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楊國忠去劍南平叛,他雖然在章仇兼瓊的手下做過小軍官,但沒有打過仗。現在要到劍南平定南詔的反叛,那是真槍真刀的要打大仗的。他不懂軍事,指揮戰爭可說是一竅不通。
雖然唐玄宗已經對他許諾,回來就做宰相,這當然是好事,但事情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到了劍南如果一事無成,或者吃了敗仗,回朝沒有麵子。如果對手反對,他還不一定能坐正首席宰相的位置。因此特地請章仇兼瓊到宏發酒樓,上了一桌上等的宴席。
章仇兼瓊說道:“楊元帥太客氣了,作為前任劍南節度使,元帥出征我也要向元帥介紹南詔的情況,何況我們的關係如此密切。上次皇上問我仲通的情況,我是全力舉薦,為元帥定了一個好幫手。”
楊國忠說道:“本來想讓仲通先生到軍中任職,升發得快些,不想他到了劍南之後,出了這樣的事情。雲南郡太守張虔陀被殺,聖上震怒,要求征討南詔。尚書大人久在劍南,對南詔知之甚詳。今特別請教,望尚書大人知無不言。”
章仇兼瓊說道:“南詔國王閣羅鳳為人傲慢,我曾經派人訪問太和城1,弄得不歡而散。我當時就想征討,但他一向臣服大唐,找不到理由。加上吐蕃一直在拉攏他,如果他倒向吐蕃,劍南就有不盡的麻煩。張虔陀喜歡貪小便宜,向閣羅鳳要這要那。這次貪小失大,一定是他惹怒了閣羅鳳,才招來殺身之禍。如果元帥用息事寧人的態度,與閣羅鳳重新修好,閣羅鳳一定會讚成。”
楊國忠說道:“皇上要求征討,如果一仗不打就求和,顯示不出我大唐的威風,倒給了他們一個軟弱的信號。因此我想了解他們的軍力現狀,以及軍事部署。”
張漸說道:“這一仗非打不可,而且一定要打勝,孫子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了解南詔的兵員數量,作戰能力,戰略部署甚為重要。”
章仇兼瓊看了張漸一眼,楊國忠在旁邊說道:“張大人雖然是文人出身,但很有計謀,征戰南詔,也想出些力氣。”
章仇兼瓊點了點關,直接切入正題:“南詔國學習我們大唐,采用均田製和府兵製,文武官員和自由民都有耕地,也都負擔服兵役的義務。丁壯人當步兵,有馬的人當馬軍,器械各兵自備。軍事組織以鄉兵為主,按照居地遠近,就地組織。軍隊作戰以營為單位,一營的兵力為二千五百人,主官稱軍將,統帶四個軍,主力軍一千五百人,另三軍三至五百人。”
楊國忠說道:“這些軍隊的戰鬥力如何?”章仇兼瓊繼續說道:“每年十至十二兩月,農事完畢,南詔就按四軍的編製,集合隊伍,操練武藝,檢查器械。挑選最精銳的鄉兵作前鋒,稱為羅苴子2每百人置羅苴佐一人統帶。四軍都有羅苴子,他們無論是操練還是作戰,總是走在最前列。有敵人從某方入境,即由某方的軍隊抵禦。出兵征戰,以營為單位,每兵攜帶糧米一鬥五升,加上一些魚幹,此外別無給養。因為帶糧不多,急求決戰。但南詔兵十分勇敢,他們軍法規定兵士前麵受傷,允許治療,如背後受傷,即行殺戮。所以士兵上了戰場,隻有前衝。”
楊國忠問道:“他們的部署怎樣?”章仇兼瓊說道:“平常時期,南詔的總兵力隻有三萬人,其中一萬人駐紮永昌鎮3,用來監視西爨,又管轄金齒、漆齒、銀齒、繡腳、穿鼻、裸形、磨些、望外喻等落後部落。這些部落野蠻得很,崇拜酋長,沒有法度,而且語言不通,一般要通過三譯四譯,才能與南詔言語相通。所以就維護正常秩序而言,南詔的現有兵力已經足夠用了。但如果發生戰爭,他們一定會擴軍,但臨時征入的士兵,戰鬥力不強。所以這一仗能打,我建議用李宓作先鋒,他對南詔人比較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