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的第一本專著。麵對它,我感慨萬千,以至於一時不知從何說起。

我選擇學術之路可謂“鬼使神差”,大學畢業後有機會大夥重聚之際,幾乎每一個同學都很驚詫我的今日之路,實在是因為他們對我當年“不思進取”的情狀印象深刻。但命運弄人,在追逐功利的初衷下,我未曾想到此生竟然執念於此。

我選擇“烏托邦”這一課題也是偶然。這得感謝師兄葉君。在一次閑談中,他述及曾經關注過此選題,但因時間、精力有限,未曾深入。由此,我在校圖書館及院資料室搜尋相關資料,發現在曆史學、政治學及社會學範疇裏,這是一個很受學者關注的課題。尤其在西方,烏托邦及烏托邦敘事業已形成一個研究譜係和文學傳統。而在國內的文學界,相關研究卻甚為寥落,連“Utopia”的詞義都存在諸多“誤解”,這激起我探究的學術興趣,並最終形成我的博士論文。

寫成博士論文,整整用了兩年的時間。乍一進入新課題的研究,很興奮,也自以為會有斬獲,但一段時間過後,就陷入了做與不做的彷徨之中。前人關於烏托邦研究的成果多集中於思想史領域,如今,在文學領域探究其作為想象類型的特質與意義,在何種層麵上打通兩大領域的隔閡,而使烏托邦不再作為一種做學問的“帽子”或“旗幟”,這個問題困擾我甚久。所幸的是,我最終堅持下來並有所突破。在此基礎上,我又增刪了相關章節,並通過近年來係列論文的相繼發表及相關課題的結題。關於此課題,終於可以一種較成熟的姿態告一段落。

要感謝的人很多。導師許祖華教授予我的教益良多。從考博至畢業,乃至當下,一路走來,老師鼓勵、教誨的諸多情景曆曆在目,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我都銘記在心。尤其是請老師為此書寫序時,恐時間急迫,我早早告知。不料想,幾天之內,老師就寫好了滿滿當當的序,還一再催我在相關部分予以補充,終於通過幾個來回的修整,書稿才塵埃落定。老師的敬業及對學生的殷殷提攜之情,著實令我感動。

家人給予我的關懷與愛,是我深以為謝的。母親過世已兩年,我尚未提筆紀念於她。是她和父親,在我求學過程中為我撫養年幼的兒子,使我免除後顧之憂而安心向學。她的熱情、爽朗,以及永不屈服的生命意誌,更是賜我終生受用的精神財富。而父親,亦時時注目於我。我不僅從小仰仗父親的諄諄教導,並且也得以享受諸多嗬護,這是很多同齡人未曾得到的幸福。

丈夫對於我學業的支持始終如一,最可貴的,是他給予我或飛翔或遨遊的廣闊空間。兒子是我生命的一部分,他純真的笑容,煞是正經的體貼和寬慰,以及酣睡的可掬神態,讓我感受人生的快意與生命的完滿。

感謝浙江省社科聯提供的省級社會科學出版項目的資助,和浙江理工大學提供的學術專著出版資助,這使我的第一本專著得以順利出版。在出版過程中,浙江大學出版社的黃寶忠先生、胡畔女士,也給予我不少指導與幫助,從而共同促成了此書的誕生。

感謝諸多曾經給予我幫助與鼓勵的師長、朋友們,在一起成長的過程中,你們的音容笑貌彙成我生命中的絢麗風景。

有你,真好。

周黎燕

2011年12月於金沙學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