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舊約》中有一篇“出埃及記”,是說猶太人的先知摩西帶領著在埃及的土地上飽受奴役的猶太人經過艱難困苦而又百折不撓地走出埃及,回到他們的祖先曾經生活的地方巴勒斯坦。
公元1世紀,羅馬帝國占領了巴勒斯坦,並對起來反抗的猶太人進行了血腥殘酷的鎮壓,羅馬統治者屠殺了百萬猶太人,最後還把餘者全部趕出巴勒斯坦土地,使他們流散到西歐,這是猶太民族的第一次大遷徙。
公元13~15世紀,歐洲開始進入資本主義社會,當地新興資產階級同那些經商致富的新興的猶太人資本家們,產生了利益衝突,噩運再次降臨到猶太人的頭上。現實利益的衝突加上宗教信仰的差異,大批猶太人被迫流往東歐及美洲各國,開始了曆史上的猶太人第二次逃亡。
對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不少德國民眾與奧地利民眾來說,他們對猶太人的印象是:聰明,但是狡猾;善於經商,但卻是奸商。這是他們對眼前、對現實中的猶太人的印象。他們遠沒有後來的人們所概括的,類似於《猶太人蒙難記》所能夠明確揭示的“二戰”時猶太人被迫害的四大原因,即曆史的、宗教的、現實的以及病態的原因等等。他們知道“出埃及”,知道是猶太人創造出《聖經·舊約》,知道達芬奇的著名畫作《最後的晚餐》。“一戰”失敗並被《凡爾賽條約》壓得喘不過氣來,然後又遭受經濟危機沉重打擊的德國人,正在把氣撒在猶太人身上,他們這樣解讀猶太人:出埃及、出巴勒斯坦是到歐羅巴土地上與他們搶奪土地和麵包;雖然基督教的《聖經》是從猶太人的《聖經》演化而來,“舊約”部分與猶太教《聖經》的內容幾乎相同,但基督教的“新約”將“舊約”的內容進行了相當大程度的延伸並使得基督教和猶太教之間產生了一定的區別;雖然耶穌基督也是猶太人,但猶太教徒認為救世主尚未來臨,不承認耶穌基督是救世主,而隻把亞伯拉罕視為救世主,而且是參加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前一夜的“最後的晚餐”的耶穌的十二門徒之一的猶大將耶穌出賣的!他們把“一戰”的失敗歸結為在德國把持國家經濟命脈的猶太人的不合作不參戰與出賣!
現在,他們的總理、元首希特勒迎合並調動了他們的民族情緒、宗教情緒,雖然他自己也具有四分之一的猶太人的血統,但他卻成了個極端的種族主義者和反猶主義者。他早在《我的奮鬥》中寫道:“雅利安人的最大對立麵就是猶太人。”他把猶太人看作是世界的敵人,一切邪惡事物的根源,一切災禍的根子,人類生活秩序的破壞者。他已經十分邪惡與巧妙地將爭取德國的生存和發展空間與挑動種族仇恨、尋求侵略擴張的時機結合了起來,從而為他反猶與啟動戰爭機器尋找到了借口與理論依據!
希特勒兵不血刃地占領奧地利的勝利與西方列強“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綏靖政策”,讓本來就帶有歇斯底裏神經質的狂妄的希特勒野心急劇膨脹,同時,隨著第一批集中營的建立,希特勒也加速了對猶太人迫害的步伐。
這時的奧地利猶太人,雖然還不能預料到以後他們的命運會有多麼悲慘,也不能夠完全看清和理解希特勒的“雅利安種族優越”和“猶太人種族滅絕”理論的全部,但是他們已經了解了納粹下達的“驅逐令”或“禁閉令”,他們從籠罩在大街小巷中的氣氛,從街頭不斷走過的“衝鋒隊”和“黃衫黨”等等混合著反猶先鋒與地痞流氓的隊伍的高聲叫囂與起勁揮舞納粹“萬字旗”的歇斯底裏中,甚至從原來還算友好的德籍鄰居鄙夷的眼神、憎惡的表情以及幸災樂禍的笑容中,看到了幾乎同他們祖先一樣的命運,那就是這個本來就沒有自己國家的民族,又開始和必須趕快地進行有史以來的第三次大遷徙、大逃亡。他們甚至有些嫉妒他們的祖先,祖先流亡時還是比較自由的,甚至有的國家的君主還歡迎他們的到來,比如奧斯曼帝國曆史上的蘇丹。但是現在,必須“走”的他們卻陷入彷徨無奈,他們在滿懷期冀地等待著一個可能會給他們提供方便、帶來希望的消息。
奧地利猶太人在原本屬於自己立足之地的奧地利徘徊!
維也納的猶太人在原本屬於自己立足之地的維也納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