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春平
宏達小區近來接連發生幾起失竊案件,鬧得人心惶惶。哦,說失竊並不準確,因為丟失的那幾輛自行車後來都找到了,一個螺栓都沒缺。找到的地點也不遠,就在小區內,有輛車子還扔在了警務室板房外,讓人哭笑不得。雖說東西沒丟,但居民們意見很大。試想,居民們突然發現代步工具不見時,多是在早晨上班的那個時段,不跳腳罵娘才怪呢。
宏達小區是上世紀80年代建的老樓房,原是公房,賣給職工了,防盜設施形同虛設,許多樓門風雨洞開。平常,居民們的車子多是放在樓道裏,或靠牆而立,或倚掛在樓梯上。有意思的是,這些丟的車子多是從A樓門到了D樓門,或者是從B樓門到了C樓門,反正都沒真丟。雖算不上什麼正經案子,但居民們左一個電話右一個電話打到派出所,不給個說法總說不過去。所長就把任務交給了我。
破案不能不研究案犯的動機。從已知的線索上分析,這事極可能是因居民不滿樓道內亂放雜物,影響了通行,所以才出此下策以示抗議。以前這類事小區裏也常出,拔氣門芯,往輪胎上按圖釘,倒黴者罵上幾句,也隻好認了。可這次的不同卻在於,總不能住在不同樓門裏的人也采取聯合行動吧。
再一種可能便是,竊賊先將贓物轉移,待塵埃落定後再從容銷贓。但這也隻能限於可能,眼下絲毫沒發現竊賊準備銷贓的跡象,況且,從那幾輛失而複得的車子上看,也不像。都是殘舊不堪的,若真想換錢,旁邊就放著八九成新的山地車,偷車人還用得著講艱苦樸素嗎?第三種可能,便是惡作劇了。現在的年輕人,吃飽了撐得慌,閑得撓牆,專好耍出些各色的把戲。網上這路事不少。
要破這種案子,其實不難,不過多花點時間罷了。我裹上棉大衣,後半夜出去,躲在宏達小區的僻靜處。寒風陣陣,如芒如刺。第四夜,淩晨三點多,正是小區裏最安靜的時刻,我隱約見16號樓有個身影從一樓門裏搬出一輛自行車,一手扶把,一手提著車後座,隻讓前輪著地,向著14號樓而去。他這樣推車,顯然車子是上了鎖的。我健步躥出,追上去,一把抓牢那人的腕子,又用手電晃了一下。這一晃就晃得我大感驚詫了,原來我抓住的是個老爺子,滿臉的褶子,瘦高的身材,氣喘籲籲的,看年紀,足有七八十歲吧。那一刻,我真的有點蒙了,不知道對這麼大歲數的“嫌犯”該做如何處置。
為了不驚擾居民,我打電話讓所裏值班的同誌把警車開過來,先把老人帶回派出所。然後,就有了這麼一節應該叫談話的“審訊”記錄。記錄是值班同誌在電腦上敲下的。
問:姓名?答:(老人掏出身份證)都在上麵呢,自己看。身份證:王喜田,男,漢族,1938年4月22日出生。住址:本市宏達小區11號樓3單元6樓2號。問:做什麼工作的?答:你家人七十多歲了還能工作呀?紡織二廠的,保全工,早黃了,我現在吃的是社保。問:家裏都有什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