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燈塔水母(1 / 1)

愛麗絲急著想進入時間蟲洞去見爸爸媽媽。她雖然知道一旦進去會有很多已知的和不可預測的後果,但她畢竟是一個九歲的孩子,這個年齡的孩子想念父母是無法阻擋的。孫博士已經不時在和她聊天,掌握她的心理動態;另一方麵及時向張院士和專家組彙報,大家不停的在分析愛麗絲進入蟲洞的可能性和利弊關係。即便有愛麗絲父母的意願,但把一個未成年的孩子送入危險之中,這無論如何也不是這麼多成年人的無奈選擇。但另一方麵,整個項目現在究竟給中國、以至整個人類帶來多大的危害,誰都不知道。

這日早會中,大家又把這件事提上議程:“這可能是人類麵臨的首次全麵的真實危機,幾乎科學界都認為隻有徹底讓蟲洞消失,人類才能恢複平靜的生活。愛麗絲的特殊價值,也給了大家提供一種可能,甚至是一線希望。所以我們在她進入蟲洞的可行性方麵,一直在做積極的探討。“

張院士:“院裏派出三個專家小組協助我們。第一組是周琪院士小組,他是現任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副所長,生殖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研究員,博導。國際轉基因協會終身榮譽會員;國際幹細胞組織(ISCF)中國代表。他們小組的主要任務是研究女媧石對愛麗絲的各種影響。目前已經取得很大進展,愛麗絲在基因方麵有很多改進,與女媧石小組的預期非常接近。

“第二組是美國科學家羅傑·大衛·科恩伯格的國際項目小組,斯坦福大學結構生物學教授。因其對“真核轉錄的分子基礎所作的研究”而榮獲2006年諾貝爾化學獎。他的父親阿瑟·科恩伯格也是斯坦福大學的教授,並且是195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羅傑博士小組的任務是尋找和研究‘燈塔水母’是否真的永生不滅?前不久,他們小組中的賓州大學研究員瑪瑞亞·皮亞·米列塔表示,燈塔水母不會像往常那樣死亡,而是“將自己身體的細胞向年輕化逆轉”,不過這種“逆生長”是有條件的,當它們遭遇饑餓、物理性損傷或其他突發危機的時候才會發生。米列塔介紹,這時燈塔水母會把自己轉化成水滴一樣的胞囊,然後從這個胞囊再繼續發展成水母的原始生命形態——一個水螅群。通過無性繁殖,這一個水螅群將再次生長成幾百個幾乎和以前的成年燈塔水母DNA一致的水母。”

“第三小組則是以前麥克陳博士和他的師兄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謝燦課題組在《NatureMaterial》雜誌在線發表論文,首次報道了一個全新的磁受體蛋白(MagR),該突破性進展或將揭開被稱為生物“第六感”的磁覺之謎,並推動整個生物磁感受能力研究領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