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沒有處死蕭華,但已經轍消了他尚書的職務,貶官五級,李輔國的目的已經達到了。得意洋洋的走到唐代宗的身前,麵對大臣說道:“退朝。”
唐朝宮廷的變化,史朝義雖然不知情,但邊將不敢進攻是實事。特意招集宰相許叔冀,元帥田承嗣商議向唐朝發起進攻的有關事宜。許叔冀說道:“聽探子報告,李亨病重,幾個皇子都想繼位,唐朝內部爭權奪利,爭鬥十分激烈。沒有心思處理國事,更談不上出兵。這樣的好時機不能不利用,臣上奏立即向潼關發起攻擊,再次奪取長安。”
田承嗣說道:“你說的是前些時的事了,李亨早死了,他的長子李豫繼位,朝政也恢複了正常。目前我們燕朝的兵力,與唐朝相差不大。但是都掌握在各個將軍的手裏。範陽李懷玉有五萬精兵,陳留張獻誠有三萬精兵,安誌忠、薛嵩、薛忠義、能元浩等諸將各有兩萬精兵,加上洛陽的六萬軍士,朝廷有二十多萬軍隊。用得好,完全有能力推翻唐朝。但是皇上新近登基,各將軍都有擁兵自重的嫌疑,他們不聽皇上的調遣,形成不了合力,進攻能力大打折扣。臣建議先向各軍隊首領發一份聖旨,看看他們的反應,再進行部署。”
許叔冀說道:“田元帥的擔心有道理,出征必先收攏人心。臣奏請皇上,發出詔書,征求節度使的意見。”史朝義雖然想擴展地盤,希望能有所建樹。但也擔心邊將不聽指揮,到時配合不力,反麵適得其反。對許叔冀說道:“朕批準你們的上奏,中書省擬旨,向下發到邊將手中,征求進攻長安的意見,要他們提出合理建議。”
第一個接到史朝義聖旨的是河南節度使陳留太守張獻誠,隻看了一眼,便將詔書遞給身邊的弟弟張獻恭。“異想天開,老百姓聽到打仗,就往外跑,攻擊長安,談何容易。要是打起來,種田的人都要跑光,補給都沒了,還能打勝仗嗎?征求意見,明擺著的事,多此一舉。”
你就將實情回複上奏,而且徐州的李光弼虎視眈眈,我們抽不出兵來。範陽節度使李懷玉上奏折,讚成攻擊長安,但範陽的兵動不了。安誌忠、薛嵩、薛忠義都不願出兵。能元浩幹脆不回複,總之沒有一個附和的。史朝義悶悶不樂,許叔冀說道:“先皇的威信是勝仗堆出來的,邊將手中有兵,對皇上不信任,他們遊移之間,保存實力。如果皇上親自領兵打幾個勝仗,攻克幾個城池,就會威信大增。有了威信,才能服眾。”
田承嗣聽到這話,立即說道:“許丞相也是帶兵出身的,應該知道攻克城池有多難。沒有大軍配合,孤軍奮戰,能攻克唐軍把守的城池嗎?談何容易。現在隻有先行整頓朝綱,將雄武皇帝製定的法典頒布實施,整頓好內部秩序。讓軍隊守衛地盤,讓百姓過一段太平的日子。然後統一行動,對抗唐朝,形成長期對抗僵持的局麵。”
史朝義長歎一聲說道:“大好時機,就這樣白白的溜掉了。朕心有不甘,但又無能為力,隻有長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