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姓最初的發源地之一在今天的河南商丘一帶。孔子的祖先原是殷商後裔。周武王封商紂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啟於宋。微子啟死後,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後,後代子孫開始以孔為姓,曾祖父孔防叔為了逃避宋國內亂,從宋國逃到了魯國。
孔子的父親叔梁紇是魯國出名的勇士,叔梁紇先娶施氏曜英,生九女而無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當時的情況下,女子和殘疾的兒子都不宜繼嗣。叔梁紇晚年與年輕女子顏征在生下孔子。由於孔子的母親曾去尼丘山祈禱,然後懷下孔子,又因孔子剛出生時頭頂的中間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為丘,字仲尼。
孔父嘉的後代因為避禍逃奔到魯國,並且在魯國定居下來,這是孔氏的第一次東遷。這次東遷意義很大,以至後世魯地竟成了孔氏繁衍的居住地。進入秦朝,孔姓在魯地已成為一大望族,並不斷向四周鄰近省份遷徙繁衍。兩漢之際,孔姓族人除有部分居魯地祀奉孔子香火外,還有部分入仕,成為當朝高官,地位顯赫一時。三國兩晉南北朝時,北方連年戰亂,孔姓族人又一次大規模南徙,進入浙江、安徽等地。盛唐時期,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士族壯大,孔姓繁盛,郡望與名人大量湧現,家族播遷也愈加廣泛,逐漸分居於江蘇、浙江、江西等江南各地。元、明兩代,孔姓族人又廣播於江夏、臨川、江寧、池州等地,且陸續向四周徙居繁衍。至明末清初之際,又入遷福建、廣東、貴州、雲南一帶。清朝以後,孔姓子孫已遍布全國各地,還遠播海外,使孔姓成為我國諸多家族中一個著名的大宗族。當今孔姓族人分布很廣,以山東、江蘇、吉林為多,國外孔姓則以韓國居首。目前孔姓人口列全國第72位。
中國從何時開始有姓氏
最古老的是“姬”姓。姬姓的族人,可以說是黃帝的嫡係後裔,這個姓氏具有將近5000年的悠久曆史。可是,全世界的華人都自稱是“黃帝的子孫”或“炎黃子孫”,他們和姓姬的族人有什麼分別呢?“真相”是這樣的,在中華民族繁衍與發展的過程中,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但是黃帝的子孫很多,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裏,他們分封在各地,多數以地名為姓氏。
在中國的宗法製度下很注重長子嫡孫,也就是嫡係子孫,黃帝的嫡係後裔長期以來保持著“姬”姓,其他的非嫡係子孫就不姓“姬”了。
根據《說文》的記載,起初黃帝居住在姬水,因而姓“姬”。在遠古時代,黃帝是軒轅氏部落的首領,他與炎帝都出自少典氏,這兩個部落經過一場阪泉之戰,炎帝被打敗,合並為炎黃部落。於是中華民族自稱“炎黃子孫”。接著,黃帝領導的炎黃部落又打敗了九黎族的首領蚩尤,黃帝率領的炎黃部落都姓姬,他們是今天的炎黃子孫的遠祖,也是姬氏族人的遠祖。
後來,黃帝的家族越來越大了,他的後裔陸續分封在各地,成為其他的姓氏,構成中華民族的主流。然而黃帝嫡係子孫(長子、長孫……)世世代代仍舊以姬姓相沿襲,直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父子,仍然繼承著祖傳的姬姓,建立了中國最長的王朝,奠定了家庭及宗族之間倫常關係以及封建製度的基礎。
中華民族姓氏的變動,以先秦時期較多,到了漢代各個姓氏已漸趨固定。不過,根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的記載,在唐朝開元年間,有一位世代居住在長安,官至水部郎中的姬居遜,由於避諱唐明皇的名字,而改姓周(唐明皇即唐玄宗,姓李,名隆基。“姬”與“基”同音)。這一來,分散了姬氏家族的力量。
不過,在較早的南北朝時期,本來以周為姓的人,也有改姓姬的,根據《姓氏考略》記載:“梁(梁朝)周弘正,諂事王偉,避侯景諱改姓姬氏,周石珍亦改姓姬氏。”
和許多著名的姓氏一樣,姬氏家族也很可能有其他民族的血統加入。南北朝時,在北魏為桓、穆二帝效勞,征伐有功,官至信義將軍,封為樓頓侯,後來歸順晉朝的姬澹,據說便是當時的鮮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