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道士下山(1 / 2)

江西,龍虎山。

這裏最為出名的,並不是它典型的丹霞地貌,而是位於景區內的天師道教。

傳聞,東漢年間,正一道創始人張道陵曾在此煉丹,“丹成而龍虎現,山因得名”。其第四代孫張盛在龍虎山定居,此後張天師後裔世居龍虎山,開派立教,延綿至今,已曆兩千年。

北有孔夫子,南有張天師。前者體現了儒家文化,後者代表了道家傳承。是國內,惟二能立千年而不衰的大型家族,在民間的聲威極高。

天師教上空,此刻響起了回旋環繞,經久不息的鍾聲,聲震千裏,振聾發聵。誰也不知道天師教的道鍾已經多久沒有敲響,仔細一聽,居然還連敲了幾十下。難道天師教遇到了什麼突發的大事?

“起三清,落四禦,中間緊七,慢八,平十二”共二十七聲,打三遍,共合為八十一下,開始的三聲和落後的四聲,不計在內。這是天師教的警世鍾聲,非遇重要時和重要事,不可敲之。

天師教大殿之內,位於正上方的是祖師張道陵的道像,豎眉怒目,虯須絡腮,身著紅色衣衫,上繪描金神龍,座下金漆龍椅,右手執一兩尺寶劍,左手反轉平攤,掌中空無一物。整個道像約有六七米高,佇立在正殿中央,宣示其無上的地位。

此刻大殿之中,一名手拿浮沉,盤著發髻的老者,正安坐於天師道像下方。其兩旁已是站滿了不少身著道士服的道士,而最醒目的就是在老者麵前跪著的那名年僅二十歲左右的小道士。

四周的道士都不約而同的將怒視的眼光投在他身上,而他好像也知道自己現在的處境,整個人低垂著頭,就這麼靜靜的跪在老者麵前。

八十一道鍾聲敲畢,老者睜開了雙眼,看著麵前的小道士,神色頗為不忍,可是身為掌教的他,以身作則,不得不對他犯的錯進行懲罰,“虛同,你可知罪?”

跪著的小道士虛同,見著老者問自己,開口回答道,“徒兒知錯,願受恩師責罰。”至始至終,他沒有抬起頭來。

老者輕歎了一聲,站起了身子,拂塵一揚,接著說道,“翻天印是祖師遺留下來的寶物,平常放在祖師道像左手手掌處,受世人供拜。昨晚是你負責掌燈繼香,翻天印不翼而飛,你須得負全責。”

“我已和眾位長老商議過了,對你懲罰如下:領三十戒棍,革除道籍,逐出天師教,永不敘用。”老者說到這裏的時候,臉上的神色很複雜。看著麵前這個自己頗為喜愛的弟子,老者不忍之情,溢於言表。

老者話一說話,跪著的虛同,猛地抬起了頭,驚恐地看著老者,然後不停的向老者磕頭拜首,嘴上急切的重複著,“請恩師開恩,請恩師開恩……”

老者為難地說了一句,“你是我最為看重的弟子,年輕弟子之中,屬你悟性最高,最為機智。隻是你犯了這彌天大禍,便是我,也護不得你。收拾行囊,下山去吧。”

“請恩師不要逐我出教……”虛同還是不死心,仍舊跪求著老者。

這時,旁邊一位身穿黑色道服的中年道士,走了出來,對虛同說道,“虛同,你可知你犯的錯到底有多大?這要是在古代,便是你舍命也賠不上。如今我等念在上天有好生之德,饒你重責,已是對你法外開恩。你也不必為難你師父,對你的判罰,是我們幾位長老一起決議的,不作更改。聽你師父話,趕緊下山吧。”

………

下山的道路是一條陡峭的梯道。這條路,虛同也隨著師兄弟們走過幾次,不過以前對外麵的世界很是感興趣,懷著興奮的心情下山,而如今,他卻怎麼也高興不起來,反而生出一股異樣的離愁別緒。

轉身望了一眼天師教的方向,虛同看見一道人影立在山風中,一直默默地注視著他。虛同一下子便跪了下來,朝著遠處的人影恭敬地磕了三個響頭,眼中已是泛起了淚花,嘴上哆嗦著,“師父,您要多保重。”

虛同的師父正是之前驅逐他離開天師教的那名老者。要說這老者的身份可相當不簡單,乃是當代天師教的掌教,張恒佑,也是執道教牛耳的現任張天師。

天師教的傳承一直是世襲接任,張恒佑也正是第一任張天師張道陵的嫡係血脈。而虛同與張恒佑的關係,就得從二十年前說起。

龍虎山腳下,是一個小鎮,名上清鎮。二十年前,這個地方發生了慘絕人寰的鼠疫,百姓流離失所,死傷無數。當時還未是掌教的張恒佑率眾下山救濟群眾,在一處廢墟堆裏,發現了尚在繈褓中的虛同,將他帶回了天師教,悉心撫養長大。不僅收其為門下弟子,教他讀書認字,知孝懂禮,更是將教中一些玄妙的術法,一一教授於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