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1 / 1)

後記

這本故事集能和廣大讀者見麵,應該感謝花山文藝出版社、中國曲藝家協會河北分會的領導及編輯老師們。是他們鼓勵我整理了這十幾篇習作,並為編輯出版這本小冊子付出了大量心血。

這本小冊子所收集的,都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發表在各報刊上的故事習作。所反映的大都是變革中的農村新生活。很多青年朋友曾來信問我:“你為什麼那麼熱愛農村?為什麼要搞故事創作?”借此機會,我向親愛的讀者把心裏話說說。

我出生在一個貧窮的農民家庭,姊妹七個,我是最末。聽母親說,我小時候特別調皮,愛說愛動,具有男孩子的性格。但我特別喜歡聽故事。有時侯母親急著做針線活,又怕我上樹爬牆惹禍,就用講故事的辦法把我攏在身邊。可是,母親是一個大字都不識的農村婦女。她所講的都是姥姥那一輩流傳下來的舊民間傳說。但我還是貪婪地聽著。也許是這些啟蒙教育的緣故,我竟迷戀上了通俗文藝。當我初中畢業回生產隊勞動以後,在田間地頭,在紡棉花吝子裏,再次聽到我兒付的那些故事時,我感到不滿足了。社會在前進,故事也應該有新的創作。我是農民的女兒,是有文化的青年,難道就不能為家鄉的文化生活貢獻點力量嗎?就不能為我的夥伴們提供點兒新的精神食糧嗎?一種強烈的責任感促使我開始講故事,講我上學時學過的課文,講我看過的一些文藝作品的故事梗概。新的思想,新的人物,新的故事,把我的夥伴們吸引住了。在田問,她們願意替我多鍘半壟地,讓我抽出時間給她們講;在地害子裏,她們寧肯少紡半把棉花,也願停下紡車聽。新故事的魅力,使我萌發了為父老鄉親們編故事的念頭。說實話,我當時根本沒想過發表什麼作品,更不敢有將來出故事集的奢望。我隻想把生活中那一個個閃光點組合到一塊,激發更多的青年熱愛家鄉,熱愛生活。

我熱愛農村,農村的生活促使我創作。我親身經曆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農村的變革,變革中湧現出來的新人,激勵我要為他們謳歌。《狀元》中的肖雪花,《辣椒嫂》中的韓華妓,《王大柱兩會白麵團兒》中的王大柱,《棗園風波》中的郝彩雲等,他們的模特兒都是我周圍的鄉親,都是我朝夕相處的夥伴。我喜歡他們,我要歌頌他們。我要讓更多的人知道,變革的時代在變革著人的思想。我的家鄉雖然還很貧窮落後,但從這些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識的農村青年中,卻使我強烈地感受到了時代的精種和脈搏,看到了希望和未來。

我歌頌農民,農民熱情鼓勵我創作。我開始寫故事了,一篇篇習作就象一個個幼兒,在編輯老師們的攙扶下與讀者見了麵。我懷著內疚的心情等待著讀者的批評。可是,讀者並沒有因為它的稚嫩而求全責備,相反,卻給了我親切的鼓勵和囑托。一個高考落榜的農村姑娘來信告訴我:“你的作品給了我生活的勇氣,給了我前進的力量,使我看到了農村的希望,找到了展現自己人生意義的亮光。”一個二十二年不拿筆的農村大嫂,親自動筆寫了長長的賀信,鼓勵我說:“你寫出了農民喜歡的好作品,你說出了農民要說的心裏話,你為農民爭了光,我真高興啊!我希望你繼續為農民寫下去……”

周圍的夥伴們也紛紛向我提供著各種素材。鄉親們把從四麵八方聽來的新鮮事對我說。他們迫切希望我多寫、快寫,為他們而寫。此時,我的心情是多麼激動啊!

我恨自己的知識太淺,不能充分地反映出他們的崇高美德,我恨自己的筆太拙,不能深刻地描繪出農村的偉大變革。現在收集到這本小冊子中的習作,雖然是那樣稚嫩,然而,從父老鄉親們的鼓勵和期望中,我卻堅定了這樣一個信念:永遠紮根在生活的泥土之中,終身為農民而寫作。

作者

一九八四年十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