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縉猶在耶?”朱棣不僅沒有赦免之意,而且明顯是要置解縉於死地。紀綱也無能為力了。他回去後設酒與解縉對飲,並為之泣下。解縉一切都明白了,而像他那樣一個個性極強的才子,是不會惜戀獄囚生活的。解縉開懷暢飲,仿佛不知道這便是最後的晚餐,直到醉得不省人事。酒醉後的解縉被埋到積雪中,默默地結束了他的一生。這一年他僅四十七歲。
發生在封建皇權極端專製機構錦衣衛詔獄中的這一幕悲劇,記寫了一個不能按照封建專製模式改造自己的知識分子的悲慘結局。
(注:此文摘自《百度文庫》)
第三輯曆史人物對聯史話
淺論解縉在中國對聯史上的地位
周小鵬
解縉,幾乎全國家喻戶曉的大明奇才、第一才子、內閣首輔、《永樂大典》總纂修、對聯大師。他是江西吉水人,字大紳、縉紳,號春雨、喜易,諡文毅。生於明洪武元年(一說二年),洪武二十一年考取進士,曆官禦史、翰林待詔,明成祖即位,摧侍讀,直文淵閣,參與機務,主編《永樂大典》這是他一生最大的貢獻。他以才高好直言為人所忌,屢遭貶黝,終以“無人臣禮”下獄,最後被錦衣衛都統紀綱用酒灌醉後埋在積雪裏而凍死。
解縉雖然被奸臣所害,但他在民間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六百多年來,始終活在人們的心中,曆久而不衰。在這些民間故事當中,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是他的對聯故事,而這些對聯故事,無不反映出他的智慧、機敏、幽默、詼諧,真正的才高八鬥、學富五車。在此,筆者所想探討的,正是他在中國對聯史上的地位。這個活在全國人民口頭和心中的先賢、奇才,究竟給中國對聯的發展不來了怎樣的推動與促進?他在中國對聯史上,究竟應當有著怎樣的地位與評價?
吉水曆史人物對聯作品輯錄
一、關於對聯
對聯是我國所特有的文學形式,這緣於我國文字屬於象形文字、單字單音的絕對優勢,俗稱“兩行文學”。
目前學術界所公認的,對聯起源於古代懸掛於大門口的桃符,一邊謂神茶,一邊謂鬱壘,用以辟邪。而另一個方麵,魏晉時期驕體文的興起,使得語言的對仗進人越來越工整的狀態,這就為對仗語言進人桃符打下了文字基礎。
到了五代,後蜀主孟赦便在這桃符上麵寫了兩句話:“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就是春聯,被認為是我國最早的春聯。這個時期,已經經曆了唐代詩歌的大發展、大繁榮,律詩中的對仗直接對對聯的平仄要求產生了深刻影響。
宋代以後,在門的兩邊懸掛寫有春聯的桃符這一習俗已經很普遍了,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在門口懸掛張貼有紅紙、寫有聯語的桃符,王安石的詩句“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就是當時盛況的真實寫照。
而到了明朝,由於明太祖朱元璋的倡導,人們開始用紅紙代替桃木板,直接張貼在門框上,於是就出現了現代所見的春聯。據《替雲樓雜話》記載,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金陵後,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門須加春聯一副,並親自微服出巡,挨門觀賞取樂,從此,文人學士無不把題聯作對視為雅事。
第三輯曆史人物對聯史話人清以後,對聯曾鼎盛一時,出現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名聯佳對。以至於今天,對聯已經被廣泛應用於人們的生活與工作的各個方麵,甚至連使用漢語的其他國家也流行對聯這一藝術形式。
根據對聯的這一曆史發展軌跡,不難看出,從明朝洪武初年開始,對聯就成為雅俗共賞、老少鹹宜的文學藝術形式;也不難看出,對聯曆史上的大發展、大繁榮,應該始於明朝。既然如此,那麼出生於明洪武初年的解縉,就與中國對聯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起著不可忽視也不可否認的曆史作用。
二、解縉的對聯
關於解縉的對聯,筆者認為得分三種情況來看待。
一是民間故事傳說中的解縉對聯,二是曆史典籍與文獻記載中的解縉對聯,三是文物古跡中保留下來的解解縉對聯。客觀地說,解縉的對聯絕大多數都是流傳在民間故事與傳說中的,曆史典籍與文獻記載中與文物古跡中保留下來的極少。近年來,筆者對此做了大量的搜集工作,希望能夠在曆史典籍與文獻記載中、文物古跡的遺存上找到更多的解縉對聯,但收效甚微。
1.民間故事與傳說中的解縉對聯
這是解縉對聯中最多的部分,雖然沒有確切的證據表明這些對聯一定是解縉撰寫,但所有書籍、文獻和網絡在轉載或記述這些故事傳說時,都將其中的對聯冠於吉水曆史人物對聯作品輯錄解縉名下。這些對聯,反映出解縉才學深厚,刻畫了他機敏智慧的形象,因而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比如應對明太祖朱元璋:
色難;(朱元璋)
容易。(解縉)脫口而出的應對,最初讓朱元璋以為他未能快速對出。又如應對某塾師:
青山原不老,為雪白頭;(塾師)
綠水本無憂,因風皺麵。(解縉)
信手拈來的應對,才情與機智展現無遺。如應對罵老權貴:
二猴斷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對據?(權貴)
一馬陷足汙泥內,老畜生怎能出蹄。(解縉)
以出題(蹄)為借口,諧音回擊,以牙還牙。
2.曆史典籍與文獻記載中的解縉對聯
解縉這個方麵的對聯極少,僅在毛澤東主席的著作《改造我們的學習》一文中明確記載有解縉的一副對聯:
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
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這副對聯,在有關史實的記載中,明確為解縉譏諷錦衣衛統領紀綱的作品。紀綱也因為解縉當麵譏諷自己的不學無術而記恨在心,因此借漢王之威勢將解縉灌醉並冰凍而死。敢於當麵譏諷紀綱,可見解縉性格之剛正耿直。
3.文物古跡中保存下來的解縉對聯
第三輯曆史人物對聯史話
筆者也在這個方麵下了大力氣搜集,解縉這方麵的對聯也不多,不過筆者在網絡上倒也搜集到了兩副解解縉的對聯,且都有實物照片為證,足以證明那是解縉的作品。一副對聯是:
彩雨攜風聲入座;
融高同山勢無馗。
這是搜集於華夏收藏網上的解縉親筆書法作品中的對聯。另一副對聯是:
英雄能本色;
名士圖風流。
此聯搜集於環球拍賣網和360圖片網,同樣是解縉親筆書法作品中的對聯,聯語化用了“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風流”兩句。至於兩副書法作品最初是題贈給誰的,已經無從查考了,目前收藏在民間收藏家手頭,流落到了在網上拍賣的地步。
像這類確切記載或落款為解縉對聯作品的實在不多,無論官方典籍與文獻還是民間的宗譜與資料,都很少有被指為解縉個人作品的確切記載。 目前能夠在有關曆史典籍文獻和文物古跡遺存中找到這幾副對聯,也足以說明解縉的對聯水平與能力。
吉水曆史人物對聯作品輯錄
三、解縉在中國對聯史上的地位評價
盡管諸多文章、典籍與資料記載都將解縉稱作“對聯大師”,但對他在中國對聯史上的地位與評價並無確切的定論,任何學者在論述中國對聯發展史時,都會有意無意地避過解縉這一重要人物。實際上,對我國對聯發展起過重大作用的人物之中,解縉是一個永遠無法繞過去的人物。甚至可以說,沒有解縉流傳於民間故事或傳說中的那些對聯,就沒有中國對聯在明朝的大發展、大繁榮,也就沒有後來中國對聯的鼎盛與輝煌,即使後來有這樣的輝煌,也不會來得那麼快、那麼早。是解縉,用他的智慧與機敏,用他的才學與知識,推動了對聯在明朝的迅速興起、迅速發展與迅速繁榮。
在明朝初期,有兩個君主對於對聯的大發展、大繁榮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一個是朱元璋,一個是朱棣,朱元璋是對聯發展的倡導者,朱棣是朱元璋發展對聯旨意的貫徹者,而這兩個君主都與解縉有著至密的關係,朱元璋說“聯與爾義則君臣,恩猶父子”,朱棣說“天下不可一日少聯,聯不可一日少解縉”。如果說,朱元璋是對聯在明朝發展的倡導者、朱棣是對聯發展旨意的貫徹者,那麼解縉就是對聯在明朝發展的奠基者。下麵,筆者從三個角度淺論自己的這一觀點:
1.解縉是明朝初期對聯盛行的踐行者與推動者
中國對聯研究界普遍認為,對聯在明朝進人了大發展、大繁榮時期,而這一發展與繁榮是由於明朝開國君主朱元璋的倡導與親力親為,由於明成祖朱棣的進一步推進。朱元璋登基之後即下令,公卿士庶之家春節時必須在大門兩側張貼春聯以示慶賀,他自己則在除夕之夜微服察看以為樂事,從此公卿官宦以對聯為雅事,對聯
第三輯曆史人物對聯史話因此成為民俗而進人千家萬戶,以至於今。毋庸諱言,朱元璋的這一倡導作用不可否認,但他不是奠基者。原因在於,朱元璋的知識、學問還達不到為對聯在中國曆史上的發展、繁榮奠定基礎的程度。那麼,能夠奠定對聯在明朝大發展、大繁榮基礎的,一定是飽學之士、博學之才,而曆史選擇了解縉,解縉成了對聯在明朝大發展、大繁榮的奠基者。
為什麼這樣說?理由有四:一是從個人知識、學問以及智慧、機智而言,解縉具備了這個奠基者的先決條件與資格。二是在明朝初期的大臣中,能夠受到朱元璋喜愛且與他當麵對句的,隻有解縉。解縉的智慧與機敏,使得朱元璋倡導對聯進人千家萬戶這一聖旨在民間廣為流行。三是從有關典籍、文獻與資料記載看,能夠有諸多對聯故事流傳下來、形成對聯故事群的,隻有解縉,可見這些對聯雖然在當時沒有人確切記載在解縉名下,解縉自己也沒有逐一記錄在自己的手劄或者筆記之中,但從朝廷之上到民眾之中,都認定那些對聯就是解縉寫的或說的,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就是解縉當場的應急之作。盡管當時許多頗具才學的大臣也與朱元璋有過對句,但都是零星的,未能像解縉那樣以眾多令百姓耳熟能詳的故事將對聯流傳下來。四是朱元璋登基之後至解縉考取進士這二十一年間,那些才學廣博的開國勳臣幾乎被殺殆盡,誰也無法廣播傳揚朱元璋倡導對聯進村人戶的聖旨。而與明朝同時誕生的解縉,也許被朱元璋看成了吉祥的代表吧,因此他因朱元璋的一句“聯與爾義則君臣,吉水曆史人物對聯作品輯錄恩猶父子”而成為朱元璋發展對聯這一倡導的踐行者和推動者,就理所應當了。
2.解縉是明朝及以後對聯史上的旗幟與標杆
解9402一生雖然短暫,隻活了47年,但他這短暫的一生卻留下了極為豐富、相當有趣的對聯故事。雖然這些故事中的對聯,絕大多數無法明確記載於他名下的自創或原創,但卻影響著他以後的世人,不僅他自己活在後世百姓的口頭與心中,就連他的那些對聯以及與那些對聯有關的故事,一並活在後世百姓的口頭與心中。那些對聯故事中的對聯,人們確信就是解縉的自創或原創,其中絕大多數對聯沒有人會存有“不是解縉寫的”這種異議。相反,人們都從這些對聯故事中汲取營養,豐富自己,提高水平。
前不久,筆者接待一位來自景德鎮市的朋友,他受江西教育電視台委派來吉水拍攝關於解縉的紀錄片,我們的話題自然就繞不開解縉。他告訴我們,在他的家鄉,人們之間聊天講道理時,會首先引用“解縉說”,可見解解縉的影響力經久不衰。倘若不是一個旗幟式或標杆式的人物,誰會引用“某某說”這種語言格式呢。在南昌滕王閣,有專門的導遊小姐為遊客講述解縉的故事,其中尤以解縉對聯故事居多。這些故事中的對聯,帶給遊客以語言美、智慧美、機敏美、幽默美的享受,使遊客從解縉身上學到智慧、機敏與幽默,學到知識與語言技巧。2013年10月,中國楹聯學會在廣東梅州舉行論壇,筆者給大家講述了一個解縉巧解啞聯的故事,聽眾中有人當即附和:“講得好,我過去聽過,就是這樣講的!”可見解縉在
第三輯曆史人物對聯史話
中國對聯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位置。
回到明朝時期再看,兩代君主都喜歡對聯,都對弘揚對聯文化有著濃重的情結,因此他們的行為就是一個導向。因了這個導向,解縉憑著自己淵博的學識、非凡的智慧與超人的機敏,與兩代君主捉句聯對,因此他的聯句就具有導向性或引領性,對於當時社會上流行對聯這一文學方式,自然就起著旗幟與標杆的作用。尤其是有極個別地位低下卻才學超群的文人士子,通過對聯這一方式走上一條通往仕途的捷徑,就更令民間向往仕途者想通過對聯踏上為官之路的願望變得更加迫切,因此他們以青年才俊解縉為效法的榜樣,也就不足為奇了。
3.解縉是中國曆史上最為著名的對聯大師
“對聯大師”這一稱號,不是筆者妄加給解縉的,打開一些典籍、文獻與網絡,這個稱號十分醒目且堂皇地冠於解縉名下。360搜索、百度百科、維基百科、《對聯大全》、《小學生之友》雜誌等網站與書刊,都稱解縉為“對聯大師”。一個人要成為某個領域的大師,沒有點真才實學是不可能的,真正的大師完全靠自己在某個領域的卓越成就稱雄於該領域。解縉獲稱對聯大師,就表明他在對聯這個領域裏做出了卓越的、不可磨滅的貢獻。筆者前麵已經說過,雖然那些對聯故事中的對聯,無法從古代的典籍與文獻中找到屬於解縉自創或原創的依據,但它們卻又實實在在地被歸於解縉名下因而成就了解縉的“對聯大師”稱號。
筆者從有關典籍文獻記載、文物古跡遺存中搜集到了署名解縉的僅有幾副對聯,已經能夠證明解縉獲稱“對聯大師”不是虛妄:一是被毛澤東主席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一文中引用的譏諷紀綱之聯:該聯用語簡潔明了,“牆頭蘆葦”“山間竹筍”兩個比喻形象生動,揭示對手本質深刻人木,一個不學無術、風吹兩邊倒的小人、奸臣形象躍然紙上。二是遺存在其書法作品中的二副對聯:第一副作品中的“彩雨”“風聲”與“座”、“融高”“山勢”與“尷”,構就了一幅山間隱居、悠然自得的閑適景象,讓人看出這副作品的最初受贈者可能是位世外隱居而且德高望重的高人;第二副作品中的“英雄”“本色”、“名士”“風流”,化用了“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風流”的意境,語言顯得更為簡潔,而所表達的內涵更貼近生活以及受贈者的本真。沒有十足的過硬功夫,是難以通過這寥寥數語的兩行文字,描繪出一個景象,刻畫出一個形象,揭示出一個意象。如此,解縉不稱大師,那就真的有辱斯文了。
再從那些對聯故事當中分析,有的人知道解縉在對聯方麵有著非凡的能力與水平,因此就向他索求墨寶、要求對句以作求教,無形之中就把解縉推到了“師”的位置,他們在向解縉索求墨寶、要求當麵聯對以求教於他的時候,心中對解縉是懷著敬佩乃至敬畏的,這種心理自然也就把解縉抬高到了“大師”的地位。我們回過頭去欣賞解縉當時的對聯,那分智慧、那分機敏、那分幽默、那分從容、那分才學,至今仍是令人望塵莫及、高山仰止的。
第三輯曆史人物對聯史話
最後,筆者再舉一例作個比較,以說明在明朝初期解縉是曆史選擇的對聯發展的踐行者、推動者、奠基者,是自他以後對聯領域的旗幟與標杆,是當之無愧的對聯大師。
《明太祖題聯》見諸好些刊物、典籍與網站,都是朱元璋與人對對子的故事。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貧寒,放過牛,當過和尚,小時候沒有機會念書。但他是一個很有抱負的人,經刻苦學習,頗通文墨,會吟詩,作文,還特別喜歡題聯。傳說,朱元璋無論行軍打仗、飲酒下棋、微服出訪、登堂進廟,都喜歡談論對聯。對大臣、文人、農民甚至對兒童,更常常和他們對對。
朱元璋出兵攻打姑蘇那年,行軍中,就以“天口”二字,題了一上聯:
天下口,天上口,誌在吞吳;
謀臣劉基一聽,知道朱元璋將“天口”二字,上下各一拚,即拚出“吞”“吳”兩字。於是,他以“人王”二字,絕妙地對出下聯:
人中王,人邊王,意圖全任。
一次,朱元璋與劉基下棋,朱元璋吟上聯,示意劉基應對。聯文是:
天作棋盤星作子,日月爭光;
劉基脫口答道:
雷為戰鼓電為旗,風雲際會。
又有一次,朱元璋到大臣陶安家,看見陶安以書作枕頭,即景生情,乃出上聯:
枕耽典籍,與許多賢聖並頭;吉水曆史人物對聯作品輯錄
陶安知其意,遂以朱元璋手中折扇為題,隨即對道:
扇寫江山,有一統乾衝在手。
朱元璋一次便服出訪,遇到一個農民在賣藕,立即出一上聯:
一彎西子臂;
他以一根雪白的藕比作美女西施的手臂,想考考農民是否能對。那農民望他一眼,笑著答道:
七竅比幹心。
農民以藕中多孔來比喻商代忠臣比幹的心。朱元璋聽了很高興,命農民隨行,大加讚賞。傳說,以後還任命那農民到朝廷做了官。
這則對聯故事中,朱元璋先後與三個人聯對:劉基二聯,陶安一聯,農民一聯。其中劉基是朱元璋特別倚重的謀臣,也是一個才華橫溢、知識學問非常淵博的人,但他最終並沒有成為那個在朱元璋倡導之下為對聯發展繁榮奠基的人,有關他的對聯故事極少,他留給後人的對聯也不多。陶安則在朱元璋正式登基之年去世,來不及弘揚朱元璋倡導對聯進人社會乃至千家萬戶的旨意。而其中的農民形象,有的對聯故事中則直指為解縉本人,說的是解縉陪朱元璋出遊,看見藕農賣藕,於是一個出句、一個對句。這就有意思了:這個角色不管是農民也好,是解縉也好,都是對聯在那個時候走進千家萬戶的象征。如果真是個農民,僅僅因為對上了朱元璋的對聯,竟然做了官,這種用人導向,如何能不使對聯風靡朝野呢。如果是解縉,那就更加證明了解縉在中國對聯史上的崇高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