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團的加工
和麵
和麵是將麵粉按一定比例加水、油、蛋液等和成麵團。家常和麵的水、麵比例一般為500克麵粉加約200克水。水要分3次加入:第1次加70%,第2次加20%,第3次根據麵團的軟硬程度加入適量水。
1.拌和法。是最常用的和麵法。用於製作較大的麵團。將麵粉放入盆中,中間挖一個坑,倒入適量水,雙手從外向內,反複拌勻成麵團。
2.調和法。用於製作用量較少的麵團。將麵粉置於麵板上,圍成圓麵坑,把水倒入中間,雙手從內向外,邊摻水邊和成麵團。
3.攪拌法。主要用於燙麵等麵團的製作。把麵粉放入盆內,用筷子快速攪拌,邊衝入水邊攪成麵團。
和麵不沾盆的竅門
和麵前先將盆刷淨,然後置火上用小火把盆烤熱,待水汽全部蒸發時再端下用其和麵。這樣,即使有些麵粘在盆上,隻要輕輕一擦就掉了。
揉麵
揉麵是使和好的麵團更加均勻、光滑的必備過程。方法是用雙手掌壓住麵團,用力反複推揉幾次。
搓條
搓條是將麵團搓捏成粗細一致的圓條的過程。方法是先將麵團用雙手捏成柱狀置於麵板上,再用手掌用力均勻地搓滾成圓條。
下劑
將搓成的圓條根據製作食物的大小,用切、揪等方法分成大小一致的麵劑。
擀皮
擀皮是家庭最常用的製作麵皮的方法。是用擀麵杖把麵劑擀壓成坯皮,擀時要求用力均勻,坯皮要擀成中間略厚、邊緣略薄的圓麵片。
麵團的製作
冷水麵
又稱死麵。是在麵粉內加入比例適當的冷水,揉成各種不同質感的麵團。
冷水麵適合做煮、烙、煎、炸等食物,如水餃、鍋貼等。應用最多的是各種麵條。
冷水麵一般加水量在30%?50%。調好的麵團,餳15?20分鍾後可直接使用。冷水麵多是使用中筋麵粉調製出軟硬筋性不同的麵團或麵糊。例如:春卷皮、淋餅等。
冷水麵團的做法
材料:麵粉300克,水150克。
做法:
1.將麵粉放在盆內,加水揉勻成光滑、不黏手的麵團。
2.蓋上濕布或保鮮膜,餳20~30分鍾。
燙麵
燙麵麵團的筋性和加水溫度有關,加入沸水的比例越大、和成的麵團就越軟,而成品越硬。
半燙麵麵團是衝入沸水後快速攪勻,再立刻衝入冷水揉成的麵團。適合做蒸餃、煎包、燒賣等。
全燙麵麵團所加的水全部為沸水。適合做蝦餃等蒸品,不適合煎、烤、烙。
燙麵麵團的做法
材料:麵粉300克,沸水150克,冷水50克。
做法:
1. 將麵粉放入盆中,衝入沸水,用筷子快速攪成雪花狀。
2. 加入冷水,揉成光滑、不黏手的麵團,蓋上濕布或保鮮膜,餳20?30分鍾。
發麵
發麵的目的是使麵團膨脹、使麵筋軟化,獲得特殊的風味並便於成型。發麵要借助酵母達到使麵團鬆軟的發酵效果。如製作麵包、饅頭、包子等都需要發麵。
發麵的時間長短和溫度有關,如果是加了發酵粉的麵團,在夏天常溫下餳30分鍾即可,冬天餳的時間要長些,大約1小時左右。餳好後的麵團要反複揉幾遍,直到揉透,再揪劑或切片。
麵團發酵的程度沒有科學的測定,主要是根據經驗觀察麵團餳發的形態來決定。如果發酵正常,手按麵團感覺有彈性,略微下陷,手摸質地光滑柔軟,切開內部有均勻的小扁洞,呈網狀結構,有一種酒香氣味;如果發酵不足,酵麵沒有發起,手按硬、無彈性,切開內部沒有或有很少小洞,沒有酸味;如果發酵過頭,手按無筋道,按下鼓不起來,切開內部孔洞也很多,呈棉絮狀,酸味很重。
發麵麵團的做法
材料:麵粉500克,水300克,酵母10克。
做法:
1. 將麵粉與酵母慢慢加水揉勻成麵團,餳30~45分鍾。
2. 再將發酵好的麵團揉至光滑。
怎樣做薄餅
薄餅,又叫荷葉餅。分大小兩種,大的又叫春餅,一般都是兩層合餅,但也有單餅。
1.大荷葉餅:一般每500克麵粉用油15克。將麵揉勻,搓條,下50克1個的劑子,將劑子擺案板上,用手按成扁圓形,刷油要均勻;上麵撒鋪麵,並用小掃帚將鋪麵掃下。將每兩個餅坯油麵相對疊上,用麵杖擀,擀時先橫過來推拉擀,轉圈擀圓;再對折擀成長圓形,最後用麵杖擀圓,即擀成直徑約30厘米的圓形餅。上鍋,把一麵烙成六七成熟時,翻個;待底麵七八成熟時,再翻個;用小掃帚在餅上掃上鋪麵,左手拿往上半層餅,用小掃帚按住下半層餅,揭開再合上,再翻個;烙到十成熟,疊成三角形,擺放到盤中時保持溫度即成。餅薄兩層,柔軟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