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七章 京官囂張光弼殺禦史 城內生變懷仙進薊城2(1 / 2)

中使劉奉庭到太原宣讀聖旨,李光弼十分興奮,打了敗仗反而升官,當然高興了。但原來的太原尹王承業卻悶悶不樂,內心不是滋味。李光弼已經有所覺察,對他說道:“朝廷的任命,光弼實不知情,現在聖旨已下,不便上奏更改。我向皇上舉薦,將軍擔任河東節度使如何?”

王承業說道:“末將自從擔任太原尹以來,一直與叛軍對壘,處在戰事的焦點。雖然未有建樹,但一直戰鬥在最前線。雖然是太上皇任命的,但皇上主政以來,下官一直在履行節度副使的職責,太原尹成了閑職。現在朝廷不問理由,對我的太原尹的職務不聞不問,不知是何用意?即便是撤了我太原尹的職務,我心裏也好受一些。這樣好象我這個太原尹根本就不存在,實在令人費解。元帥願為末將請命,感謝不矣。”

李揆拿著李光弼的奏折,向唐肅宗上奏:“啟奏皇上,李光弼舉薦王承業擔任河東節度使。臣認為可行。”唐肅宗身體有病,不願看奏折,沒好氣的說道:“什麼理由?”李揆說道:“光弼上奏,王承業是天寶十四年任命的太原尹,幾年來,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朝廷沒有撤銷他的太原尹,便任命光弼擔任。今河東節度使空缺,特舉薦王承業擔任。”

唐肅宗說道:“承業擔任太原尹,其時正直那胡羯反叛。他不敢與叛軍交鋒,丟棄了太原,沒有履行太原尹的職責。郭子儀收複太原之後,太原的事務一直由光弼負責,他毫無建樹,能夠擔當節度使的重任嗎?”

李揆說道:“王承業雖然沒有功勞,但一直兢兢業業,在一線與叛軍周旋。他在呂梁山區紮下營寨,阻止叛軍西進,保護了長安。如果不任命職務,前線的將士心寒,不利鼓舞士氣。光弼乃前線元帥,其舉薦亦有道理。如果皇上認為他能力不行,可以調到京城任職,請皇上準奏。”

唐肅宗不想讓王承業擔任節度使,也不想讓王承業回到京城。他對李輔國說道:“輔國以為如何?”

李輔國得到過王承業的好處,當即說道:“啟奏皇上,王承業對皇上忠心耿耿,雖然能力差一點,但是忠心可嘉,如果皇上不準李光弼的奏折,就得罪了這兩個人。臣認為為鼓勵邊將,奏請皇上批準李光弼的奏折。”

王承業是個會鑽營的人,對那些正直的宰相不敢行賄,但知道李輔國是個愛財的人,而且在唐肅宗麵前有分量,派王倡到京城活動,找過他的門路,才得了個副節度使。不然的話,按照他的情況,早就被打入冷宮了。李輔國認為王承業對他不錯,隻是沒有足夠的理由提拔他,那時隻推薦他做副節度使,現在李光弼為他說話,落得做個順水人情。

唐肅宗見李輔國也這樣說,不好否定,對李揆說道:“既然你們都認為這樣可行,批準光弼的奏折,愛卿擬旨,要承業堅守河東,如再有失,兩罪並罰。”

李輔國接著上奏:“啟奏皇上,前些時的消息,現在得到了證實。叛軍內部的確發生重大事件,史思明是被兒子史朝義殺的。叛軍內部大亂,而且宰相、元帥都被殺了,元氣大傷。平叛帶來了轉機,太原東麵前線,李光弼現在不僅要守衛太原,還應承擔攻擊薊城,端掉叛軍老窩的責任。他們現在兵員不足,要完成這樣艱巨的任務有困難,臣奏請從景城、河間抽出五千軍隊,由侍禦史崔眾帶領前去增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