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時農事裏的濃厚鄉愁(代序)(1 / 3)

農時農事裏的濃厚鄉愁(代序)

陸建華

沈成嵩是一位從鄉村出發的寫作者。

他這一生最大的愛好是寫作,鄉村則是他寫作生涯中反複詠唱、也是他付出努力最多的主題。隻在金壇中學讀過三年初中的他,16歲就參加工作,被分配到農事部門,小小年紀奔走於縣城與鄉村之間,與鄉村結下終身不解之緣。等到其後轉行調入宣傳部、新聞報道成了他的本職工作後,他就自然地用手中的筆飽含深情地唱起讚美鄉村的歌。無需諱言,他肚裏並沒有多少墨水,但好學多思,加上良好的悟性和記性,大大地彌補了他寫作基礎不足的缺陷,讓他在新聞報道方麵取得可喜的成績。60歲退休之前,出自他筆下的那許多富有濃鬱時代氣息的新聞報道,在社會上產生較大的影響,為他在省內外新聞界贏得不少聲譽,證明他是一名稱職的新聞工作者。退休之後,新聞報道不再是沈成嵩生活的重心,他便將長期的農村生活積累轉化為散文寫作的源源不絕的寶貴的素材,最初《洮湖短笛》等散文集接踵問世,也就成了順理成章水到渠成的必然。這些作品洋溢著濃鬱的泥土芳香,不乏時代氣息,但似乎沒有完全脫離新聞報遒的窠臼。那些取自廣袤鄉村天空下的寫作題材,豐富之餘有過於寬泛之嫌,加之散文講究的藝術性也略顯不足,這樣,沈成嵩最初的散文作品就遠不及他的新聞報道作品引人注目。意識到這一點後,好學多思的他立即進行調整——他依然抓住鄉村題材不放,但把焦距集中對準他熟悉的農時農事,鄉戀鄉愁,這一調整對酷愛寫作的沈成嵩說來,是效果明顯的揚長避短之舉,不但是及時的,更是必要的,種種跡象顯示,沿著這一創作方向走下去,他完全有可能闖出一片屬於自己的新天地,至少能取得他個人寫作生涯中不遜於新聞報道工作的可喜成績,這將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在我國有著數千年悠久曆史的農耕文化博大精深,她哺育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壯大成長,一部中華民族的生存發展史,幾乎等同於中華農耕文化史。但近一百多年來,隨著世界範圍內的“城市化”和“工業化”潮流愈來愈洶湧澎湃,中國的農耕文化不可避免地遭受到前所未有的猛烈衝擊,由國家權威部門公布的數字顯示,僅至2009年,中國的城市化率已經高達46.6%,且此後以每年一個百分點左右的速度增長。和平時期的大規模的村莊撤並運動在中國大地上如火如荼地進行,曾經“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裏雨如煙”的美麗鄉村土地上矗立起一座座高樓,不見了“牧童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的鄉村景色,卻看到犧牲了大片大片肥美莊稼地後建立起來的高速公路上一輛輛汽車飛馳而過……這一切,引起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重視與憂思。也正是在這樣的社會大背景下,近年來,以記述與懷念農耕文明的作品應運而生,這些作品無一不是表現出作者們對中國農耕文明的熱愛與敬畏,他們在用文字將正在消失的農村事物記錄保存珍藏的同時,更大聲呼籲人們對深藏在農耕文化中的傳統美德珍惜與繼承。沈成嵩適時加入這一創作者行列之中,既表現出一種可貴的自覺,更顯示出他期望發揚光大農耕文明寶貴傳統的拳拳之心。

2012年冬,沈成嵩的《稼禾記憶》在江蘇鳳凰出版社出版,僅過了一年時間,他又寫出第二部以記述農耕文化為主題的《記住鄉愁》。同一主題的著作聯翩問世,顯示出作者生活積累之豐厚,但後者不是前者的重複,兩相比照不難看出,《記住鄉愁》有著明顯的主題深化與升華。同樣是為農耕文明深情立傳,在《稼禾記憶》中,作者的著眼點在於再現鄉村的美和詩意,那些在鄉村司空見慣的花花草草、魚蝦蟹螺、紫燕春歸、蛙鼓蟬鳴,無不被作者寫得如詩如畫,情趣盎然;而在《記住鄉愁》中,其描述則是集中在農時中的二十四節氣。作者把對土地、對勞動、對勞動者的愛,上升到能否記住鄉愁的認識高度,透過那些濃得化不開的情與愛,表現出對已經消失或即將消失的農村事物前所未有的焦慮和痛心。讀者深受感染,情不自禁地與作者一道,緬懷鄉村的過去,關切地注視著當下鄉村正在發生巨變的現實,並深刻思索我國農村充滿太多不確定因素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