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炳麟
近代思想家、學者、散文家。字枚叔﹔因仰慕顧炎武(顧初名絳,入清後改炎武),改名絳,別號太炎。浙江餘杭人。父章浚,道光二十九年拔貢,長於醫,“暇則以詩自娛”(《兩浙輶軒續錄》)。章炳麟從小接受傳統的封建教育,自稱讀了《東華錄》和受到外祖父朱有虔講述明清遺事的影響,“排滿之思想,遂醞釀於胸中”,(《民國光複》演講辭)較早孕育民族主義思想。光緒十七年(1891),23歲時,到杭州詁經精舍跟隨著名經學家俞樾埋頭“稽古之學”,開始以文字學為基點,從訓詁、音韻、典章製度等方麵闡釋儒家經典和先秦諸子。但他並不墨守師承,而是“精研故訓,博考事”。
光緒二十一年(1895)“馬關條約”簽訂後,在民族危機深重的刺激下,章炳麟走出書齋,參加強學會,編撰《時務報》,讚助維新變法,希望“以革政挽革命”(《論學會有大益於黃人亟宜保護》)。他曾上書李鴻章,企求他能“轉旋逆流”(《上李鴻章書》)﹔又至武昌,幫張之洞辦《正學報》,幻想藉助他的實力推動變法。不久,“百日維新”夭折,章炳麟避地台灣,東渡日本,雖對康有為、梁啟超仍表同情,但亦和孫中山相晤,“相與談論排滿方略,極為相得”(馮自由《中華民國開國前革命史》)。
光緒二十五年(1899),義和團運動掀起。次年,八國聯軍入侵,進一步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無能。章炳麟受到極大震動,在唐才常於上海召開的“國會”上,他激烈反對改良派的“一麵排滿,一麵勤王”,既不承認清政府,又反對擁護光緒皇帝,開始樹起反清的旗幟,開始向改良派展開鬥爭。他針對康有為、梁啟超主張君主立憲的保皇論調撰《正仇滿論》,公開提出“滿洲弗逐,而欲士之爭自濯磨,民之敵愾效死,以期至乎獨立不羈之域,此必不可得之數也”。又作《駁康有為論革命書》,指出“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舊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革命非天雄、大黃之猛劑,而實補瀉兼備之良藥矣”。他把改良派奉為神聖的光緒皇帝斥為“載湉小”打擊了改良主義,提高了革命思想。在孫中山的支持下,他定期於日本舉行支那亡國二百四十二周年紀念會,親擬宣言書,並把《駁康有為論革命書》與鄒容的《革命軍》合刊,在《蘇報》發表。清政府勾結帝國主義,製造“蘇報案”,章炳麟被監禁於上海“西牢”。他在獄中宣告“不認野蠻政府”,撰文力言革命之必要,並參加光複會,對革命勝利充滿信心。出獄後,在日本主編同盟會的機關刊物《民報》,揭露改良派“汙邪詐偽”、誌在幹祿的醜態,闡揚推翻清朝、“建立民國”的意旨,斥責革命投機分子“自慕虛榮”、“私心曖昧”的劣跡,在當時起了重大影響。辛亥革命前,章炳麟對敵鬥爭的英勇,論戰文章的犀利,至今猶生氣勃勃。這些正是他一生中“最大最久的業績”。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但以妥協而告終。章炳麟和同盟會早有裂痕。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他與立憲黨人張謇等組織中華民國聯合會,隨即改為統一黨。不久,袁世凱攘竊國柄,以遂私圖,章炳麟大詬袁世凱之包藏禍心,被幽禁三年。釋放後,他一度擔任孫中山領導的護法軍政府秘書長。軍政府派係鬥爭激烈,他不顧孫中山的勸慰,到雲南聯絡唐繼堯,又到貴州、四川,後歸上海。這時,人民革命運動日漸發展,章炳麟由反對軍閥割據逐漸演變為讚成軍閥割據,提出“聯省自治”的主張。又在國民黨右派的慫恿下,反對國共合作。
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日本帝國主義襲取沈陽,進陷吉林,章炳麟主張抵抗侵略。“一.二八”,日本侵略上海,章炳麟憤怒之下,北上見張學良,又與馬相伯等聯合宣言,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占中國東北領土。晚年遷居蘇州,創章氏國學講習所。1935年,“一二.九”運動發生,他又致電宋哲元:“學生請願,事出公誠,縱有加入共黨者,但問今之主張如何.何論其平素。”次年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