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勵孩子鍛煉堅強意誌(1 / 3)

激勵孩子鍛煉堅強意誌

1.堅強意誌是事業成功的基石

意誌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心理現象,是人為實現某種目的,在行動中自覺克服內心矛盾和外部困難時所表現出來的心理過程。孩子看見鄰居家的孩子會騎車了,就會想,我為什麼不能!於是,在征求爸爸媽媽的同意後,孩子練車了。盡管摔了幾次跤,小腿也磕破了,但孩子要學會騎車的決心仍然很大。在家長的幫助下,孩子經常學車,一天比一天進步。終於有一天,孩子騎著車很高興地對媽媽說:“我也會騎車了!”孩子這種在大人的激勵下,苦練騎車的行為,使他的意誌在小小的年紀便得到了體現。

鼓勵孩子意誌的自覺性

當一個孩子希望獲得幼兒園老師的表揚時,他是很聽話、很自覺的。早上,媽媽要幫他穿衣服,他會說,讓我自己穿,手絹髒了,會說,我要自己洗,吃飯時,飯粒掉在桌子上,他會撿起來吃掉,因為老師說過,愛惜糧食才是好孩子。家長會驚異地感到,孩子變了。為什麼呢?因為他的目的很明確,知道隻有愛勞動、愛清潔、不依賴父母過多的幫忙的孩子,老師才喜歡,才能戴上大紅花。他不用家長和老師督促,就能較好地按老師的各項要求去做。他能為了一定的目的(盡管這個目的在大人看來有些可笑)努力去做,去約束自己。作為家長,要鼓勵和表揚孩子的這種自覺性。這是很可貴的自覺性,盡管這種自覺性在幼兒身上是幼稚的,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它會逐漸成熟。自覺性是意誌的基本品質之一。

著名作家郭沫若小時候很頑皮,有一次他和幾個小夥伴偷偷鑽過私塾後院籬笆牆,把壓彎了樹枝上的桃子吃個精光。先生發現後很生氣,想狠狠懲罰這群孩子。於是,他想了個主意,要孩子們對對聯,誰能對出對聯就可以免罰。先生出的上聯是:

“昨日偷桃鑽狗洞,不知是誰?”

郭沫若的小夥伴們被難住了,不知如何對好。郭沫若十分冷靜,略略思索,接口應道:

“他年攀桂步蟾宮,必定有我!”

“妙!妙!”先生連聲叫好,不僅沒有懲罰孩子們,還誇獎郭沫若人小誌大。

是的,“他年攀桂步蟾宮,必定有我”,孩子們應該有這樣的偉大誌向。少年時代的周恩來在回答教員問題時就立下壯誌:

“為了中華之崛起。”

孩子從小有了誌向,就會為實現誌向而努力上進,充滿強烈的求知欲和上進心,父母對此要及時發現,予以鼓勵。

保護孩子的自尊心

隨著孩子身心發育的過程,他們在模仿效法成人的同時,自尊心也隨之萌發。正像“小荷才露尖尖角”那樣,在生活、學習和活動中,漸漸顯現出樸素的自尊。家長們要善於覺察孩子的自尊,有意尊重孩子的自尊,使從小具備了的自尊心,成為日後走上成功之路的重要心理支柱。

俄羅斯著名作家霍姆林斯基所寫的一篇短文很耐人尋味。

突然雷聲大作,飄下幾滴雨點,接著大雨如注。

托利亞把自己的雨衣給了媽媽,雖然她並不怕淋雨;而媽媽卻又把雨衣給了薩沙,雖然她也並不怕淋雨。

薩沙問道:

“媽媽,托利亞把自己的雨衣給了您,您又把雨衣給我穿上,你們幹嗎這樣做呢?”

“每個人都應該保護更弱小的人。”媽媽回答說。

“那麼,我幹嗎又保護不了任何人呢?”薩沙問道,“就是說,我是最弱小的人嗎?”

“要是你誰也保護不了,那你真是最弱小的人!”媽媽笑著回答說。

薩沙朝薔薇叢走去,他掀起雨衣的下部,蓋在粉紅的薔薇花上。滂沱大雨已衝掉了兩片薔薇花瓣,花兒低垂著頭。因為它嬌嫩纖弱,毫無自衛能力。

“現在我該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媽媽?”薩沙自豪地說。

“是呀,現在你是強者,是勇敢的人啦!”媽媽這樣回答他。

四五歲的孩子雖說剛剛懂事,且比較弱小,但就像文章中的薩沙那樣,卻都不願承認自己是最弱小的人。這就是孩子的自尊和自強。

而現實生活中卻有很大一部分孩子的父母不了解孩子這種與生俱來的意識。他們過分地照顧和溺愛自己的孩子,這也包辦,那也替代,其實,這是對孩子的不信任,是對孩子自尊心的一種傷害。這些父母隻是把孩子視作自身的一個部分,而沒有把孩子看作人格上完全獨立的一個另外的人。更有甚者,在家庭生活中,由於成人對孩子無耐心,嫌麻煩,常有些不理智的語言:

孩子呀呀學唱,母親不耐煩地說:“啊呀,你不要再唱了,吵死人啦!”

孩子學畫熊貓,母親毫不愛惜地說出:“這像熊貓嗎?畫成狗啦!”孩子拿回95分的考試卷叫家長看,粗魯的爸爸說出:“才95分,沒考100分還有臉叫我看嗎?”

父子對弈跳棋,不明智的爸爸說孩子:“你又輸了,還是不如我。”

孩子主動幫媽媽洗碗、刷鍋,媽媽媽毫無心意地嘮叨:“不能幹不要強幹,別給我幫倒忙啦!”

……

諸如此類的言語,在成人方麵可能毫無意識,而在孩子一方,卻造成一種心靈的創傷,輕則削弱了他的自尊和自信,重則將鑄成孩子無心上進的自餒和自卑心理,恰恰背離了當父母的望子成才的心願。

樹得雨水而壯,花得施肥而旺。潛心洞察孩子的心理,才能精心培養出孩子自強自立的品格。

培養孩子的不服輸精神

說起不服輸精神,人們自然而然地會聯想起中國女排和數學家陳景潤。在上海,高位截癱工人連俊,用對弈從不給孩子讓棋的做法,激勵孩子的不服輸精神,使之成為身心健全的好學生。

連俊是個高位截癱病人,拿的是近300元病假工資,妻子楊月琴所在工廠的經濟效益也不好。多年來因家庭經濟不寬裕,所以孩子也一直沒有玩具。從小到大惟一的玩具是孩子7歲時姑父花6元錢給他買了一支衝鋒槍。不過棋卻很多,什麼樣的棋子隻要你報得出名稱家裏都有。

連俊因為自己寸步難行,天天坐在家裏,所以就常常和孩子對弈。下棋時連俊既不給孩子讓棋,也不準他悔棋。有時孩子連著輸棋,哇哇大哭,他也不讓。

連俊不是心理學家,但他的教育方法卻富有啟迪意義。因為依照鐵定規則決定勝負的遊戲,不僅是快樂的娛樂方法,也是管教孩子學習人生的有效手段。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經驗,在家裏,父母親可以讓你,但在社會上,別人不一定讓你。困難更不會讓你。再說人的一生,無法重來的事情也實在很多。

所以,下棋時不讓棋、不準悔棋的做法,可以培養孩子不服輸的意誌和遇事更加深思熟慮的習慣。雖然是遊戲,卻也在學習人生。也正是這個物質貧乏的家庭,由於管教孩子的方法得當,就培養出一個身心兩健的孩子——17歲的連晏傑,從小品學兼優。小學5個年級10個學期,其中9個學期的學習成績名列全班第一;目前已獲得上海市十佳禮儀少年、上海市“金愛心”學生、1995年“天原”杯全國中學生化學競賽第一名等多種獎勵和稱號。

連晏傑說,雖然他現在下棋時早已能戰勝父親,但他最大的人生收獲就是父親教會他“不服輸”的精神,所以遇到什麼樣的困難他都不怕,都願意去克服。

摒棄憐憫,對孩子不要過度保護

對孩子的過度保護會削弱孩子的勇氣,剝奪他們生活的樂趣。

5歲的麗麗,在離家兩條街的小公園裏玩,她媽媽坐在一旁看著她。麗麗瘦瘦的,高高的,非常的安靜。她慢慢地把沙子從一隻手上倒在另一隻手上,忽然麗麗說:“我可以不可以坐秋千呢?”“如果你喜歡”媽媽回答,“讓我拉著你的手,這樣你不會被傷著。”麗麗站起來,拉著媽媽的手,媽媽又說:“我們要非常的小心,從後麵繞過去,這樣我們不會被別的秋千碰傷。”媽媽一邊說一邊拉著她,走向秋千,麗麗坐在秋千上,媽媽說:“要不要我來推你?”麗麗說:“能不能讓我自己來?”“不行,那樣你會掉下來的。還是我來推你的好,你現在坐好了,抓緊。”麗麗非常安靜地坐著,牢牢地抓著秋千,媽媽推著她,很快麗麗覺得厭倦了,就從椅子上滑了下來,“小心!親愛的。”媽媽一邊說一邊很快地拉住了她的手,“我真耽心你被蕩來蕩去的秋千打倒。”媽媽領著她走過了單杠,麗麗站在那裏,看著其他的小孩在上麵蕩來蕩去,她轉過身又看見有些小孩在單杠上翻騰,翻轉過來,然後又倒掛在單杠上,“讓我試試,媽媽。”“不,麗麗,那樣太危險了,還是去坐滑梯吧。慢慢走上去,小心不要摔著,我要在底下接著你。”麗麗慢慢地、小心翼翼地爬上了滑梯。她坐下,慢慢地往前蹭一蹭,坐到了滑梯邊上,兩隻手緊緊抓住滑梯的扶手,“等一等!等其他的孩子滑完了,要不他們會撞到你的。好了,你現在可以滑下來了。”滑了幾次滑梯,麗麗說:“我想回家了,我累了。”她拉著媽媽的手慢慢地回家去。可以說,整個過程中,麗麗既沒有哭,也沒有鬧,一直很乖;可是,她就是玩得不開心,也笑不出來,讓媽媽管得真是索然無味!

在爬一個小坡時,冬冬顯得膽子很小,他一步一回頭,不停地看著爸爸,很想讓爸爸把他抱上去;爸爸似乎有意要鍛煉他一下,並不看他,隻是不停地向上爬著。因為爸爸知道,雖然是第一次爬坡,可冬冬是可以爬上去的,這是鍛煉孩子膽量與技巧一個絕好機會。可媽媽卻非常擔心,她怕冬冬摔下來,又怕磨破他細嫩的小手。母親一會兒看看孩子,一會兒擔心地囑咐他一聲,一會兒又喊前麵的爸爸慢些,冬冬最終膽怯了,不肯再往上爬,後來還是由父親抱了上去,沒有達到試試爬高的願望,想要認識自己的機會也被媽媽善意地破壞了。

孩子有時很反感父母總是像放風箏那樣用繩子牽著他們,他們期望父母不要總是過分細膩地表現出來那種關心,這樣在別的小朋友麵前他們會覺得很沒有麵子。甚至看到別的孩子放心大膽地玩,而自己總是被媽媽陪著會很厭煩,認為是媽媽多事,對他不公平。媽媽對他越不放心,孩子越氣惱,他的內心不能感到平衡,有時甚至產生逆反心理。孩子越是不願媽媽在身邊,媽媽越不放心,越是要照顧他、指導他,孩子一生氣,說:“一點也不好玩,我不玩了”。媽媽卻愣在那裏不知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