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記述平民百姓真實人生的傳記文學。書中的主人公封芝琴就是著名評劇電影《劉巧兒》的藝術原型。我們之所以編寫這本書,一是封芝琴從青年抗婚、爭取自身解放開始至今六十多年,平凡、坎坷而又無悔地走著自己的人生之路,頗為傳奇和感人。二是電影《劉巧兒》使封芝琴成了人們談論和關注的人物,拜訪者絡繹不絕,有關她的情況不時地見諸報端,影視和各類體裁的文章。三是封芝琴的出生地慶陽是西北最早的革命根據地,黨中央進駐延安後,成為陝甘寧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封芝琴是慶陽老區孕育出的一個普通女性,但其人其事平凡而不平常,成為慶陽老區引人矚目的一張人文名片。出於以上考慮,把封芝琴的人生之路全麵、係統、生動、翔實地展現出來,對於堅持“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加快慶陽老區的開放、開發,無疑是很有意義的。
當這個構想敲定並在媒體上披露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中共慶陽市委、慶陽市人民政府十分重視和支持,華池縣政協積極參與,編寫工作從2004年3月開始,原慶陽市政協主席、編委會主任劉全寶,慶陽市政協秘書長、主編蘇尉對本書的命題、立意、體例及寫作方法等進行了全麵策劃,幾經討論,確定了編寫大綱。之後組織編寫人員利用半年多時間采集、調查,走訪了封芝琴老人和不少知情者,查閱了散存於許多地方的檔案、文獻等資料,征集了一批鮮為人知的資料和照片,考證、核實了一些重要事件的時間、地點和人物,為編寫本書做了大量艱苦的基礎工作。
全書共四大部分,“轟動邊區”由尤誌芳執筆;“名揚華夏”由潘政東、任曉寧執筆;“無悔人生”由張瑜琳執筆;“一張名片”由張文有、孫文學執筆。初稿撰成後,又組織編寫人員多次討論修改,由副主編潘政東負責文字統稿,副主編曹智彪校審圖片和有關檔案資料,並特約原甘肅人民廣播電台主任記者鞏世峰、原慶陽地區文化處處長王繼位校閱了書稿,主編蘇尉對全書做了最後審定。
承蒙全國政協的支持,原全國政協副主席錢正英為本書題詞,甘肅省政協主席仲兆隆作序,中共甘肅省委副書記馬西林題寫書名。中共慶陽市委書記黃選平、市長王義也為本書題了詞。有關方麵及一些同誌對本書編寫和出版給予了積極支持,封芝琴提供了第一手資料,楊正發提供了相關資料,慶陽市資深主任記者喬旺堂提供了許多珍貴照片;馬錫五的孫子馬抗戰、中國評劇院、新鳳霞的兒子吳歡及新派弟子提供了相關資料和照片;陝西誌丹縣政協、延安市檔案館、群藝館提供了熱情幫助;慶陽市中級人民法院等單位提供了當時案件審理的複印資料。所有這一切工作,使本書得以在第四屆中國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節前出版發行。在此,我們謹向所有關心、支持本書編輯出版工作的領導、同誌、同仁和朋友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我們力圖將本書寫成一部融思想性、文學性,資料性和可讀性為一體的人物傳記,但由於我們的編寫水平有限,疏漏和不足之處難免,敬請讀者不吝賜教。
編者
2005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