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思想在外國人的眼裏代表著一種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思想體係,早在秦漢時期孔子思想就開始在世界各地傳播開來,特別是亞洲國家,孔子思想曾一度成為統治者的主導思想,這在朝鮮、韓國更能體現出來,在韓國,到如今還保存著兩百多座孔廟,全國有四分之一的人尊崇儒學,就連曆史上曾經與中國交惡的日本、越南,也保留著一百多處孔廟建築,可見儒家思想對亞洲國家的影響之大。
在西方文化裏,對儒家文化最為推崇的應當是孔子的哲學思想,早在18世紀的法國,伏爾泰就說過歐洲商人發現東方,隻看到了財富,而哲學家卻能發現一個全新的物質和精神的世界。孔子的仁政愛民思想,在西方國家具有很高的地位和價值,“苛政猛於虎”這句話曾經一度成為執政者的統治警句,而最早提出農民是生產階級的,也正是這位偉大的中國思想家。
如果說在曆史上的孔子儒家文化對西方乃至於整個世界的影響已經成為了過去,那麼劍橋大學將孔子著作《論語》的部分章節作為中國文化的教學內容,應該是對儒家思想尊崇的最好解釋,而儒家仁者愛自己,更愛別人的思想,在世界各地都得到了驗證。“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首2540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這是第一屆諾貝爾獎獲得者國際大會上,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瑞典科學家漢內斯·阿爾文博士說的話。先後在美國及英國牛津和劍橋教授中國曆史的比利時人胡司德博士曾經說:“孔子,影響了我的一生。”
再看看美國和法國,我們更能體驗到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所受到的尊崇和其思想對世界的影響。
1985年美國出版了《人民年鑒手冊》列出世界十大思想家,孔子便被列為十大思想家之首,美國前總統裏根曾經說:“孔子高貴的行誼與偉大的倫理道德思想,不僅影響了他的國人,也影響了全人類。孔子學說世代相傳,提示全世界人類豐富的為人處世原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更是寫進了1795年法國憲法部分條文裏麵,所以說孔子的思想不僅僅屬於中國,不僅僅屬於曆史。
在個人思想領域裏,孔子提倡“以直報怨”,主張仁愛互助,《華盛頓郵報》曾經寫道:“雖然孔子活在兩千多年前,但他的教誨對今天世界的生活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當一個人,一種思想,能給別人借鑒,能讓別人尊崇,能影響到別人的思想,生活,乃至所處的環境,且長久不息,這是一種成功,而對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來說,自己的思想傳遍世界,並產生廣泛的影響,這是最大的成功。
德國的學者毛來夫說,“德國人民非常尊崇孔子,孔子思想具有極其博大的內涵,是中國文化,也是東方文化的象征,孔子不僅屬於中國,而且屬於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