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錦繡穀退想
清展,我來到廬山錦繡穀前,展風拂著曉霧,像夢一樣的輕紗籠罩著幽遣深邃的山穀。漸漸地,太陽升起來了,楚天之下,遠處坦蕩如砥的沃原秀野,婉蜓起伏的巍巍群山;近處穀中危聳屹立的奇峰怪石,靑翠欲滴的秀竹幽林,全都鍍上了一層金色,在燦爛的朝霞烘托之下,整個山穀看上去就像一幅金色的錦鍛,色彩繽紛,璀燦陸離,我的心一下子陶醉於眼前的美景當中了。時屆深秋,也許我是來晚了點,在蒼崖翠壑之中,隻有幾點山花,黃的、藍的、紅的,點綴其間,顯得格外耀目。據說,春天時候可不一樣了,當和熱的春風把沉睡的山穀吹醒,這裏便山花盛開,群芳鬥豔,到處是姹紫嫣紅,如披一幅錦繡,相傳“錦繡穀”這一美名。就是這樣得來的。
看來對於大自然恩賜的美,古往今來的人們,有著共通的審美觀念。從古時候起,當人們發現在萬仞削壁環繞之下,竟有這樣一個繁花似錦的美麵山穀時,大家便紛至遝來,讚美之聲不絕。早在1500多年前,那位曾在廬山東林寺修道30年的東方名僧意遠,就經常和友人徒步登山,到穀中來賞花、采藥。宋代著名文學家王安石和著名詩人孔武仲,都曾先後到此遊覽,並賦詩稱讚過錦繡穀。王安石詩寫道:“還家一笑即芳晨,好與名山作主人。邂逅五湖乘興往,相邀錦繡穀中春。”孔武仲詩寫道:“江城已月芳菲盡,淺紫深緋到穀中。最是廬山佳麗處,我來蕭颯已秋風……”二位詩人彼時彼刻心中驚喜之狀,真可謂溢於言表,令人神往不已!廬山的同誌似乎領會了人們這種心情,於是組織能工巧匠,進行修整,寧前年五月一日始,把這個古老而美麗的錦繡穀辟為新遊區。今天,當那些如雲的遊客,躬身穿過仙人洞側一道低矮的石門,沿著傍崖新鋪的石徑迂回走過去,立即便會發覺自己置身於花團錦簇、美不勝收的詩情畫意之中了。這時,如果你有興趣去觀察一下那些憑欄縱眺的遊客們的驚訝的神情,或者聽聽他們嘖嘖的稱讚聲,你就會體會得到,人們對這裏磅礴的氣勢和燦如錦繡的風光,是多麼驚歎不已!
我高興地順著彎曲的小路慢慢向前走。時而用手撫摸嶙峋的石壁,時而細聽叮咚的流泉,時而不小心,又被路邊突兀而出的怪石觸著衣衫。一路上,隻覺得峰回路轉,山髙穀深,靈秀異常。不知不覺地,我巳沿著新築的扶梯,登上了刻有“錦繡穀”三個大字的淩空巨石。我站在大的石台上,眼光越過黝黑的山崖和迎風搖曳的樹木,凝望著山麓遠處。這時,仿佛有一位詩人的形象出現在我的眼底,他似乎正瀟灑地漫步在錦繡穀旁的古道上,徐徐往北而行。嗬,那不是詩人陶淵明又應邀前往東林寺去同慧遠和尚聚會嗎?正是他,這位敬愛的詩人,自從降生在他的故鄉一一廬山的山麓以後,就一生都不曾離開過這裏。他曾經多少次,虛枕在“醉石”上,一麵欣賞散珠碎玉般的開先瀑布,一麵臨清流而賦詩;那枝清新明快的妙筆,為我們描繪了廬山腳下恬靜幽美的田園風光,勤勞簡樸的農家生活,表達了不願同流合汙、樂於貧賤的隱居生活的誌趣,並且頭一次地道出了對沒有壓迫和剝削、人人安居樂業的人類“理想社會”的向往。他的生活實踐和不朽詩作,真可稱得上是廬山的驕傲了。可是,大概是由於他身處山中,或者是由於過分專注於自己所特別熱愛的田園生活吧,他竟沒有花點心思和時間去再現一下錦繡穀或廬山的美。他雖然在“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詩句中,悄悄傳出了一點廬山的訊息,卻沒有給我們留下一首描繪廬山絢麗風光的詩作,這不能不說是他作為詩人的“嚴重失職”……我的思路翻開了曆史的又一頁,想到了那位以遊曆祖國名山大川為壯舉的李白。這位熱愛祖國、氣魄豪爽的大詩人,當他26歲的時候,首次來廬山遊覽,就寫下了“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千古名句。自此以後,他就把自己同廬山緊緊地聯係在一起,一而再、再而三地投進了她的懷抱。他曾攀上五老峰,泛舟鄱陽湖,夜坐東林寺,暢遊潯陽紫極宮,並在風景幽美的廬山九疊屏築起了“太白讀書堂”,還把夫人也送上廬山,讓她分享一下廬山大自然美麗風光的無窮樂趣。很可惜,這位大詩人似乎沒有在錦繡穀留下他的足跡,不然的話,他是一定會滿腔熱情去讚美它的。但是人們知道,他是那樣地熱愛廬山。在他年近六旬的時候,又不辭辛苦登上廬山,麵在對寥廓的江天,激情橫溢地揮毫寫道:“廬山秀出南鬥旁,屏風九疊雲錦張,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闕前開二峰長,銀河倒掛三石梁。香爐瀑布遙相望,回崖遝嶂淩蒼蒼。翠影紅霞映朝日,鳥飛不到吳天長。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黃雲萬裏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這慷慨激昂、扣人心弦的詩句,如果有哪位丹青妙手把它繪成彩色油畫,那真是一幅氣勢磅礴、氣象萬千的廬山錦繡囝,永遠具有鼓舞人們熱愛祖國河山的強大力量。我們應當感謝過去那些曾為廬山吟唱出許許多多優美詩句的詩人們,正是由於他們留下的這許多珠玉瑰寶般的文字,不僅幫助我們加深認識了廬山的美,而且仿佛是用一絲絲金線編織起來的七彩花環,使廬山如錦上添花,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