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問能引導我們達到這個境界,隻是這種學問沒有野心,不饒舌,不急躁,隻要它把我們從書本上領開,把我們的目光引向遙遠的空間。這種學問應是感知和旅行。當你發現事物之間的真正關係時,一件事物能把你引向另一件事物,引向成千上萬種別的事物,這種聯係像一條湍急的河流把你的思想帶向風,帶向雲,帶向星球,真知絕不限於你眼皮底下的某一件小事;這是理解最小的事物怎樣與整體相聯係。任何一件東西的存在理由都不在它本身,所以正確的運動使我們離開我們自身,這對我們的身體和我們的眼睛同樣有益。通過這種運動,你的思想在宇宙中得到休息,而整個宇宙才是思想的真正領域。思想同時與你身體的生命取得協調,而人體的生命也是與其他一切東西相聯係的。基督徒愛說:“我的故鄉在天上。”他無意中道出一個重要的真理。向遠處看吧。

寫給秋天

羅蘭

盡管這裏是亞熱帶,但我仍從藍天白雲間讀到了你的消息。那藍天的明淨高爽,白雲的淺淡悠閑,隱約有北方那金風乍起、白露初臨的神韻。

一向,我欣仰你的安閑明澈,遠勝過春天的浮躁喧騰。自讀小學的童年起,我就深愛暑假過後校園中野草深深的那份寧靜。夏的尾聲已近,你就在極度成熟蓊鬱的林木間,怡然地擁有了萬物。由那澄明萬裏的長空,到穗實累累的秋天,就都在你那飄逸的衣襟下安詳地找到了歸宿。接著,你用那黃菊、紅葉、征雁、秋蟲,一樣一樣地把宇宙染上含蓄淡雅的秋色。於是木葉由綠而黃而蕭蕭地飄落,蘆花飛白,楓林染赤,小室中枕簟生涼,再加上三日五日瀟瀟秋雨,那就連荒野草間都是秋聲了!

想你一定還記得你伴我度過的那些複雜多變的歲月。那兩年,我在那寂寞的村學裏,打發淒苦無望的時刻,是你帶著哲學家的明悟,來了解慰問我深藏在內心的悲涼。你讓我領略到寂寥中的寧靜,無望時的安閑,於是那許多唐人詩句,都在你澄明的智慧引導之下,一一打入我稚弱善感的心扉。是你教會了我怎樣去利用寂寞無聊的時刻,發掘出生命的潛能,尋找到迷失的自我。

你一定還記得,我們為你唱“紅葉為他遮煩惱,白雲為他掩悲哀”的那兩年蒼涼的日子。情感上的折磨使我們覺察到人生中有多少幻滅、多少殘忍,有多少不忍卒說的悲哀!但是,紅葉白雲終於為我們衝淡了那焦灼沉重的煩惱和憂鬱。如今時已過,境早遷,記憶中倒真的隻殘留著當時和我共患難的那個女孩落寞的素臉。是“白雲如粉黛,紅葉如胭脂”,還是“粉黛如白雲,胭脂如紅葉”!那感傷落寂的心情如今早已消散無存!原來一切的悲哀,如加以詩情和智慧去塗染,將都成為深沉激動的美麗。你曾經如此有力地啟迪了我們,而在我逐漸沉穩的中年,始終領悟到你真正的豁達與超然!

你接收了春的絢爛和夏的繁榮,你也接收了春的張狂和夏的任性;你接收了生命從開始萌生到穩健成熟期間的種種苦惱、掙紮、失望、焦慮、怨憤和哀傷,你也容納了它們的歡樂、得意、勝利、收獲和頌讚。你告訴我:生命的過程注定是由激越到安詳,由絢爛到平淡。一切情緒上的激蕩終會過去,一切色彩喧嘩終會消隱。

如果你愛生命,你該不怕去體嚐。因為到了這一天,樹高千丈,葉落歸根,一切終要回返大地,消融於那一片邈遠深沉的棕土。到了這一天,你將攜帶著豐收的生命的果粒,牢記著它們的苦澀或甘甜,隨著那飄墜的落葉消隱,深埋在秋的泥土中,去安享生命最後的勝利,去吟唱生命真實的凱歌!

生命不是虛空的,它如厚重的大地一般真實而具體。因此,它應在執著的時候執著,沉迷的時候沉迷,清醒的時候清醒。

如今,在這亞熱帶的藍天白雲間,我仍然讀到你智慧的低語。我不但以愛和禮讚的心情來記住生命中的歡樂,也同樣以愛和禮讚的心情去紀念那幾年———生命中難得出現的刻骨的悲酸與傷痛!

而今後,我更要以較為平淡的心情去了解,了解那屬於你的冷然的清醒、超然的豁達、不變的安閑和永恒的寧靜!

心安草

何懷宏

有一則寓言說:有一天,一個國王獨自到花園裏散步,使他萬分詫異的是,花園裏所有的花草樹木都枯萎了,園中一片荒涼。後來國王了解到,橡樹由於沒有鬆樹那麼高大挺拔,因此輕生厭世死了;鬆樹又因自己不能像葡萄那樣結許多果子,也死了;葡萄哀歎自己終日匍匐在架上,不能直立,不能像桃樹那樣開出美麗可愛的花朵,於是也死了;牽牛花也病倒了,因為它歎息自己沒有紫丁香那樣芬芳;其餘的植物也都垂頭喪氣,沒精打采,隻有頂細小的心安草在茂盛地生長。

國王問道:“小小的心安草啊,別的植物全都枯萎了,為什麼你這小草這麼勇敢樂觀,毫不沮喪呢?”

小草回答說:“國王啊,我一點也不灰心失望,因為我知道,如果國王您想要一棵橡樹,或者一棵鬆樹、一叢葡萄、一株桃樹、一株牽牛花、一棵紫丁香等等,您就會叫園丁把它們種上,而我知道您希望於我的就是要我安心做小小的心安草。”

這是一個讓人感動的寓言,不過我們現在不妨繼續這個寓言。假設國王聽了心安草的話也深深地受了感動,然後說:“你們過去是花園裏頂不顯眼的,那麼現在我要讓你們成為頂顯眼的。不,我現在不再讓園丁種植其他的花草樹木了,而隻讓他們來伺候你們,給你們最充足的水分和養料,給你們最好的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