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接觸龐瑤琳院長,是在2013年春暖花開之時北京地區部分大學女校長、女書記江南行考察活動中。愉快的旅行結束後,在回京的高鐵列車上,劉繼南校長希望我完成“世界女子高等教育及大學女校長研究”課題中龐瑤琳院長的個人傳記。實際上,自2011年該項課題啟動以來,作為國內大學女校長個案研究的對象,龐瑤琳就已經被列入傳記寫作範圍。隻是由於她本人一直很謙虛,認為自己在職期間的業績不夠輝煌,不足以成書出版,此事才一直沒有啟動。
為了說服龐院長接受我的采訪,我還真是在說什麼和怎麼說方麵動了一番心思,希望不說則已,一旦開口,提出的理由最好讓她無法拒絕。在第一次電話溝通未果的情況下,我給龐院長寫了一封電子郵件。信的內容不長,包含三個層麵的意思。其一,作為新中國成立後第四批赴蘇聯留學,後回國報效祖國的學子,龐院長的經曆很具有代表性,如果缺失這一內容,課題將不完整,更不完美;其二,我已經從《北京化工學院誌》中了解了龐院長擔任化工學院院長期間的所為,業績顯赫,開創了化工學院輝煌發展的新篇章 ;其三,明年7月26日是龐院長80歲生日,作為老朋友,劉繼南校長希望把這本傳記作為一份特殊禮物,在龐院長的母校清華大學為她慶祝80歲生日時呈現給她。
與其說是我說服的理由充分,不如說是龐院長不忍心打消年輕人工作的熱情,她終於同意接受我的訪談。後來,龐院長開玩笑地對劉繼南校長說,一不小心,上了她的“賊船”。劉校長幽默地回應:“你上了我的船不假,我的船可不是‘賊船’,是一艘能充分展示女性風采、傳遞全球教育界精英女性正能量的大船。”
2013年5月1日那天,我開始了第一次與龐院長的近距離接觸。一整天,她都在和我聊她生動的往事,中午還親自給我做了上海風味的菜肴。雖然是第一次吃,卻很習慣,感覺味道很好,至今難忘。
在龐院長的積極配合下,采訪工作進行得非常順利。除了與她本人深談之外,對於我提出的其他采訪要求,比如,她當年的搭檔、同事、她不同階段的同學以及她的家人,她都一一滿足了我。此外,龐院長還慷慨地提供了一些文字資料,包括她當年在莫斯科大學聆聽毛澤東主席演講後的心得,都一並給了我。這些資料對於我了解她當時的想法和她所處的時代背景起了很大的作用。
越是隨著了解程度的加深,越是感到龐院長成長經曆的不可複製。在我心裏,將她尊稱為女神級人物。學業方麵,堪稱“學霸”;事業方麵,所向披靡;家庭方麵,和睦幸福。龐院長的經曆,令多少人可望不可及。正如某些人所言,他們那一代人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一代,是在時代模子裏被鍛燒出來的一個模板。
帶著敬仰的心情,我開始了艱難的寫作。由於白天要按時上班,淩晨聞雞起舞的我經常是思路最清晰、感覺正濃時就要收拾東西趕班車。我是一個不能同時做兩件事情的人,經常沉浸在一種狀態中不能自拔。由於滿腦子都在想著如何字斟句酌,結果幾次坐錯班車和地鐵。一次由於搭錯車跑到順義天竺鎮,當繞回學校時已經是午飯時間,同事們得知緣由忍不住捧腹大笑。另一次地鐵坐錯方向,一句“八寶山到了”,我才如夢初醒,一個箭步竄了下來。
寫作的過程很艱辛,但也充滿樂趣。雖然數次修改,但隻要傳主滿意,就是最大的收獲。
2014年5月1日,也就是從第一次采訪開始整整一年後的那天,我去龐院長家取她審閱修改後的稿件。那一天,我們手挽著手,她一直送我到地鐵口。路上,龐院長說我們以後是朋友了。我很感慨。我說,我好像剛剛開始懂您。
其實,寫傳記也是一項充滿遺憾的工作。一開始,對寫作對象並不十分了解,了解的時候,工作也結束了。
最後,我更多地想說的是感謝。
感謝龐院長對我工作的支持,讓我有機會了解她豐富人生閱曆。
感謝我單位的領導和同事,是他們的大力支持,使我這項工作進展順利。尤其要說明的是,岑潔幫我整理了大量的圖片,在此特別致謝。
感謝出版社的王進總編,對稿件進行細致的修改、審閱;感謝副編審李水仙平日的溝通與協調。
感謝我的家人,尤其是我的兩位侄女,在繁忙的工作中幫我整理長達幾十個小時的訪談錄音,節省了我大量的時間。雖然一家人不說兩家話,但她們對我工作的支持,讓我感到溫暖。
特別要向劉繼南校長致謝,感謝她為我提供了如此難得的機會,使我得以學習並經受曆練。
姚玉芹
2014年7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