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杲卿說道:“安祿山公開反叛朝廷,袁大人認為如何?這可是關係國家命運的大事啊。”兩人以前的合作十分默契,袁履謙說道:“我惟太守馬首是瞻,隻要太守起兵,履謙一心一意跟隨,全力以赴。即便是失敗了,也要轟轟烈烈的幹一場,不枉這一生。但隻有一個袁履謙是不夠的,必須有更多可靠的人手,要爭取更多的對象。”
顏杲卿將顏真卿的信遞給袁履謙,看過信之後袁履謙說道:“安祿山原形畢露了,以前謊稱皇上密旨,捉拿楊國忠都是假的。”顏杲卿說道:“他現在在洛陽做了大燕皇帝,必定會進軍長安,大軍向西運動,河北就空虛了。我現在決定起兵,你如果不願意,也不勉強。如果願意,我們就在他的後方給他一記重拳,消滅跟隨他的軍隊,逼迫他回師,間接保衛了皇上。但冒的風險也很大,如果讓他們知道了,肯定會派兵鎮壓,很可能失敗。”
袁履謙說道:“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你我都是食朝廷奉祿之人,危急關頭不能考慮個人得失。大丈夫死得其所,隻要能阻止安祿山進攻長安,保衛朝廷的安全,我們豁出去了。我建議快速招集真定②縣令賈深和內丘③縣令張通幽一起來商量起兵的事宜。”
顏杲卿稱病不到衙門處理政事,呆在家裏研究如何反叛燕朝保衛唐朝。袁履謙、賈深、張通幽、方嵐等人成了入幕之賓,他們聚在一起,謀劃能夠一舉成功的計策。袁履謙說道:“單憑常山的力量不足以對安祿山構成威脅,必須與周邊的人士合作,如果能得到皇上的支持,大事易成。”
顏泉明開始並不願反叛安祿山,現在父命難違,獻計說道:“叛軍內部並非鐵板一塊,上層軍官當中一定有忠於皇上之人,現在駐守薊城的副節度使賈循,是皇上任命的,如果做些工作,鼓動他打出反擊叛軍的旗號,何愁大事不成。”方嵐說道:“安祿山的主力在向長安進攻,他的老巢薊城已經空虛,如果能找到與我們誌同道合之人聯合攻擊薊城,入室操戈事半功倍。安祿山必然分兵來救,這樣就打亂了叛軍的部署,一舉扭轉朝庭目前十分不利的戰局。”
顏杲卿突然眼睛一亮,頻頻點頭,“好主意,好主意。範陽節度副使賈循,我曾經見過這人,他與朝庭的聯係密切。曾經傳聞朝廷有意讓安祿山進京擔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由他接任薊城節度使。他現在負責薊城的防務,如果能帶領薊城的守軍起義,兩邊夾擊,再請王承業從西麵進擊,拿下太原,則整個河北就會回到朝廷的手中,大事可成。”
他們商定之後,顏杲卿派遣他的長子顏泉明去呂梁山區太原尹王承業的營寨,暗中與其交接,計議常山起兵,為王承業進攻太原作為策應。
王承業對顏泉明說道:“我是皇上任命的太原尹,收複太原是我的職責,隻要顏公在常山起兵,吸引張獻誠派兵去救,我從營寨中殺出,進攻太原。賊兵必然回救,常山之兵乘勢出擊,賊兵必敗。再雙方夾攻太原,張獻誠縱有三頭六臂,也經不住我們兩軍的攻擊,可一舉拿下太原。然後堅持城池,截斷薊城與洛陽的通道。叛軍失了後方,軍心不穩。我再報告皇上,建議朝廷派大軍四麵圍剿叛軍,何愁安祿山不滅。”顏明泉聽信了王承業的一番話,非常高興,立即回到常山,向他父親複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