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河的走向
——序韓東林先生詩集《記憶之城》
胡世遠
突然接到東林兄的信息,獲知他的詩集即將出版,囑咐我為他寫序,心裏既高興又忐忑。好在,是給自己的兄長寫。話說多了,少了,輕了,重了,貼切了,跑偏了,還都能擔待著。在北方的慕秋時節,樓著詩歌取暖,陶醉在《記憶之城》的詩意裏,感受詩人內心懺然躍動洶湧的激情,追逐著韓東林豐盈的人生之詩和詩意人生,是一段幸福的旅程。
說起來,我和東林兄因詩而結緣,已經有些年頭了。品讀好友的詩句,備感欣慰。詩人帶著從內心噴發出的率性和美感,堅守著最本真的書寫,並將這種光輝和力量持續發酵、深入,在質樸簡潔的語言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寫作風格和詩歌體係。對現實生活的感恩,讓詩人在靜下來的時候不斷歌唱、吟誦和反思,始終保持著對底層父老鄉親的充沛情惑和深切關懷。
“用內心寫作”是詩人遵循的尺度。詩文大都以家鄉的山河和內心的情感為切入點,地域特點突出,情感色彩濃鬱,語言純樸凝練,以留白的形式給讀者以廣闊的想象空間,字裏行間流寡出詩人細膩熾熱的思想情懷以及對詩歌創作的虔誠。善於從日常生活中獲取材料,善於發現那些被我們忽略的人和事,在詩歌中向我們的心靈深處敞開了被遮蔽的東西,並散發出關愛和憐憫的人性之光。
我常常凝視 身邊的一條河流
平凡的河流 像一曲沒有休止符的音樂
這樣的宿命 注定了一生的行走和奔波
我無法預知它的走向 一如我無法預知
一枝花朵凋零的過程 和日期……
許多的傷口 往往在不經意的時刻
產生並延續 這讓我
為那些快樂的魚兒 心懷傷感
它們在我的目光裏遊過 留下記憶
許多的日子 我渴望擁有它們寧靜的呼吸
多麼美好 此刻我寧願忘記這世界上的網
這世界上的暗流 和所有的陰謀和陷阱
我知道 河水永遠不會流回從前
——如我們永遠也無法走回 快樂的童年
我們何嚐不是一尾魚 在生活中艱難地遊弋
——《一條河的走向》
多年前海德格爾曾忠告“詩人的天職是返鄉”,這對於當下詩人而言簡直就是一種宿命。而這種宿命在巨大的工業化、城市化趨勢中無疑是令人最為敏感和矛盾的。盡管韓東林的詩歌寫作一直試圖在多元化的路徑中進行拓展,但是類似的“宿命”也一直存留在他作為見證者和命名者的身份與過程中。與其說讀他的詩歌,不如說我們是在分享一種至為獨特的生命體驗。
在我看來,東林的詩歌是安靜的、純淨的,卻充滿了激情和力量;它是通體透亮的,卻遍布陽光透過樹林間隙在地上投下斑斕的色彩:
在午夜中 靜靜地凝視
一隻手掌和另一隻手掌
那些呈放射狀的掌紋
多像我曾經走過的街路
使一些丟失的情緒或過往
在記憶中 無數次鮮活起來
許多的螞蟻 仍在進進出出
將殘缺的城堡撕咬得支離破碎
好在有雨水和冷雪
不期而至 將謊言和塵埃
清除出 原本潔淨的空間
讓我的記憶之城
不再低沉下去 不再蒼老…
——《記憶之城》
從模糊中找到清晰,從混亂裏找回平靜。合適的意象承載詩人的情感,這一行行信手拈來的詩句,帶著詩人生命體驗和時生活反思後的溫情,從自己內在的精神出發,透視存在的具體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