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鳥有鴛鴦,花有並蒂。世間的事物一成雙對,便顯得整齊勻

稱,給人一種愉悅的美感。人們的這種審美需求也表現在語言

上,對偶句就是反映這種審美需求的一種方式。同樣的意思,如

果用平常的語言表達出來,就不及對偶那麼凝煉,有韻味。譬如

你說“滿湖蓮葉與天相連,一片碧綠,無邊無際。荷花映著旭日顯

得分外地火紅”。這段話雖也把荷湖的景色描繪出來了,但若換

成對偶來表達,準會給人另一種美的感受。宋代詩人楊萬裏這樣

寫荷湖:“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隻用了兩句詩,就把荷湖的景色寫出來了。句式美觀整齊,節奏和諧悅耳,具有勻稱美和韻律美,詩中透著濃濃的畫意,讀之齒頰生芬,易記難忘。

人們喜歡對偶這種修辭方式,不隻在於它的句式和節奏,還在於它所表達的內容。有的對偶句,包含著豐富的哲理。老子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這兩句話的哲理就很深邃。

禍跟福相倚相伏,災禍挨著幸福,幸福裏埋著災禍,似乎進人了一個不可擺脫的周期循環。但有的智者會對老子的話作這樣的理

解:人處在順境中,甚至最走紅的時候,應該及早發現潛伏的危

機,對自己的行動作相應的調整,做到“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

亂”一這也是老子告誡我們的話,這樣就可避免災禍,化解險

厄。把老子的這兩段話聯係起來,使我們看到了一位古代賢哲的

智慧,這智慧超越時空,使讀到它的人能在熱鬧中保持一份清醒,在困厄中也不失希望和勇氣。有不少的對偶句,就是作者人格精神的寫照,是用他們堅定的信念和畢生的生命鑄成的。像範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嶽飛的“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海瑞的“公以生其明,檢以養其廉”,林則徐的“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魯迅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讀這些句子,我們會想到作者的人生、品格、業績,會油然而生敬意。有些對偶句,千百年來人們喜歡誦讀它把它作為格言置於案頭,懸於壁上,贈給好友,傳給子孫,是因為它給人以啟迪、激勵和勸慰。如“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三國蜀?諸葛亮《誡子書》),“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鍥而舍之,朽木不折”(先秦*荀子《勸學》),“石韞玉而山暉,水懷珠而川

媚”(晉代?陸士衡《文賦》),“知足知不足,有為有弗為”(清代?

謝子修自題),這些金玉之言,會隨著時間推移而愈增其光輝。還

有些狀物的句子寄寓著作者深深的情感和高尚的追求。如北宋

學者周敦頤的《爰蓮說》中有這樣一聯對偶句:“出淤泥而不染,濯

清漣而不妖”,這是用蓮花高尚的品格來比喻自己不與世俗同汙

的情懷,顯示了古代文人的獨立操守。清末進士錢名山在他去世

前寫的《望江南》中有這樣兩句詩:“紅藕一身都是藥,碧梧千尺不

為琴”,這形象地表達了自己一生的追求,今人讀之,仍可想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