電視台重點節目的新聞節目有了明顯加強。中央電視台的《新聞聯播》節目信息量逐步增大,時效進一步提高,每年播出新聞在萬條以上,已成為向全國獨立發布重要新聞的渠道之一。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電視台的新聞節目由過去的每周兩、三次發展到每天一次或一次以上,“今天消息”的比重也逐年增加。一九八四年,近三分之一的省級電視台每年播出新聞在3,000條以上,已初步形成全國性的電視新聞網。
第二,專欄大量增加。著眼於思想教育、文化教養、普及科技知識等的各種專題節目是整個電視節目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類節目將思想性、知識性、藝術性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對於幫助觀眾增長知識、擴大視野、陶冶情操、提高鑒賞水平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一九八四年,中央和省兩級電視台舉辦的專欄總數達到400多個,中央電視台的《祖國各地》、《為您服務》、《兄弟民族》、《體壇縱橫》、《科技與衛生》、《文化生活》、《百花園》、《周末文藝》、《世界各地》等專欄和外語教學節目,在全國有廣泛影響。各地方電視台的節目也各有特點,北京電視台的《萬花筒》、《試試看》,天津電視台的《幼兒保健》、《觀眾之友》、《畫中曲》,河北電視台的《幼苗》,山西電視台的《山西風貌》、《晉陽人物誌》,內蒙古電視台的《牧民之友》,遼寧電視台的《觀眾點播的文藝節目》,吉林電視台的《賽場內外》、《每周一歌》,黑龍江電視台的《在今天的日曆上》、《小天鵝》,上海電視台的《國際瞭望》、《大舞台》、《大世界》、《從觀眾中來》,江蘇電視台的《漫遊江蘇》,浙江電視台的《可愛的浙江》、《金色童年》,安徽電視台的《江淮攬勝》,江西電視台的《贛江兩岸》,福建電視台的《可愛的中華》、《法製園地》,山東電視台的《山東各地》、《泉城市場》、《觀眾之友》,河南電視台的《中州風貌》、《文藝天地》,湖北電視台的《楚天縱橫》,湖南電視台的《湖南各地》、《觀眾信箱》,廣東電視台的《立此存照》、《家庭百事通》、《體壇內外》、《萬紫千紅》,廣西電視台的《廣西各地》、《民族團結》,四川電視台的《可愛的祖國》、《農村俱樂部》,貴州電視台的《可愛的貴州》、《苗苗》,雲南電視台的《青年之友》、《電視與觀眾》,西藏電視台的《藏語專題節目》,陝西電視台的《古今人物》、《電視戲曲》,甘肅電視台的《文化園地》,青海電視台的《開拓者》,寧夏電視台的《民族團結》、《塞上文藝》,新疆電視台的《開發建設新疆英雄譜》、《民族歌舞》等專欄,都是當地人民群眾所歡迎的節目。
第三,電視劇大發展。電視劇是電子技術高度發展時代的戲劇,是電視廣播藝術的一個品種。由於它的表演場所是電視屏幕,因而擁有最大數量的觀眾,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從一九五八年播出第一部電視劇起到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前的八年時間裏,中央和地方電視台斷斷續續播出了100多部電視劇,以後就完全停頓下來。一九七七年,電視劇從複蘇到崛起。一九八○年全國生產電視劇103部,一九八二年突破了200部。一九八四年,電視係統和社會有關團體共製作電視劇近千部,有單本劇,也有連續劇,在人民群眾中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代表大會以後召開的第十一次全國廣播電視工作會議,提出了全麵改革、開創電視工作新局麵的要求。在宣傳方針上,要以新聞改革為突破口,帶動各類電視節目的改革;在事業方針和技術政策上,實行中央、省、省轄市、縣四級辦電視、四級混合覆蓋,采用衛星覆蓋全國的方針,同時積極建設專用微波線路,擴大覆蓋麵;在廣播電視係統進行體製改革,加強隊伍建設。
中國地大物博,有著悠久的曆史文化傳統,當前又是人才輩出的時代,具有發展電視的巨大潛力。人民群眾對於電視日益增長的需要,黨和政府對電視事業的重視和支持,是電視發展的有利條件。從現在起到本世紀末,中國電視廣播將經曆一個大發展的階段,成為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電視。
附:中央電視台簡介
中央電視台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電視台,向全國廣播。它的前身是北京電視台,一九七八年五月一日改名為中央電視台。
中央電視台於一九五八年五月一日實驗播出,同年九月二日正式播出。一九七三年五月一日試播彩色電視節目,同年十月一日播出兩套彩色電視節目。
中央電視台初建時,圖像發射功率為1千瓦,伴音發射功率為500瓦,每周播出4次,每次2—3小時。六十年代初,建成了正規的電視中心和新的發射台,發射機的有效發射功率增加至40千瓦。七十年代後期,在攝錄、製作、傳送、播放等係統進行了技術裝備的更新,節目製作和播出能力顯著提高。到一九八四年,中央電視台播送兩套彩色節目。第一套為綜合節目,麵向全國,每天播出6小時30分左右,用二頻道播出;第二套綜合節目麵向北京地區,每天播出7小時左右,用八頻道播出。麵向全國的教學節目目前暫時和第一套節目使用同一頻道播出,每天上、下午各3小時。
中央電視台的節目,由新聞性節目、社會教育性節目、文藝性節目、少兒節目、體育節目、教學節目和服務性節目等構成。新聞性節目的欄目主要有《新聞聯播》、《午間新聞》、《專題新聞》、《專題報道》、《觀察與思考》、《電視論壇》、《今日世界》等。社會教育節目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曆史、地理、科技、衛生等各方麵的內容,現在定期或不定期的專欄有20多個。電視文藝節目的固定專欄主要有《周末文藝》、《戲曲欣賞》、《電視劇場》、《文化生活》、《百花園》,同時還播出電視劇、譯製片和電影故事片。體育節目主要由國內外重大體育比賽實況轉播和固定欄目《體育之窗》等組成。電視教學節目目前的主要對象是青年和成人,它包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和講座類節目兩部分。服務性節目主要有《為您服務》、《在下周屏幕上》等。
中央電視台在國際交往中的影響和作用日益擴大。到一九八四年底,已同69個國家的86個電視機構建立了業務聯係,並同其中20多個國家正式簽訂了合作協定。這一年共向87個外國電視台和中國119個駐外機構發行節目錄像帶3,090盤。
中央電視台初建時期,全台工作人員約60人,分別來自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電影製片廠以及其他文藝團體和大專院校等。到一九八四年底,全台職工總數達1,427人,其中記者、編導、攝像、美工、播音等業務人員457人,工程技術人員430人,其餘為行政管理和後勤人員;有台長1人,副台長4人,下設編委會、台務會、技術委員會;業務部門有新聞部、專題部、文藝部、體育部、軍事部、經濟部、少兒部、影視部、電教部、對外部、錄製部、製作部、製片部、轉播傳送部、資料中心、《電視周報》編輯部、動力中心、建設處、工藝設計處等。
中央電視台曆屆的主要領導人是羅東、孟啟予、任繼勝、戴臨風、王楓。
電視新聞是現代新聞報道手段之一。電視新聞與報紙、無線電廣播新聞的概念大致相同,差異在於它的表現形式和傳遞方式。報紙以視覺(文字和圖片)作為它的媒介,無線電廣播以聽覺(聲音)作為它的媒介,而電視則具有視和聽的雙重效果,使觀眾有高度的現場感。
電視新聞性節目的體裁主要有以下幾種:
口播新聞——它接近於報紙、無線電廣播的消息,一般有導語,采取“高潮在前”的結構。這種體裁在中央和地方電視台都普遍采用。
圖像新聞——它是采用電子采訪設備(ENG)或電影攝影機把新聞事件記錄下來,配以說明詞的新聞報道形式。這是現階段電視新聞報道中最主要的一種形式。圖像新聞也包括新聞照片的運用。
現場報道——它運用電子新聞采訪、微波線路或通信衛星等技術手段,在事件發生的同時進行報道,這種報道最快、最真切。
訪問——它以電視記者訪問某個單位或某個新聞人物的方式來發布新聞、發表評論或提供某一新聞事件的背景、細節等。
專題報道——有多種方式,一種是就某一重大新聞作詳細、深入的報道;一種是就某一重要事件的發生、發展作係統、全麵的報道;一種是就某一典型事件或某個人物進行各個方麵的報道等。
在新聞性節目中,往往同時播出評論,由電視評論員、記者或某方麵的權威人士對新聞事件發表意見,或對一個時期以來某一新聞事件的演變、發展情況進行分析、述評。播出時有時配以圖片、圖表、影片、錄像、字幕等,力求聲像並茂,生動活潑。
一、簡要的回顧
中國電視開播時,用於製作電視新聞的器材隻是幾部從外單位調撥來的保萊克斯(BOLEX)16毫米攝影機和少量的黑白反轉膠片。那時沒有洗片機,也沒有洗印車間。第一代電視新聞工作者擁有的最寶貴的財富,是從革命戰爭年代繼承下來的艱苦創業精神。他們買來幾隻大缸,自製了幾個木架,利用一個盥洗間作為臨時的“洗片室”。他們白天出去采訪、拍片,又匆匆趕回來衝洗、剪輯、寫稿、播出。初期的報道形式有圖片報道、電視新聞和口播簡明新聞等。
圖片報道是中國電視新聞的最初形態。一九五八年五月十五日,中央電視台第一次播出了自辦的電視新聞節目《圖片報道》,介紹了製造小轎車的情況,節目長約4分鍾。《圖片報道》的稿源,有的來自新華社,有的是電視記者自拍的。播出時由播音員解說圖片內容。《圖片報道》是各台建台初期的一種主要的報道形式,今天有時仍在使用。
電視新聞的另一種形式是電視新聞片,即以16毫米膠片製成的新聞片。中央電視台在試播後一個月——一九五八年六月一日播出了本台記者孔令鐸、李華攝製的電視新聞片《中共中央機關刊物〈紅旗〉雜誌創刊》,這是中國電視屏幕上出現的第一條自己攝製的電視新聞片。建台之初,記者外出拍片時,肩扛笨重的AKI6攝影機,身背電瓶。當時新聞播出采取直播方式,技術員放送影片,播音員對著畫麵配解說詞,錄音員同時放送事先準備好的音樂或音響效果。畫麵、解說、音響三者事先沒有經過合成就直接播出,這樣雖然工序少、時效快,但工作人員處於高度緊張狀態,必須密切配合才能確保安全播出。這種播出方式一直延續到一九六五年。
口播新聞(最初稱簡明新聞)始於一九五八年十一月二日,由中國第一個電視播音員沈力播報。這是電視新聞的又一種形式。口播簡明新聞類似廣播新聞,由中央電台供稿,每次約5分鍾,安排在晚間電視節目結束前播出。
除上述三種經常采用的形式外,還有電視通訊、電視紀錄片和現場實況轉播等。
電視紀錄片是中國電視節目的重要形式之一,其中許多紀錄片具有新聞屬性。一九五八年建台初期,記者即開始拍攝紀錄片,內容大多數是反映工農業建設新貌的。一九五八年七月,孔令鐸、龐一農拍攝了《英雄的信陽人民》,這是中國第一部電視紀錄片,它反映了河南信陽地區人民抗旱奪豐收的情景。一九五九年國慶十周年期間攝製的紀錄片《為首都曆史博物館工作的畫家們》,反映了董希文、劉開渠、蔣兆和等著名畫家為新建的曆史博物館進行的創作活動。較好的紀錄片還有反映大慶油田艱苦創業的《大慶鐵人》,歌頌優秀共產黨員的《黨的好幹部焦裕祿》等。
實況轉播是廣播、電視特有的一種報道形式,它能使聽眾和觀眾在事件發生的同時就聽到或看到現場發生的實際情況。一九五八年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九周年,中央電視台在天安門廣場首次轉播了閱兵式和盛大群眾遊行的實況。一九五九年四月十八日,中央電視台又現場轉播了周恩來總理在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的實況。這年中央電視台在人民大會堂地下室安裝了一套黑白電視中心設備,專供在人民大會堂或天安門廣場舉行重要集會和節日慶祝活動時轉播使用。實況轉播是電視在新聞報道方麵的一個長處。
中央電視台創辦初期,國際新聞節目除口播新聞外,還有外國電視台寄來的一些電視新聞片和紀錄片。一九五八年五月七日第一次播出了民主德國電視台寄來的電視新聞片。一九五八年下半年至一九五九年上半年將外國新聞片和紀錄片編成專輯播出,蘇聯寄來的新聞片就叫《蘇聯新聞》,羅馬尼亞寄來的就叫《羅馬尼亞新聞》,還有《民主德國新聞》、《捷克斯洛伐克新聞》、《波蘭新聞》、《匈牙利新聞》、《保加利亞新聞》等。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也曾提供新聞片和紀錄片。上述節目除報道國家大事外,主要是介紹這些國家的工農業生產成就和人民生活。有時中央電視台還邀請來訪的外國元首、總理以及駐華大使就他們國家的建設情況和同中國的雙邊關係發表講話,這對增進兩國人民之間的了解和友誼起到了良好作用。
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上海、哈爾濱、天津、長春、廣州、西安、沈陽、太原、南京、合肥、濟南、武漢、成都、昆明等省、市電視台相繼成立。這些電視台大多數在建台初期就開辦了新聞節目。當時主要是利用新華社稿和自拍的新聞照片,以圖片報道的形式同觀眾見麵。有的電視台辦起了口播新聞。少數電視台購置了攝影機,拍攝重要新聞,然後采用簡陋的設備手工洗印膠片。有的台拍了片子要送到當地電影製片廠或寄到中央電視台衝洗。因此一般每周隻有一次當地新聞節目,每次5—10分鍾。後來,中央電視台把拍攝的新聞片複製成無聲拷貝,寄給各地電視台播出;地方電視台也選送一部分電視新聞片給中央電視台播用。這種互相支持、共同辦好新聞節目的做法一直保持到今天。
電視事業剛剛興起時,國民經濟發生了嚴重困難,一批新建不久的地方電視台先後“下馬”,繼續辦的中央電視台和上海、天津、廣州、哈爾濱、沈陽、長春、西安等電視台普遍精簡機構和人員,縮短播出時間,停辦部分節目,但電視新聞仍然保留並有所發展。從一九六○年開始,中央電視台有了固定的《電視新聞》節目,並興建了9,800平方米的專用樓,具備了製作有聲光學拷貝的能力。過去照明燈具很笨重,後來國內自製了安全、輕便、光線柔和的“電瓶燈”,改善了新聞攝影條件。
六十年代初,中央廣播事業局局長梅益對電視提出了“立足北京,麵向世界”的方針,新聞報道以北京為基地,對內麵向全國,對外麵向世界。在對內宣傳方麵,中央電視台擴大了報道地區和服務範圍,經常派記者到全國各地采訪,並參加一些重大事件的報道,如第三屆、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等黨和國家的重要會議,原子彈、氫彈爆炸,人造地球衛星的發射,南京長江大橋建成等在電視中都作了突出的報道,這些報道已成為珍貴的曆史資料。雷鋒、王傑、劉英俊、麥賢得等英雄人物和王進喜、焦裕祿、趙夢桃、吳吉昌、張秋香等一大批先進模範人物的形象先後出現在屏幕上,激勵著人們為祖國而獻身。一些重大事件,如毛澤東主席七十二歲高齡暢遊長江、一些外國領導人訪華等,都作了及時、充分的報道,有的還通過國際通信衛星發往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
在國際事務的報道方麵,從五十年代末開始,中央電視台即派記者出國拍片。一九六一年一月,周恩來總理率領中國友好代表團訪問緬甸,中央電視台派出記者龐嘯隨同拍攝電視片。這以後電視記者對一係列重要外事活動作了電視報道,如中國政府派船去印度尼西亞接僑民,陳毅外長赴日內瓦參加和平解決老撾問題的國際會議,劉少奇主席訪問印度尼西亞、緬甸和朝鮮,宋慶齡副主席、周恩來總理訪問錫蘭等。對周恩來總理曆時兩個半月的亞非14國之行,記者拍攝了24,000多英尺16毫米素材片,編成20部《電視通訊》,在電視台連續播出,影響很大。
一九六一年四月,中央電視台連續10多次播出記者李華在老撾拍攝的老撾人民進行民族解放鬥爭情況的新聞片,這是世界上第一次關於老撾的電視報道。播出後又編成兩集《老撾在前進》專輯,除在國內播出外,並廣泛向國外寄送,聲援了老撾人民的愛國正義鬥爭。
為了進一步擴大國際新聞來源,一九六○年中央電視台開始選購英國維斯新聞社(VISNEWS)的新聞片,並與日本電波新聞社簽訂了交換電視片的合同。一九六一年又同阿聯、古巴等電視台簽訂了交換電視片的文化協定。一九六四至一九六六年播出的《國際新聞》和不固定的國際專欄節目由每周2次增加到4—6次,每次10—20分鍾。主要方式是綜合彙編,集中述評國際重大事件。影響比較大的有《美國黑人在覺醒》、《全世界反美怒潮日益高漲》、《鬥爭中的多米尼加人民》等。
一九六七年二月,中央電視台和日本“中國通信社”開始建立交換節目的關係。同英國維斯新聞社簽訂的合同期滿後沒有續訂。這時國際新聞的主要來源是駐越南記者朱景和、韓金度拍攝的電視片和日本“中國通信社”提供的新聞片。一九七一年,中央電視台同英國維斯新聞社繼續簽訂合同,巴基斯坦、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國電視台也提供新聞片,中央電視台辦的《國際新聞》專欄一直持續到一九七九年。
到八十年代初,電視新聞工作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主要是以《新聞聯播》為代表的電視新聞內容日趨豐富,時效明顯提高;各種新聞專欄節目相繼開辦;電視新聞工作者隊伍逐步擴大;新聞節目采集、錄製和傳遞設備迅速更新;現場新聞報道日益顯示出強大威力。一九八四年國慶節,首都舉行盛大的慶祝國慶三十五周年閱兵式和群眾遊行,中央電視台在現場實況轉播時,使用了5輛轉播車、22台攝像機、14套微波設備,使觀眾能從不同角度來觀看這次國慶盛典。這次實況轉播不僅傳到全國各地,有幾億觀眾收看,而且通過太平洋和印度洋衛星傳向世界幾十個國家和地區。它是中國電視有史以來規模最大、收看人數最多、傳播範圍最廣的一次實況轉播。
二、《新聞聯播》
七十年代中期,電視事業有了一定程度的恢複和發展,省級電視台逐漸增多,微波幹線已由北京通到10多個省、市。經與各省、直轄市電視台商定,由中央電視台籌辦麵向全國的電視新聞聯播節目,凡有條件的電視台都同時轉播,並向中央電視台提供本地的電視新聞。經過兩個多月的準備,一九七六年七月一日開始試辦新聞聯播節目,每晚7點播出,全部是國內新聞,每次15分鍾。一九七八年元旦,正式定名為《全國電視台新聞聯播》(後來簡稱《新聞聯播》),微波幹線沿線的10多個省級電視台同時轉播。
一九八○年四月一日,中央電視台開始通過國際通信衛星收錄英國維斯新聞社和美英合資的合眾獨立電視新聞社(UPITN)的國際新聞,並且采用新華社每天專為中央電視台編發的國際要聞簡訊,豐富了國際新聞的內容,新聞時效明顯提高。世界上發生的新聞事件,中國電視觀眾在第二天就能看到。在具備了這一條件之後,中央電視台把原來的《國際新聞》專欄並入《新聞聯播》,使《新聞聯播》成為包括國內和國際新聞,既有形象報道又有口播新聞的較為完整的新聞節目。每次節目由15分鍾增加到30分鍾。這些改進受到觀眾的歡迎。
為了動員全國電視台的力量共同辦好《新聞聯播》,中央電視台於一九八一年四月在青島召開了全國電視新聞工作座談會,提出力爭在一個不太長的時間內(比如兩三年),把《新聞聯播》節目辦成能夠比較完整、比較係統地對國內、國際的重要事件及時進行形象化報道的節目,使它成為電視觀眾獲得新聞的重要途徑。到一九八四年底,這個目標已基本實現。《新聞聯播》在內容、時效、形式等方麵都有了進步,影響也越來越大。
第一,報道麵不斷擴大,節目內容逐漸豐富,新聞信息量明顯增加。電視新聞要為全國10億人民服務,因此,要盡量滿足不同觀眾的需要。在題材方麵,首先選取重大新聞事件,同時注意采用廣大群眾所關心和有共同興趣的新聞,並努力增加每次節目的新聞容量。從一九八四年六月開始,中央電視台通過一些渠道獲得了台灣《華視新聞》,經製式轉換後選用,使大陸人民增進了對台灣的了解。同年,中央電視台還派記者拉白常駐香港,增加了對香港地區的報道。一九八四年《新聞聯播》中的國內新聞比一九八○年增加了70%以上。
《新聞聯播》中國際新聞的數量也增加了不少。中央電視台於一九八四年參加了亞洲—太平洋廣播聯盟A區(中國、日本、南朝鮮、香港地區、澳大利亞、新西蘭)的新聞交換;同時收錄B區(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文萊達魯薩南、印度尼西亞)的新聞,豐富了國際新聞的內容,增加了對第三世界特別是東南亞地區的報道。
第二,新聞報道的時效加強了。過去發布重要新聞一般在晚上8點中央電台《全國聯播》節目時間。從一九八二年九月一日對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道開始,重要新聞在晚上7點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節目中首播,這就使許多重大事件,特別是發生在首都的重大事件能在當天的《新聞聯播》節目中播出。
從一九八○年下半年開始,各地方電視台逐步試驗利用微波幹線向中央電視台傳送新聞。一九八四年,除新疆、西藏、內蒙古3個自治區的電視台外,其他各地都可以通過微波線路傳送新聞。發生在省會、自治區首府、直轄市及其附近地區的重要新聞,一般都能在當天或第二天的《新聞聯播》中播出,如宋慶齡名譽主席遺體在上海安葬的新聞,當天就在中央電視台播出,英國維斯新聞社在香港收錄後向全世界轉發。一九八一年七月一日井岡山、遵義、延安等地群眾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六十周年的新聞,也是當天就在中央電視台的《新聞聯播》節目中播出了。
從八十年代初開始,拍攝新聞逐漸使用電子新聞采訪設備(ENG)和電子編輯機,為提高新聞時效提供了技術保證。一九八二年九月一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開幕,大會下午5點50分才結束,中央電視台就在晚上7點的《新聞聯播》節目中作為頭條新聞播出了。出席會議的代表剛回到住地就看到大會開幕的新聞。國家領導人的重要出訪活動,如鄧小平副總理訪問美國、日本,胡耀邦總書記訪問羅馬尼亞、南斯拉夫,趙紫陽總理訪問非洲11國,李先念主席訪問巴基斯坦、土耳其、約旦、尼泊爾等,都是使用電子新聞采訪設備采錄新聞,經電子編輯機編輯後,通過衛星從國外傳到中央電視台,在當天或第二天播出。
第三,改進了表現形式。電視新聞形聲兼備,視聽結合,能使觀眾看到新聞事件發生現場的真情實景。為充分發揮這一優勢,在新聞節目中加強了現場報道。
在編排方麵,《新聞聯播》於一九八一年七月一日作了一次改進,把過去按形式分段的國內新聞(影片、錄像)、口播新聞、國際新聞(錄像)改為按新聞的內容進行統一編排,既考慮到內容的主次,又注意層次分明。口播新聞也盡可能配上照片、地圖、影片、幻燈、字幕等形象資料。一九八四年又在每條新聞的畫麵上打上標題字幕,使新聞內容表達得更加清楚。
《新聞聯播》已經成為中央電視台麵向全國、擁有億萬觀眾的最重要的節目。中央和地方各級領導以及各界群眾經常通過收看它來了解國內外動態,一些領導機關也重視利用它來傳達政令,宣傳政策,指導工作。當夜幕降臨,時針指向北京時間晚上7點時,在祖國各地的廠礦企業、機關學校、部隊哨所以及千千萬萬個家庭的電視機前,《新聞聯播》吸引了億萬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