彎彎渾然不知自己的行為已經落入外人眼裏,正快樂地和秀峰湊到車窗邊,一大一小兩張臉緊緊貼在一起,打量著街邊各種各樣的小攤,賣麵人兒的、賣皮子的,賣包子的,賣餑餑的,賣糖人兒的,應有盡有,還有許多擺著鍋碗瓢盆並鋤頭鐵鍁等物的小攤。
五花八門,琳琅滿目。
和後世的農村集市沒什麼差別,彎彎看完,心裏想到。她小時候和父親就住在鄉下,每隔一兩天最愛做的就是跟著父親去趕集,看著熱鬧的場麵,不由自主地就會高興起來。
不大一會兒,馬車就停在鎮上最大的一家雜貨鋪兒門前。
若順著雜貨鋪往西走的話,依次是糧店、布莊、酒鋪、藥鋪等等。
彎彎下了車走進門,櫃台後立即就有個中年人抬頭招呼道:“姑娘想要些什麼?”
“豆油、細鹽、醬油和醋各是多少錢一斤?燒酒和糖怎麼賣?”目光輕輕一掠,見這雜貨鋪幹淨整潔,各種生活用品和油鹽醬醋雞蛋砂糖煙酒茶等一應俱全,東西雖多而雜,但擺放得井井有條,一點都不亂,彎彎看完後滿意地問道。
掌櫃的聞言忙答道:“豆油三十三文一斤,細鹽和醬油醋皆是十文錢一斤,上好的燒酒五十文一斤,白糖一斤三十文,小本買賣,童叟無欺,姑娘可放心購買。”
彎彎暗暗吃驚。
這倒是符合小時候聽父親所說康熙年代的物價,雖有些差距,但卻不甚大。
想到這裏,彎彎忽然彎起嘴角。
她想起自己每次看電視,或者看小說,裏麵的男女主人公或者路人甲,總會大手筆地拿出金銀出來付賬,更甚者動不動一頓飯一身衣裳就是幾百兩上千兩。她覺得這些編劇或者作者都好小白,什麼山珍海味什麼綾羅綢緞動不動就價值幾百兩上千兩?吃金子了還是穿金子了?米價一斤七八文錢到十文錢不等,牛肉不過五六十文一斤。康熙年間潞綢最貴,每匹五兩銀,一般的綾羅綢緞一匹價值在一兩二三錢銀到二兩銀子中間,棉布就更便宜了,一匹不過三四百文錢,一匹布料的長度一般等於三丈左右,不知道夠做多少身衣裳了。
似乎,好像,某些編劇和作者都以為一兩銀子等於一塊錢了罷?
是吧?是吧?
隻有這種說法才能解釋得通那些動不動就花幾百兩幾萬兩金子銀子的行為。
真不嚴謹,誤了多少廣大人民群眾的認知。
感慨完,彎彎細細地問過各種東西的價格,沉吟片刻,說道:“給我稱二十斤細鹽,十斤豆油,十斤醬油,十斤醋,五斤白糖,五斤燒酒。”共計1030文。
“好嘞,您稍等!”見來了大生意,那掌櫃的忙笑容滿麵地從櫃台後麵走出來,喚了小二搬東西,油鹽醬醋均是一壇十斤裝,細鹽兩壇、油醬醋各是一壇,燒酒是五斤壇裝,白糖亦然,掌櫃的還特地過秤給彎彎看,去掉壇子的重量,均是整十斤,一點兒都沒有摻假。
緊接著彎彎又買了四個陶罐二十文錢,燒烤用的鐵絲蒙十文錢,烙餅用的鐵鏊子一百二十文錢,一百零八個雞蛋兩百文錢,九十個鴨蛋兩百文錢,共計550文。
加上購買油鹽醬醋的1030文,彎彎統共花了1580文錢,差不多一兩銀子。
這個時候的一兩銀子能兌換銅錢一千六七百文。
不過金銀銅錢的兌換率會根據天災人禍或者戰爭的時候上下浮動,並不十分準確,這個時候一兩銀子能兌換一千六百文錢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