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1 / 3)

後記

毫無疑問,這裏所寫的並不是一部曆史小說,也不是什麼神話演義。我讓4000年前和4000年後的兩個“崽兒”和他們的祖母、外公,說差不多相同的話(有的甚至是很時尚的話),還把古代和現代那些看似毫無關聯的故事交叉著講述,隻有一個考慮,就是不要誤導讀者把它當做曆史演義。我希望我的讀者能把它當做一般的小說來讀,並且覺得讀著還有點意思就行了。

也許這個聲明是多餘的,讀者可能早已看出來了,作品中多數的人和事都是不能稽考的。例如作為小說第一主人公的後照,古籍裏隻有一句話,即《山海經》所記“西南有巴國。太昊生鹹鳥,鹹鳥生乘厘,乘厘生後照,後照是始為巴人。”他小時候的名字“息兒”當然也是出自我的想像,“息兒”是中國西南巴蜀地區人們對小孩子,或對成年人表示親近的常用稱謂。在這裏借來稱呼後照,我以為可以使人感到親切。

但是,小說首先要講故事。而我想把故事講得像樣一些,真實感強一些,就免不了插進一些屬於曆史的內容,甚至免不了有一些考證。這部分就比較難做,也要下一點功夫了,還很可能費力不討好。那恐怕也是沒辦法的事,不把神話和曆史方麵的內容說明白一點,也會對不起讀者。比如關於巴人名稱的由來,就首先需要一定的考證。

在此之前,對於巴人、巴蜀之“巴”字,大致有如下講法:

巴為蛇。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這樣解釋:“巴,蟲也,或曰食象它(蛇之古字),象形。”這是現存文字對“巴”字的最早解釋。

巴為魚。清代四川學者李調元對一首名為《狼歌》的注:巴是魚。

巴為河。唐代《元和郡縣誌》:“間、白二水東南流,曲折如巴字,故謂之巴,然則巴國因水為名。”

我的小說解巴為手。

我認為古時候巴人最初所寫的巴字,就是一隻手的象形。

我的這個理解最早產生於當小孩子的時候。我從小生長在重慶老城,聽老人們說,重慶老城原先就叫做巴縣,下半城有一條街至今還叫巴縣衙門。我曾問過老人們,巴是什麼意思?這是一種純粹孩子似的問法,老人們不屑於回答。於是又問我哥哥,他比我大4歲,讀過很多書。他不耐煩地教訓我說,這有什麼好問的,重慶就是巴,巴就是重慶,你看這座城市的地形,就是一個“巴”字。笨蛋,連這點也不懂!

我可能真是有些笨,我哥哥這樣罵我是有道理的,因為那以後我想了很久,也一直不明白。直到後來無數次跟著哥哥去兩江遊泳,還爬上長江南岸山頂回望城區,對山城半島的地形有了更多的直觀了解,才接受了他的說法。我哥哥說的意思是,重慶主城由長江、嘉陵江環繞成一個半島,看上去就像個“巴”字。尤其是在長江裏遊泳,從珊瑚壩“放灘”到朝天門,水流呈一個很大的弧形,就與“巴”字那長長彎彎的一筆很相近了。

不過我還是有一個問題,為什麼把重慶山城這樣的地形叫做巴而不叫別的什麼,為什麼離重慶老遠的地方也有叫“巴山”,“巴中”、“巴東”、“巴霧峽”的?究竟是先有“巴”的稱謂後有對重慶地形的發現,還是先有重慶地形的說法再有“巴”的稱謂?直問得我哥哥再不能回答了。

事實是,在巴人建都江州(重慶古名)以前很久,他們早就有“巴人”這個稱謂了。那時巴人先後活動在今渝東巫巴山區、鄂西清江流域、渝東南烏江流域一帶,以及洞庭湖地區、漢水流域和川東北大巴山、嘉陵江、渠江地區。這已是巴蜀史學家們早已公認的了。即是說,是巴人進了江州建都於此,重慶地區才有了巴國之名。是巴人把“巴”字帶給了重慶,而不是重慶把“巴”的稱謂贈給了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