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千古一夢(節選)(7)(1 / 3)

“是!”楊利偉行了一個標準的軍禮,然後向護送自己的專車走去。翟誌剛、聶海勝緊隨左右,護送著楊利偉上車。楊利偉臨上車前,三人緊緊擁抱在一起。

5時40分,護送楊利偉的車隊在晨曦中向著發射塔緩緩駛去。楊利偉的身後,是無數雙滿含熱淚與期盼的眼睛,以及此起彼伏的激動人心的口號聲:“楊利偉,我們盼著你勝利歸來!”“楊利偉,祝你一帆風順!”……

5點58分,護送楊利偉的專車直接開到發射塔下。楊利偉下車,進入防爆電梯,身後是教練員和隨行醫生。李繼耐、胡世祥、王永誌、張建啟、戚發軔、袁家軍、黃春平、劉竹生等與楊利偉作最後的告別,他們紛紛對楊利偉說:“利偉,祝你成功!”“利偉,祝你凱旋!”

站在電梯裏的楊利偉一臉微笑,說:“放心,明天北京見!”

就在防爆電梯快要關閉的時候,大總師王永誌像父親一樣伸出手臂,拉住楊利偉的手,沒有任何語言,眼睛卻分明在說:去吧,小夥子,沒有把握,我們是不會送你上天的。由於楊利偉穿著航天服,不能正常握手,兩人的手隻能緊緊挨在一起,直至防爆電梯開始自動關閉,才慢慢、慢慢鬆開……這是楊利偉上天前與大總師在地球上的最後一次“握手”。

防爆電梯將楊利偉徐徐升至近六十米高的飛船艙門前,楊利偉走出電梯。按照程序規定,楊利偉離進入飛船的時間還有十五分鍾。也就是說,楊利偉要在飛船的艙門前等待十五分鍾。此刻,在六十米高的發射塔上,在飛船的艙門前,一共隻有五個人:楊利偉、教練員、隨行醫生以及專門負責關閉飛船艙門的兩位師傅,而絕對沒有一個記者。所以後來見諸於各種報刊、書籍的關於楊利偉進入飛船前向人們揮手致意的照片,均是記者們(也包括我在內)三天前“導演”的作品,而絕非楊利偉當日上天前的留影。由於這一時刻非常特殊,也非常微妙,五個人坐在那裏,你看著我,我看著你,都不說話。毫無疑問,這一時刻對楊利偉來說是一個非常難熬的時刻,就像一個人被懸在了空中,大家都在看著你,看你什麼時候升到天上,或者落在地上。而對其他四人來說,同樣也是一個多少有點尷尬的時刻--與楊利偉說話也不是,不說話也不是。說了,覺得多餘;不說,又不放心。

片刻,有人說了一句,給楊利偉說個笑話吧。

說這話的人是想緩和一下氣氛。結果笑話還是沒人說,連提議說笑話的這個人也不知說什麼笑話好。後來,是一位負責關閉飛船艙門的師傅和楊利偉聊起了天。這位師傅對楊利偉說,聽說蘇聯的加加林第一次上天的時候,也有兩位師傅負責為他關閉飛船的艙門。後來,其中一位師傅退休了,另一位師傅當上了蘇聯國家航天博物館的館長……兩人正聊到這裏,指揮控製中心傳來“航天員進艙”的指令。於是,楊利偉在教練員、醫生和兩位師傅的協助下,緩緩爬進了飛船返回艙。而就在兩位師傅即將徹底關閉飛船艙門的最後一瞬間,楊利偉一回頭,微笑著向剛才與他聊天的那位師傅開了一句玩笑:“‘館長’,明天見!”這是楊利偉上天前留在地球的最後一句玩笑話。

清晨8時,鮮紅的太陽從地平線上緩緩升起。

這一天,戈壁灘上的天氣出奇地好。沒有風,沒有雨,更沒有沙塵風暴,隻有陽光灑滿千裏戈壁,戈壁一片燦爛金黃!高高聳立於藍天之下的發射塔,在陽光的照射下,猶如一個頂天立地的偉岸漢子,站在大西北的地平線上,隨時待命出征!而千古荒涼的戈壁灘,這天仿佛也突然變了模樣,容光煥發,朝氣蓬勃,活力四射,給人以神奇偉大、妙不可言的感覺。

的確,這是一片神奇而偉大的土地,這是一片多情而壯闊的土地,這是一個注定誕生神話與英雄的地方。默默流動的沙海勾畫著曆史的千年足跡;緩緩移動的駝隊咀嚼著歲月的無盡滄桑;千年不倒的胡楊樹撐起的是生命不朽的天空;高高的發射塔則延伸著人類從遠古到未來、從陸地到太空的漫漫旅程。蒙族人稱這片土地為額濟納旗。額濟納旗位於內蒙古自治區的西北端,東臨巴丹吉林沙漠,西與新疆哈密相通,南與甘肅酒泉緊鄰,北與蒙古國接壤。這裏曾經古樹參天,草木蔥蘢,流水潺潺,遍地牛羊,早在原始社會便有人類生存棲居、繁衍生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這裏留下了無數的傑作:胡楊樹千年不倒;弱水河長流不斷;居延海煙波浩淼;“沙漠王”享譽世界。千百年來,這裏上演了一幕幕血淋淋的曆史大劇,也留下了無數神奇的傳說與迷人的故事。老子在此騎牛西遊,蘇武在此牧羊十九年,霍去病在此攻打河西,馬可·波羅在此秘密探險。自秦漢起,這裏便是北方民族與中原王朝血火拚殺的戰場。驍勇彪悍的蒙古族土爾扈特人數百年來也一直遊牧、抗爭於此,這個馬背上的部落在1630年還西征到了伏爾加河下遊,在那裏創建了威震四方的土爾扈特漢國,其領土擴展至俄國烏拉爾河與頓河、察裏津與高加索之間。令人痛惜的是,18世紀中葉,百折不撓的土爾扈特人東歸故國時卻代價慘重--離開伏爾加河時十七萬之眾的隊伍,東歸抵達故土時僅剩幾萬條性命!而且,這裏還是中華民族夢想飛天的地方,距此不遠便是飛天聖地敦煌莫高窟……漫漫黃沙,蕭蕭長風,曆史的腳步走到了上世紀1958年,新中國的第一個導彈靶場落戶於此,十萬航天大軍秘密開進大漠,在此安營紮寨。於是祖祖輩輩生活在這裏的蒙古族同胞把最好的草原讓給了共和國第一個發射場,而自己則北遷一百二十多公裏,重新開墾拓荒,建立了新的額濟納旗城鎮。從1958年到2003年,共和國第一支導彈發射部隊在冰雪風沙中一路走來,走過了常人無法想象的四十五年,熬過了極其艱難的歲月。他們如同戈壁灘上不倒的胡楊,深深紮根於此,完成了一千多枚導彈火箭、三十四顆衛星、四艘無人試驗飛船的發射,為共和國創造了波瀾壯闊、震驚世界的十個“第一”--第一枚導彈從這裏發射;第一枚核彈頭從這裏升空;第一顆人造衛星從這裏起飛等等。而後,走到了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