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下了車,在大隊衛兵的簇擁之中,走到迪輦俎裏的屍體旁。低頭默哀一陣之後,對跟隨過來的史思明說道:“將他的頭顱砍下,送到朝廷請功。按照契丹風俗盛殮他,並送到他的祖籍安葬。”
史思明回答:“是,駱銳聽令,按照安帥旨意辦理。”駱銳答應一聲忙活去了。安祿山這才進了平盧城。
他的行動,帶來了所有契丹俘虜的感激。尤其是那些勇士,他們對安祿山全然沒有了恨意,剩下來的隻有敬佩,因為他們崇拜勝利者,同情失敗者。
平盧鎮帥府之內,集聚了這次圍殲契丹軍隊的高級將領。安祿山端座在帥位之上,顯得特別興奮。
眾將領個個麵帶春色,喜笑顏開。這是勝利者的集會,他們都沉浸在大勝之後的喜悅之中。這是人的特性,勝利了誰都高興,有的表露於外,有的深藏內心。但不管是何種類型的人,他們的外在表現隻有一個,那就是興高采烈。
安祿山突然講話,他說:“這一仗打得漂亮,大家都立了功,主功是史將軍的,他會用人,指揮若定,在超過四倍敵軍的猛烈攻擊下,堅守了五天,保證了反包圍成功。”
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史思明,有的敬佩,有的興奮,還有的妒忌。然而絕大多數人是敬佩。
史思明表現得很冷靜,他走過去拉著田乾真的手說道:“大帥英明,但我不能占了別人的功勞,首功是這位田將軍的。是他用最快速的方法將這裏的情況及時報告了安元帥。在守城的戰鬥中,他出力最大,是他和他的前營士兵的奮勇當先,才保住了城池不破。而且他擊斃了迪輦俎裏,活捉了對方主將耶律裏思和蕭遠山。所以,這首功是他的。”
他這樣說並沒有貶低他自己,相反得到了所有人的公認。那些地位較低的將領,認為他愛惜部下,是一個直得依賴的好領導。那些和他地位差不多的將領,認為他辦事公道,是一個可以結交的人。而他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籠絡人心。
安祿山看著田乾真說道:“你是首功,我要向皇上上奏,為思明和你請功。”然後右手一揮,提高嗓門說道:“你們都立了大功,我要在皇上麵前為你們討封。”
大帳之中一下子熱鬧了起來,人人熱情洋溢。安祿山風趣的說道:“邊疆的戰事要停息幾年了,大家可以輕鬆一段時日了。”
阿史那承慶突然說道:“軍人是打仗的,沒有仗打,朝中的那些大臣,就會在皇上麵前編排我們的不是,尤其是楊國忠,如果皇上不重視我們了,我們的日子就不會舒坦。”
歡樂的氣氛一下子靜了下來,所有的人都有同感。狡兔死,走狗烹。中國曆史上那些戰功顯赫的將軍,都沒有好的結局,這是實事。
安祿山當然知道這個道理,但他不願在他的下屬麵前流露。他說道:“皇上是重視我們的,楊國忠是想把我壓下去,他有那能耐嗎?有皇上的信任,你們等著封官好了。”
大家還是沒有好心情,盡管安祿山一再的強調,皇上對他是如何的信任,然而人們還是提不起精神。
本來是一場大勝後的聚會,應該是十分熱烈的,但是啊史那承慶將楊國忠的話題帶出來,那些勝利者所表現出的情緒十分低落,與其內容極不相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