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揆拿著李光弼的奏折,向唐肅宗上奏:“啟奏皇上,李光弼來了奏折,上奏崔眾囂張,不講禮儀,前線將士,怒火中燒,群情鼎沸,已被光弼下獄,他奏請皇上批準他就地正法。”
唐肅宗說道:“崔眾前去交兵,有何罪責?言語上張狂一些,也罪不致死,光弼有何權力殺他?”
李揆說道:“李光弼上奏:‘崔眾驕橫,惹怒前線將士,光弼欲殺之平憤。’此舉是為了穩定軍心,從帶兵的角度上,是樹立軍威,統一號令的舉措,對治軍有好處。”李輔國在旁邊說道:“啟奏皇上,崔眾前去交兵,本是代表朝廷,李光弼雖然是元帥代表的是太原前線的軍士,怎能向他跪拜?朝廷對太原這樣重視,李光弼不謀向東進兵,抓住叛軍內亂的時機出擊,卻將刀子放到崔眾的脖子上。這是在威脅朝廷。臣奏請皇上,令李光弼立即釋放崔眾,並向其賠禮道歉。”
李揆聽了李輔國的上奏之後,覺得那樣做,就打擊了李光弼,不利於平叛。當即說道:“崔眾乃朝廷命官,有罪也應由三司審理,定罪之後,由朝廷懲治。李光弼不會不懂這個道理,他這樣做,是要爭取朝廷的信任。他雖然沒有權利殺他,但崔眾現在他的軍中,如若不準其奏,心中不滿,前線不穩。何況崔眾乃駢拇枝指,損之無礙大局,事後朝廷可以撫慰其家人。李光弼就不同了,他手握重兵,朝廷平叛還要依靠他。臣奏請皇上依了他,以安其心。”
李輔國說道:“丞相怎能如此縱容邊將?崔眾再怎麼說,也是朝廷的命官,而且代表朝廷。李光弼這樣做不是要朝廷信任,而是向朝廷叫板。此風不能長,如果前線的將官,動不動就要殺朝廷的命官,朝廷還有何威信可言。”
唐肅宗覺得李光弼做得太過,應該給他暗示,保護崔眾。對兩人說道:“崔眾的侍禦史有些年頭了,是否能晉升禦史中丞?”
李輔國心領神會,立即說道:“啟奏皇上,崔眾在禦史台兢兢業業,口碑載道。臣早就想舉薦他為禦史中丞。這次送兵至前線,五千人馬一個不損,有功於朝廷。臣奏請皇上任命崔眾為禦史中丞。”
唐肅宗滿意的看了一眼李輔國說道:“準奏,中書省擬旨,派中使劉奉庭前去太原傳朕旨意,任命崔眾為禦使中丞。”
劉奉庭來到李光弼的帥府,他裝著不知道崔眾被押的事件,進門便大聲說道:“崔眾何在?出來接旨。”李光弼說道:“崔眾傲慢無理,藐視本官,已經被拘押在監”
劉奉庭說道:“皇上任命崔眾為禦史中丞,派我來宣讀聖旨,請元帥放崔眾出監,到堂前領旨。”李光弼大吃一驚,心想朝廷升任崔眾為禦史中丞,明擺著是認為我處事不當了。此事已經跟崔眾結怨,如果讓他回到京城,他在禦史中丞的位置上,隨時都能置我死地。隻有一不作二不休,將他處死,以絕後患。不正麵回答劉奉庭,繃著臉說道:“崔眾擾亂軍心,已經被關押收監。本帥已經上奏皇上,隻等皇上的聖旨到來,就在營前立斬,以畏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