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圓上任之後,洛陽的守軍主力減少了一半,兵少將寡不說,糧草缺乏成了緊急難題。進行收縮防禦,河南大部又被燕軍占領,征收軍糧沒有著落。軍營裏已經開始鬧糧荒,再不籌措到位,隻怕要出大事。當即向朝廷上書:“啟奏陛下,洛陽受戰爭的毀壞極大,老百姓苦不堪言,無法征收軍糧。軍隊缺乏糧草,軍士沒有飯吃,軍馬沒有草料。萬分緊急,請朝廷立即調撥。”
王璵拿著崔圓的奏折對李峴說道:“郭子儀是諸道都元帥,不上奏折,崔圓什麼時候去了洛陽?這事你知道嗎?”李峴搖搖頭,表示不知。中書侍郎李揆拿著唐肅宗畫押的詔書說道:“皇上下了聖旨,免去了郭子儀的一切職務,封為汾陽郡王,回京休養,崔圓擔任東京留守。聖旨放在這裏已經好多天了,當時兩位丞相正忙,沒時間看。”
李峴拿過詔書,看後說道:“皇上下詔書,中書省不草擬,三省不審議,丞相不知情,這是怎麼回事?”李揆說道:“這份製書是內宮草擬的,沒有進行朝議,由李輔國和張皇後向皇上建議的,這都是皇上在鳳翔留下的習慣。”
王璵說道:“這不是習慣,是弊病。張皇後和李輔國兩人一唱一和,進入權力的核心,後宮幹政,不合祖製,危害極大。”李峴說道:“我們擔任宰相之後,雖然一直在要求規範朝政程序。但是積怨太深,從鳳翔留下的一些弊病,仍然不能根除。”李揆說道:“我向皇上上奏,下發詔書要按照朝廷的法典和程序,必須經過三省審議。統一規範,不能這樣下去了。”
李峴說道:“你上奏不合適,分量不夠。而且李輔國和張皇後肯定要從中作埂,還是以三省合議的方式上奏比較好。”他當即以三省合議的名義向唐肅宗上書:“啟奏皇上,宦官李輔國任意插手朝政,安排親信從事重要官位,給朝政帶來極大麻煩。三省合議上奏皇上:按照祖製,皇上的聖旨、敕書應由中書省起草。三省審議後,經皇上批準下發。李輔國製敕,不合法典,更不合朝廷的辦事程序,有亂政的嫌疑。請求取消李輔國起草製書的權利,防止後宮專權亂政。”
唐肅宗接到李峴的奏折,沉思良久,覺得李峴的上奏有理,當即批複:“準奏,今後起草聖旨,按照規定的程序進行。由三省議定,中書省起草。”將製敕的權力從李輔國的手中歸到中書省統一管理。
李輔國空閑了一陣子,沒有人求他,內心很不是滋味。因此他對李峴恨之入骨,想方設法要去掉這個眼中釘。他對張皇後說道:“李峴專權,剝奪內宮的權利,皇後得想想辦法,不能任由他擺布。”
張皇後說道:“要在皇上麵前參奏李峴,得有把柄,你可有他的罪證?如果不能一次將他板倒,再要動他就難了。”李輔國說道:“那斯機警得很,要在皇上麵前編排他的不是,一時之間還真難找得到錯處。”李峴為官清正,雖然不買兩人的賬,可是辦事規矩,處理事務適宜,兩人想趕他下台,但找不到借口,不敢在唐肅宗麵前誹謗他。他們商量了很長時間,最後將突破口落腳在平叛上。
史思明的不斷進攻,唐朝在軍事上節節敗退。唐肅宗仍然想盡快消滅史思明,但是前線的戰果使他一籌莫展。張皇後說道:“皇上,現在河北、河南又落到叛軍手裏了,這樣反複,什麼時候能剿滅叛軍啊?”唐肅宗說道:“朕也想盡快根除叛軍的危害,但是叛軍勢大,加之國力不繼,一下子很難達到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