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2010年金秋,同學聚會南通,畢業後一直未曾見麵的何有益同學來了,真是喜出望外。他不僅帶來了遠方的友情與祝福,還送給大家一份沉甸甸的禮物——《浪花》。這是一本詩文集,用他的話說,“是生活海洋中激起的朵朵小小的浪花”,是“人生道路上的紀實文學,或者說是回憶錄。”讀之,窺見了何兄的人生曆程和感情世界,可謂感人至深。2013年10月,我們又聚會無錫,會後何兄電話告訴我打算再寫點東西,取名《浪花續》,我很讚同。不久,何兄將大作從網上傳給我,並叫我寫篇序。要是別人,我可不敢答應,至於何兄,我們心有靈犀,於是便欣然接受了。之後,大作陸續傳來。每讀一篇,便談點粗淺的感受。
最近何兄告知,《浪花續》想早點出版,為此我又將大作細讀一遍,並寫點膚淺的感言。
這本《浪花續》是《浪花》的延續和擴展,行文的思路與風格仍如前卷。
我們這一代人,“生在舊社會,長在紅旗下”,對黨和祖國有深厚的感情,都有強烈的民族意識和家國情懷。這種思想和情感在《浪花續》中俯拾即是。日本右翼勢力不承認侵略罪行,不進行曆史反思,罔顧曆史事實,演出購島鬧劇。何兄義憤填膺,大加撻伐,“日寇猖狂,滔天罪,人怒難書罄竹。南京屠城,三十萬眾,血染長江哭。中華兒女,豈容倭孽淩辱?”(《念奴嬌》並序)。文化大革命是一場空前災難,我們這代人記憶猶新。何兄在《觀文革照片所想到的……》一文中回憶了老師在文革中受迫害的慘狀,動情地灑下淚水,並為人大會議決定九月十日為教師節欣喜若狂,欣然填詞三首《憶江南》,以頌之。
曆史是人民創造的,人民是曆史的主人。對那些中國脊梁式的人物,如守島戰士、普通教師、甚至搓背工等,《浪花續》中都有詩文,頌揚了他們忠心耿耿、勤勞樸實、默默奉獻的高風亮節。無疑,這些詩文宏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正能量。
詩文在於表達思想和感情,這一點在《浪花》中尤其突出。《浪花續》亦然。書中寫得最多的是鄉思、鄉情、鄉愁,以及親情和友情。何兄是南京人,童年和學生時代是在南方度過的,大學畢業後在保定安家落戶,大好歲月獻給了北國,但他對故鄉這方熱土始終魂牽夢繞。在《童年回憶二三四》中,他描寫了幼時鄉親求雨的虔誠,蝗蟲的肆虐成災,磨麵的辛苦與樂趣,發小的純樸與善良……《南鄉子——何處望家鄉?》寫道:“何處望家鄉?滿目蒼涼草葉黃。”抒發了身居北國,思念故土的遊子情愫,文字間滲出絲絲涼意和淡淡的哀愁。《妻在住院中》以日記形式記錄了一家人為病人操勞忙碌的生活情景,字裏行間流露出夫妻間、母子間的濃濃親情,讀起來感人肺腑。此外,還有不少篇幅抒寫了對老同學的懷念,與新朋友之間的友情,文字也都情真意切。《浪花續》字數雖不算多,但內容卻很豐富、厚重,大千世界,林林總總,盡在其中。
寫文章是用筆說話,文字華麗、腕底生花未必就美,而不事雕琢、樸素本色往往就是至美。何兄的詩文,不受拘束,款款道來,評說世事,指點萬象,切中要害,痛快淋漓;街談巷議、傳達民意,親切樸實,如話家常。這大概就是“大巧若拙”吧!
不揣冒昧,言不及義,是為序。
王家倫
2015年3月3日於徐州
家倫有才,為人低調(藏頭詩)
——和王家倫賢弟(步家倫贈詩韻)
家居楚地尤喜春,
倫理道德懂得深。
有福之人生吳楚,
才華初露在黌辰。
為潤枯腸釣魚鱉,
人世艱難無油烹。
低頭苦讀書中喜,
調門放低樂耕耘。
乙未羊年(2015)春節期間
附——
贈何有益學兄 王家倫
瘦西湖畔四度春,良朋諍友情深深。
奮發圖強勤讀書,宵衣旰食忘時辰。
為飽肚腸捉魚鱉,少油缺料醬油烹。
大好歲月獻燕趙,伏櫪老驥仍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