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 群英彙集軍營宴新軍 兵員到位城樓閱出征(四)(2 / 2)

“臣尊旨。”楊國忠行了君臣之禮後說道:“啟奏皇上,安祿山攻下洛陽後,東線的壓力太大。郭子儀帶兵馳援上黨,就能頂住叛軍的進攻,甚至可以收複雲中和太原。隻要穩固了防線,爭取到時間,叛軍就會發生內變。”

“不要異想天開,平叛不能等,要他帶兵五萬,年前出發,到達上黨後,與程千裏合兵一處,擇機出擊,收複雲中攻擊薊城。”唐玄宗仍然想著速戰速決,這種思想直接導致了後來潼關的失守。

朝庭聖旨到了朔方軍鎮,要郭子儀帶領朔方軍主力,立即起程,增援上黨,到太原前線,攻擊安祿山的老巢薊城。

接到聖旨,郭子儀盤算,朔方是朝庭屯兵重鎮,朔方軍鎮原有兵員6.47萬,戰馬2.4萬匹,主要敵人是吐蕃軍。現在新增3.2萬多人,總兵力差不多十萬。抽一半走,雖然對邊疆防禦有影響,但不主動出擊,單純防守不成問題。

他與杜鴻漸商議:“現在主力前往東北,但吐蕃不能不防。我想讓你留下來把守門戶,可願意?”杜鴻漸說道:“平叛是頭等大事,我一定加強戒備。幸虧前幾年哥舒翰不斷向吐蕃進攻,使他們一敗再敗,近年來不敢來犯,防禦的壓力減輕了許多。”

郭子儀說道:“這次新增了兩個軍團,需要兩名將軍帶領,十個折衝府,需要折衝都尉十人,左右果毅都尉各十人,別將、長史、兵曹參軍各十人,每個府轄五個團(鎮),每個團要設鎮將和鎮副。突然增加這許多軍官,我們擬定名單報到朝廷,沒想到全部批準了我們的人選安排。其速度之快,我都想象不到。但新兵不加訓練就拉到前線去,不利因素太多,這關係到軍隊的戰鬥力。你說該如何處置呢?”

杜鴻漸說道:“指揮打仗是元帥的事,如果講民主,應該讓李光弼和固仆懷恩將軍一起商議,人多力量大,注意多。”郭子儀當即派人將這兩人叫來,與杜鴻漸一起商量,固仆懷恩說道:“新兵不經訓練,拉到戰場上去,等於是送死。但聖旨不能違,不好辦。”

杜鴻漸說道:“讓老兵馳援,新兵留下來防守吐蕃,這樣就能避免新兵直接上戰場了。”李光弼說:“吐蕃人虎視眈眈,用新兵更危險。而且駐紮在邊防的都是老兵,現在換防,時間也來不及。”

李光弼說道:“我建議拖延一段時日,元帥立即上奏,向皇上請求,明年過了正月十八出兵。有二十多天的時間,新兵就能掌握最基本的戰術常識和最基本的單兵攻防動作,其他的到出征的途中演練。”郭子儀采納了李光弼的建議,向朝廷上了奏折。

唐玄宗批準了郭子儀的上奏,定於天寶十五年正月十八出征。這樣就有時間來訓練新兵了。然而隻有短短的二十多天,如何能將新兵訓練到位?郭子儀的要求是,能上戰場,懂陣法,能使用兵器作戰。

三萬多新兵在校場上訓練,由於時間太緊,平時三個月的訓練內容,要在二十多天內完成,的確很難。

注①:古時的一種傳動裝置,與現在的起重葫蘆差不多,用的是滑輪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