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說冬季養生之藥物養生
春夏之時,陽盛於外而虛於內;秋冬之時,陰盛於外而虛於內,冬季中風病人,火熱證病人較夏季多,因為“冬三月,此謂閉藏”,冬季陽氣內藏,而陰盛於外而虛於內,體內存在陽盛陰虛的情況,故秋冬養陰,以使內在陰陽平衡。可是當吃些六味地黃丸。
●心血管病人的冬季保健
北風呼嘯,雪花飄飄。曆經幾次寒流侵襲,我國北方已經進入‘千裏冰封,萬裏雪飄’的隆冬時節。每值冬季,尤其寒流侵襲之後,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和複發率,都會明顯地增加。高血壓、高心病、心肌梗塞、冠心病心絞痛、心律失常、肺心病、心衰等都會增多。應當警惕,注意防範。
心血管病人何故冬季增多?
1.血管痙攣:冬季,氣候寒冷。在冷空氣刺激下,全身血管、尤其是小動脈發生痙攣,管腔變細,循環阻力加大,不但血壓升高,也為血栓形成創造了條件。
2.血液粘稠:人體遇到寒冷時,交感神經興奮,兒茶酚胺、腎上腺素、5-羥色胺分泌增多,血中的纖維蛋白原增多,於是,血液粘稠度增加。為冠脈血栓形成創造了血液條件。
3.血栓形成:德國著名細胞病理學家魏爾嘯(Wirchow)指出,血栓形成必須具備血管、血液與血流三大因素。在血管有動脈粥樣硬化的基礎上,又有血管痙攣,使血管阻力增高,這是血栓形成的血管因素。血液粘稠度增高是血栓形成的血液因素。而血管阻力增高、血液粘稠度增大,必定使血液流速減慢,這便是血栓形成的血流因素。寒冷刺激促使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都已具備,那麼,冠脈血栓形成造成心肌梗塞;腦動脈血栓形成即腦血栓;下肢血管動靜脈血栓形成造成脈管炎等,便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4.心衰與心律失常:寒冷時,兒茶酚胺、5-羥色胺、腎上腺素等血管活性物質分泌增多,容易誘發心律失常;也使心肌耗氧量增加,加之寒冷時,新陳代謝加快,心率增快,天冷尿少,血容量相對較大,都能增加心髒負擔,更容易誘發心髒病人發生心衰。
5.肺部疾病:冬季是呼吸道疾病的多發季節。呼吸疾病使氣道阻力增高,會明顯增加心髒負擔,誘發各種心髒病複發或加重。
●心髒病人如何安全過冬?
1.注意保暖:冬季寒冷,一定要注意保暖;寒流侵襲時,應適時加衣。室內溫度,以保持在18~24°C為宜。黃金分割點,四六比的比值是0.618;而人體平均體溫37°C與0.618乘積的黃金分割點為22.8°C,這就是是最適合人類生存的環境溫度。冬天,室內外溫差大,外出時更需當心保暖,穿靴,戴帽,棉襖,手套,不怕全副武裝,就怕受涼。雖冷,仍要注意室內通風。家裏暖氣太熱,室外天氣太冷,要特別小心‘暖氣病’。
2.適當鍛煉:冬季,適合散步、慢跑、跳繩、跳舞、騎自行車、打太極拳等有氧運動。但不適於晨練。因為早晨起來,人開始活動,兒茶酚胺類物質的分泌就開始增多;如果再遇到寒冷刺激,此類物質分泌還會增加,容易使血壓增高,心絞痛發作,心肌梗塞形成,心律失常出現,也能誘發心衰。所以,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我們不主張你晨練。緩慢起床後,把全身搓熱;在室內稍事活動。待太陽出來後,穿暖外出適當鍛煉。或者到下午再鍛煉。有霧的天氣,暫停鍛煉。鍛煉要做到:循序漸進,持之以恒;量力而行,適可而止。
3.堅持用藥:已有心血管病的人,寒冬、尤其寒流來臨時,一定要堅持用藥;包括治療藥和預防藥。要隨身攜帶急救藥品,以防不測。
4.水要喝夠:冬天氣候幹燥,要補足身體需要的水分。成年人每天約需攝入2000~2500毫升水分。為了防備夜間血液粘稠度增高引起早晨心血管意外,應保證睡前和早起喝白開水水200~250毫升。暖氣屋內幹燥,最好用加濕器加濕。
5.睡眠充足:冬天,長夜漫漫;宜早睡晚起。夜間,保證隨眠8小時;午休半至一小時。充足的隨眠,能防止血壓升高和心血管事件的發生,
6.降壓宜穩:冬季是高血壓病人的多事之秋,,不但冬季比夏季更難降血壓控製到正常範圍;而且,血壓的波動又和心血管事件密切相關。要經常監測血壓,找出血壓高峰時間。降壓宜穩、宜準。不可使降壓幅度太大;宜在血壓高峰到來之前服藥。有兩類降壓藥冬季需慎用:一類是利尿藥,大量、快速利尿損失體內大量水分,容易造成血液粘稠度增高,形成血栓。二是快速、短效降壓藥,如硝苯地平。能使血壓迅速下降,是心腦等重要髒器缺血,容易誘發心絞痛、腦梗塞。
7.心態和諧:‘淡泊明誌,寧靜致遠’。‘淡泊’、‘寧靜’,保持心態的平衡、和諧,對於心血管病的防治至為重要。憤怒、焦慮、緊張、沮喪、憂傷,情緒的大起大落,不但使血壓上下波動,而且,也容易引起心絞痛發作、心肌梗塞和腦中風等。盡量不參加情緒緊張的活動,如炒股、徹夜打麻將及劇烈的體力活動。
8.清淡飲食:以高蛋白、高維生素、高纖維素、低脂肪飲食為主。冬天,適當多補充些熱量,是無可厚非的。但切忌大魚大肉地吃,多吃些豆類、青菜、水果;多吃些富含纖維素的食物,保持大便通暢。冬天適當進補也是可以的;但不必過分依賴補品。
冬季雖然是心血管疾病高發季節,但是,隻要做到以上八點,不但心血管病人能安全過冬;也能防止一些新的心血管病例在冬季發病。
●糖尿病人安全過冬護足為先
中藥洗浴可緩解下肢麻木症狀
藥浴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選配一定的中草藥,經過加工製成中藥浴液,進行全身沐浴或局部浸浴的外治方法。藥物熏洗治療糖尿病,尤其是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等療效好。其作用機製為藥物通過皮膚的滲透直達病灶,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及神經傳導,使上下肢麻木、疼痛、發涼等症狀緩解。
湯料
徐穀根表示,在中醫助力糖尿病患安然過冬方麵,也有專門的湯料輔助。比如對於有下肢麻木、疼痛、感覺異常、感覺遲鈍等神經病變表現時可食用五加皮蛇肉湯。
材料:水蛇250克,五加皮15克,雞肉50克,生薑10克。
製法:鍋內加水燒開後加薑片、紹酒,放入蛇肉煮片刻,撈起待用;將蛇肉、雞肉、五加皮和薑片放入瓦煲中加清水煲1小時,調味食用。
藥浴
就是選用桑葉30克,野菊花15克,梔子10克,獨活6克,天麻6克,薄荷30克。此方對糖尿病合並下肢皮膚感染性病變有一定的作用。使用時,將上述藥物加水1000毫升,先煮沸15分鍾,去渣取藥液待溫度適宜時洗浴雙下肢,一般每日1次,每次洗浴20分鍾。特別提醒的是,對糖尿病患者來說,藥浴最重要的一點是水溫要控製好。由於患者可能伴有肢端神經病變,會出現感覺障礙和感覺異常。因此避免燙傷是藥浴的前提。水溫以30~40℃為宜。
提醒
此外,飯前、飯後30分鍾內不宜洗浴。空腹洗浴,容易發生低血糖。飽食後洗浴,體表血管受熱水刺激而擴張,胃腸道血量供應減少,會使消化器官功能降低,從而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患者根據症狀和部位不同,來決定藥液的多少,但要特別注意藥液的溫度不能過高,以免造成燙傷,也不可太低,防止引起不良刺激。洗浴時注意保暖,避免受寒、吹風,洗浴完畢後立即擦幹皮膚。注意保暖、避風。對於皮膚幹燥的中老年人要注意體內水分平衡。洗浴前,最好先喝一杯水,這樣有利於新陳代謝,同時,不會在洗浴時脫水。
餐單
糖尿病人的一日餐單
早餐:1杯無糖牛奶 一個雞蛋(廣州人喜食粉麵,應忌拌有生粉的粉麵)
早輔餐(10點為宜):以低糖的柚子、番石榴、楊桃為宜
中餐:應保證有魚類水產,可適當攝入高蛋白的瘦肉、一份蔬菜(營養好的西紅柿、青瓜、嫩南瓜等降糖蔬菜)
中午輔餐(15點為宜):可以用青瓜、西紅柿等蔬果替代水果
晚餐:中餐的微縮版,酌量減少飯菜數量
晚輔餐:建議使用胰島素治療的患者,根據自身夜間的血糖濃度,於晚間9點左右加餐以保證血糖濃度。這頓輔餐不用太過複雜,兩片餅幹、一杯酸奶就好。
●讓高血壓老人安穩過冬
冬季之所以血壓會升高是人體對周圍環境變化的反應,是一種物理現象。毛細血管遇冷收縮以後可以保暖,減少散熱。但是血管收縮後血液循環阻力增加,心髒負荷加重,會引起血壓升高。冬季血壓升高,可能造成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髒猝死、腎功能不全、腦出血、腦梗塞、腦血栓等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那麼,高血壓病人到底該如何安全地度過冬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