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縉接口便應對:
日月燈,雲霞彩,風雷鼓板,宇宙間一場大戲。
“好!”朱元璋滿心歡喜,再出上聯:
日在東,月在西,天上生成“明”字;
解縉立即續成下聯:
子在右,女在左,世間配定“好”人。
朱元璋頓時龍顏大悅,連聲讚賞。
(注:此故事搜集於360搜索之“查字典”。)
二十四、諷對曹公子
青年時期的解縉經常去姑姑家幫忙做些農活。一年春末漪田時節,解縉又到姑姑家去幫忙漪田。同到姑姑家幫忙漪田的還有姑父家另外兩個親戚,都是十六七歲的青年人,男的叫水旺,女的叫秋香。年輕人在一起幹活,特別歡快。看著青綠的秧苗從自己手中栽進水田裏,漠漠濁水之上一片青綠誕生,解縉心裏感覺特別舒暢。想到秋時這些秧苗將結出金黃的稻穀,解縉靈機一動,吟出一聯:
青綠秧苗得水旺;
金黃稻穀立秋香。
一聽自己的名字嵌進了解神童的對聯裏,水旺和秋
第二輯曆史人物對聯故事
香高興不已,連連誇讚。
正在快樂開心又緊張忙碌的時候,一陣得得的馬蹄聲自遠而近傳來,而一心漪田的解縉並未注意。騎馬者乃是當時權貴曹尚書的公子,遠遠看見解縉在水田裏忙碌,心中得意地上前,想借機羞辱解縉一番。駐馬之後,他就頗含嘲笑地大聲說道:
符田郎,符田郎,一天能符幾千幾百行?
正在插秧的解縉一聽是曹公子譏諷的聲音,也不抬頭,隨口應道:
跑馬夫,跑馬夫,一天能跑幾千幾百步?
曹公子一聽未難到解縉,反而被他把球給踢了回來,心中不免惱怒,厲聲說:
粗俗匹夫!
解縉依然沒抬頭,脫口應道:
郎當紈絝!
水旺、秋香在一旁聽了,忍不住笑了起來。這下,曹公子再也裝不成紳士了,腆著臉皮,毫無羞恥地指著秋香說:
有木自是橋,無木也是喬,去掉喬旁木,加女便是嬌,她是我嬌嬌。
見曹公子拿秋香這麼一個黃花閨女羞辱作踐,解縉立即氣不打一處來,站起身指著秋香說:
有米自是糧,無米也是良,去掉良邊米,加女便是娘,她是你娘娘。
水旺聽了特別解氣,丟了秧苗鼓掌大喊:“對得好!秋香要當娘娘,曹公子要拜拜娘娘!快叩頭,快叩頭哦!”
曹公子見自己討不到便宜,反惹他人恥笑,隻好騎著馬,灰溜溜走了,留下解縉、水旺和秋香歡快的笑聲在田野上空飄蕩。
(注:此故事由編者搜集整理。)
第二輯曆史人物對聯故事
第五節
毛伯溫對聯故事
一、吟聯謝皇恩
毛伯溫奉命率兵,不費一兵一卒即平定了“安南”叛亂。得勝歸朝後,嘉靖皇帝特別頒布“浩書”,分別加封毛伯溫為“光祿大夫,勳柱國,錫之浩命”,同時加封其妻謝氏為“一品夫人”,加贈其祖父毛超、父親毛榮為“光祿大夫、柱國、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加贈其祖母、母親為“一品夫人”。然後,擇定吉日,在禦膳房設宴褒獎毛伯溫,滿朝文武官員都到場慶賀。
席間,有官員以聯向毛伯溫表示祝賀:
平定安南,將軍功高蓋世;
毛伯溫始終保持謙遜態度,將自己的平定安南的功勞都歸於明世宗,對曰:
拱屏疆土,聖上恩重如山。
明世宗皇帝聽了毛伯溫的對句,內心十分受用,一時興起,也用一聯來褒獎毛伯溫,曰:
往征南粵,克清萬裏之妖氛;
毛伯溫聽了,深受感動,但也誠惶誠恐,思索之後即應對:
來賀大明,綏靖九州之聖域。吉水曆史人物對聯作品輯錄
眾官員一聽,無不擊節讚歎。明世宗更是如飲醇醒,欣喜溢於言表,當即親自斟酒三杯,賞賜毛伯溫,以示嘉許。於是,這場慶功宴也進人了高潮。
二、與副使宴對
有一次,毛伯溫設宴招待客人。席間,客人們高談闊論,話題涉及天南地北,一時間妙趣橫生。宴席上,由承差負責給客人們斟酒。由於客人們的話題充滿樂趣,負責斟酒的承差在給毛伯溫斟酒時,沒有注意酒杯,竟然把酒斟得溢出了杯子。毛伯溫覺得承差的表現很是可愛又可笑,乃出上聯:
承差差矣乎?
與毛伯溫同桌的副使邊貢見狀,不由大笑,於是以自己的身份對之:
副使使之也。
此對一出,登時贏得滿堂喝彩。
(注:編者搜集整理,故事梗概與聯語存於《古今奇聯》等網絡文章。)
第二輯曆史人物對聯故事
三、聯謝恩人
少年時期的毛伯溫背著書四處遊曆學習,在廣東省惠州府博羅縣時,遇到主簿丁震。丁震了解到毛伯溫是吉水縣八都圳城毛家“龍城九派”毛氏後裔之後,“一見深器”就收留了他,並供他讀了三年書。離開丁震家時,毛伯溫以一副對聯致謝:
四處遊習,一朝深器,一飯一茶三載整,此恩難忘;
九州開考,眾序會臨,眾癡眾醉五科齊,吾願能嚐。
離開丁震家若幹年後,毛伯溫考上進士,後來當上了惠州大司馬,竟與丁震在廣東“按院”相遇,兩人以“賓禮之稱”,感情篤深。丁震脫口而出:
江西學子當今司馬;
毛伯溫才思敏捷,以為丁震出聯考他,當即對道:
粵地先生曠世英才。
後來,毛伯溫擔任過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禦史,為報答丁家的恩情,他個人出資在丁家村建造了宏偉壯觀的“鴉鵲巢”,巢成之日,不僅書贈了牌匾,傳說他還書贈了對聯,聯曰:
鳳凰來棲經科第;
鶴鷺歸奔鴉鵲巢。
隻是可惜這副對聯已經找不到任何依據了。
吉水曆史人物對聯作品輯錄
第六節
周延對聯故事
一、少年時應對塾師
少年時期,周延是在外祖父家求學的。他的外祖父家在阜田壇下,該村彭氏村塾邀請當地頗有名望的飽學之士李文淵為塾師,教授彭氏子弟讀書。周延的外祖父在村上地位、名望較高,因此把周延接來在彭氏村塾求學。
少年時期的周延就顯露出非凡的才智,深得塾師李文淵的喜歡。但是,小周延有時候顯得有些調皮,因此李文淵老先生就經常給他增加一些對句來磨煉他的性子。
有一天,周延與幾個小夥伴到村塾旁邊的同江河裏洗澡,回到課堂的時候還打著赤膊,露著圓鼓鼓的肚皮。李文淵一見,甚覺不雅,於是對著周延出了個對子:
肚大如蛤蟆;
周延一聽,知道老師在考自己,而且對自己敞露著肚皮不滿,立馬穿上衣服,對了一句:
嘴尖似猿猴。
李文淵老先生長相瘦削,下巴顯得尖長一些,周延的對句雖然不恭,卻也符合實際。因此,李老先生聽了也
第二輯曆史人物對聯故事不氣惱,反而覺得這個孩子雖然調皮,卻智慧超群,將來必成大器,於是將著胡須又來了一句:
大師大腦盡裝古今事,交古通今;
周延知道自己剛才的出句對老師很是不恭,聽了老師有些自誇的出句,會心一笑,隨即卷起衣服,露了一下自己的肚皮,對了一句:
小童小肚廣納天地情,含天吞地。
此聯一出,李老先生立刻覺得氣勢非凡,這個小孩子將來的前途不可限量,內心的喜愛不免增加了幾分,於是又吟出一比上聯:
宗師慕弟子;
周延一聽,嚇了一跳,老師不僅不責怪自己,竟然還對自己用上了“慕”字,豈非顛倒倫常?於是,立即恭恭敬敬地給李文淵行了個大禮,回語對道:
學童敬師爺。
又有一天,李文淵課餘帶著周延來到同江邊上,隻見壇邊同江回水灣裏臥著一條壯碩的黃牛,便出了一聯讓周延應對:
一虎臥清池;
周延聽了老師的出句,抬眼四望,隻見壇上的佛廟裏香煙繚繞,門前懸掛著兩條信徒贈送的紙龍,從同江邊上望去,仿佛雙龍騰雲駕霧,因而靈光一閃,對出下聯:
雙龍駕彩練。
李文淵老先生見他才思如此敏捷,應對之快出乎意
吉水曆史人物對聯作品輯錄
料,馬上接話說:我說的上聯是
回輪橋畔,一虎臥清池;
這座回輪橋,是吉水楓江墟鎮原來架在同江上麵連通南北的老橋,急促中被李老先生拈來用於聯中。周延一聽,不假思索地對道:老師,我說的是
皇崖潭邊,雙龍駕彩練。
這個皇崖潭,指的就是壇下旁邊同江那個回水灣,是同江流人吉水境內的第一個灣,灣深不可測,形成一個碧波澄澈的水潭。據說,潭名原叫黃魚潭,後來因為三國時名將周瑜在潭邊築有點將台,亦名點將壇,借潭水操練水軍,岸上則操練步軍。東吳大帝孫權給周瑜傳旨時,誤把“黃魚”聽成了“皇崖”,因為在方言中這兩個詞的讀音幾乎一樣,這個潭後來就叫作皇崖潭。壇下村原本叫作潭下村,由於周瑜點將壇的緣故,因此村名又叫壇下,如今壇仍在。周延機智地用上這個潭名應對,直把李文淵聽得頻頻點頭,讚許不已。
第二輯曆史人物對聯故事
二、青年時應對恩師
周延的另一位恩師是曾任禮部左侍郎、尚書的夏言。夏言,江西貴溪人,明正德進士,曆官兵部給事中、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摧首輔,有《桂洲集》傳世。夏言任職禮部的時候,曾到國子監講學,當時以貢生身份在國子監進學的周延聆聽過夏言的教誨。因為是江西人的緣故,周延與夏言從熟悉到相交,他的才學與機智很得夏言的賞識。
有一次,夏言到江西巡視。當時在家潛心攻讀的周延得知,便到離家七八裏遠的贛江河邊恭候恩師。當時,夏言並不知道周延在贛江邊上的小江碼頭等候自己,正站在船頭欣賞贛江兩岸風光。周延遠遠看見恩師,激動不已,衝著正用竹籬撐船上行的船夫高聲叫喊:“船夫,船夫,等一下,等一下,讓我與恩師見見麵,請恩師到家中敘坐敘坐。”
站在船頭的夏言聽到周延的叫喊聲,轉頭一看是周延,也是十分欣喜,連忙吩咐船夫將船靠岸。看著靠近岸邊的官船,周延十分恭敬地立於岸邊,謙恭地給恩師行禮。夏言見狀,也不及寒暄,開口便是一聯:
等一篙,等一篙,一篙驚動滿天星鬥;
周延一聽,恩師所出上聯,用的竟是自己剛才呼喊船夫的話,一時竟然沒有找到合適的事物來應對下聯。迎著恩師,招呼自己臨時請來的便轎,把恩師擁請到家。師生見麵,語多話長,不知不覺竟然聊到天黑掌燈時分。周延夫人在後堂,見前麵的師生聊天竟然沒有亮燈,就吩咐下人給他們點上蠟燭,於是兩個下人點上來兩柄蠟燭,前廳頓時亮堂起來。這時,周延靈感一動,馬上有了下聯,隨即脫口吟出:
秉一燭,秉一燭,一燭照亮萬裏乾衝。
第二天,周延陪同恩師前往吉水縣城,依然在贛江邊的小江碼頭乘船上行。師生二人一路閑聊,天南地北、古往今來、國家朝廷、民間百姓,無不進入他們的話題。吉水曆史人物對聯作品輯錄中途,他們在船頭擺上點心與茶果,稍作休息。夏言回想一下剛剛的情形,聽著江中的水流聲和船夫劃動船的聲音,不覺靈感上來,於是出了一比上聯:
水聲,舵聲,舌戰聲,聲聲灌耳;
周延知道老師又要考自己的對句功夫了,略一思索,立即對出下聯:
文事,武事,社稷事,事事注心。
聯語所指,竟然都是剛剛與老師聊天所談話題,切時切景切人,非常巧妙。夏言聽了,不覺微微額首。這時,天氣陡變,狂風大作,雷鳴電閃,雨點嘩嘩地就砸下來。周延要請恩師進人船艙避雨,夏言卻不慌不忙地道出一比上聯:
雨箭風刀電布素;
周延聽後,先將恩師請進船艙,然後極目四望,但見河道拐彎,河邊大小卵石成堆成片,河岸樹木排排高聳,宛若戰陣,於是馬上有了下聯:
河弓石彈樹排槍。
這時,一直給他們掌舵劃船的硝公李老大也忍不住了,衝周延說:“周公子,我這裏也有一聯,許多人都沒有對上來,不知你能不能對?”也不等周延回答,他就吟了出來:
舵響舟(周)放屁;
周延聽出他話裏頗有不恭,也不惱火,當即回了一句:
鞋爛裏(李)齜牙。
第二輯曆史人物對聯故事
周李兩姓都是盤穀的大姓,長期以來互不服氣,故周延與李船夫有此一對。
在船艙裏避雨的夏言聽了,不禁批掌大笑:“好一個舟放屁,好一個裏齜牙,妙,妙極了!”
三、留聯辭謝百姓禮物
周延考取進士後,被朝廷授予潛江縣知縣。
潛江,原是個水患不絕的小縣,加上當地富豪仗勢欺人,強征雜稅,弄得民不聊生。周延上任後,既不坐堂理事,也不參拜權貴,而是微服私訪,體察民情。他獨自與百姓屈膝談心,與賢士探討政務·,洞察利弊。十多天後,他著手實施一係列的治政方略:上疏朝廷,請免賦搖;遣使借糧,賑濟災民;懲治富豪,力幼貪官;興修水利,獎勵農桑;罷淫禁財,醫治民瘓;專事委任,嚴明賞罰;接納善言,緊縮財用。在實施這些方略的過程中,他頂住壓力,不畏權勢,一件一件抓落實。
潛江有個姓李的豪紳,官高勢大,家財萬貫,經常作威作福,欺壓百姓。百姓怨聲載道,但敢怒不敢言。曆任縣令上任時,都要先到李豪紳家厚禮拜訪。周延來後,一不拜訪,二不送禮,隻是微服出訪,串街走巷,訪貧問苦,體察民情。
一天,李豪紳派出兩個家奴,假裝喊冤叫屈,直闖公堂。周延早知道這是李家的刁難,火冒三丈,拍案而起,高聲嗬斥:“大膽刁民,竟敢私闖公堂,來人,拖下去,重
吉水曆史人物對聯作品輯錄
打五十大板!”打得兩個李家奴仆又哭又嚎。
周延接著詢問:“你們誰告誰?狀告何事?”兩個家奴怕回去交不了差,互相使了眼色,一個說:
麥子才割,天晴好曬;
另一個家奴說:
禾苗剛植,雨水能澆。
周延知道他們是故意來戲弄自己,便當場判決:
夜間落雨日辰睛,曬好麥子秧也生。
兩條瘋狗欺本官,五十大板一樣平。
於是,兩個李家奴仆又被打得傲傲直叫。待他們挨完板子,周延丟了一張紙條讓他們帶回給李豪紳。李豪紳見兩個家奴如此狼狽,氣得眼睛冒火鼻子歪。他接過周延寫的條子一看,登時兩眼發呆:
刁難刁得奇,板子板得苦。
他日再作惡,屁股有肉補。
此後,李家和地方上的其他惡勢力再也不敢明目張膽地欺壓百姓了,百姓卻拍手稱快,敬呼周延為“青天大老爺”。
經過周延幾年的治理,潛江上下政通人和,社會穩定,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大有改觀。離任那天,當地父老拎酒提籃,抱兒帶女,前來送行。許多百姓帶著厚禮、重禮來送他,他一再拒收,百姓卻將禮物硬塞在他的官轎上。周延見一時難以拒絕,就任由百姓們將禮塞在轎裏,自己步行著與送行的人們告別。待走出一段距離,人們不再往前送了,他即命隨行人員將禮物卸下,堆在一起,第二輯曆史人物對聯故事派一個隨行人員騎馬返回告知送禮的百姓取禮物回家。
送行的潛江百姓沒有料到,周知縣竟然會有這麼一招拒禮的方法,隻好返身來取自己剛才硬塞在周延官轎裏的禮物。當他們走到那堆禮物旁邊時,發現禮物上麵放著一副對聯,聯日:
父老鄉親,人情全領;
蛋糕瓜果,禮品難收。
讀過此聯,現場的潛江百姓無不感動得淚流滿麵,朝著周延遠去的方向,一再鞠躬行禮拜謝。
第七節
羅洪先對聯故事
一、浙江義烏大元村吳宗祠題缺字聯
羅洪先博學多才,人稱“怪才”。有一次,他到浙江義烏的大元村吳家作客。吳家族人見當朝狀元來到,便熱情誠懇地邀請他為他們剛剛落成不久的宗祠撰寫一副對聯。羅洪先卻不過友人麵子,應族人之請,欣然提筆,作了一副缺字聯:
X世東吳三讓無稱垂至X;
X冠南渡六經有用見真X。
吳氏族人不知所雲,族長慌忙請教其中原因,並要求他將所缺之字補齊。
羅洪先卻始終不肯補齊所缺的四個字,哈哈大笑說:“吳家曆代出人才,後人中必有大學問者。今此聯首尾暫缺四字,日後自有添字續聯者,必不致殘缺也。”族長與吳氏族人隻好將這副缺字聯懸掛於宗祠之上,以侯族人有能補缺者。一時間,添字續聯就成了吳家的熱門話題。眾人搜腸刮肚,挖空心思,躍躍欲試,但最終無力續字,隻得望“聯”興歎。
130年後,一代才女倪仁吉嫁到大元村,聞知此事,便笑而不語,沉思片刻,即揮毫續補四字:家、德、衣、才。第二輯曆史人物對聯故事殘缺之聯立成佳聯,那就是:
家世東吳三讓無稱垂至德;
衣冠南渡六經有用見真才。二、終生未能對上船夫出句
明朝嘉靖年間,羅洪先考上了狀元,因而顯得有些自負。有一次,他與幾個士大夫乘船遊覽九江。眼看九江快到了,從後麵追來一隻小船,船夫站立船頭,高喊道:“羅大人,聽說你才高八鬥,學富五車,我想出一上聯征對下聯如何?”羅洪先小看船夫,不屑與談,淡淡地說:“你有膽量請出對吧!”船夫即出上聯:
一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拉起七八頁風蓬,下九江,還有十裏;
羅洪先沉思良久,竟不能對。同船的幾名士大夫更是目瞪口呆。
這副上聯經過了幾百年,一直沒有人能對出,直到解放後的1959年夏天,佛山市有個老裝修工,名叫李戎翎,因為用船運送木料的事,竟然對出了下聯。當時,由於製作需要,李戎翎請了一條編號為8765號的船,托人到十裏外的農村,找一段“九裏香”木料,隻用兩天便運到了。而據說1943年時,也曾有人找“九裏香”木料用,卻花了一年左右時間才弄到手。兩日與一年,相差何其久也?李戎翎想到此事,有感而發,即動筆對出了船夫的“絕對”:
十裏運,九裏香,八七六五號輪,雖走四三年舊道,隻二日,勝似一年。
第八節
劉應秋對聯故事
一、應對皇帝中探花
劉應秋生得其貌不揚,而且左眼是一隻吊皮眼,看人時睜不開,隻用一隻眼看人看物。他會試成績優秀,參加殿試,又考了第三名。
萬曆皇帝朱翎鈞點完狀元、榜眼之後,輪到點探花。看見劉應秋隻用一隻右眼看人,心裏感覺不舒服,臨時想改變主意,不點他為探花,就出了一聯來試探劉應秋的才學:
獨眼龍豈敢中探花?
劉應秋對皇帝的心思心知肚明,不假思索,當即對道:
半邊月何能照天下?
對得合情合理。
萬曆皇帝心裏十分佩服,口裏卻說:“愛卿有這樣的才學,為何不考個狀元?”
“萬歲!”劉應秋奏曰,“吾年事已高,狀元待我兒子來考。”
一句許諾,激勵了他的兒子劉同升發奮學習。
第二輯曆史人物對聯故事(注:此故事采自《毛讓後裔龍城九派通書》《燦爛的吉水文風》之《父子鼎元》篇。
二、路過燕坊應對
劉應秋欽點探花後,那年殿試回鄉,去本縣金灘鎮的閣上村探親,路過燕坊。在村頭,看見一個訝仔在捉魚,就上前去觀看,發現那訝仔捉的全是黃鱔、泥鰍、鰓魚等。
劉應秋不認識訝仔。訝仔見他一隻吊皮眼,卻儀表堂堂,氣度非凡,因為聽說過劉應秋獨眼龍點探花之事,猜知他就是探花郎。於是,訝仔說:“你中了探花,我有一聯乞對,對得上,請你吃飯喝酒;對不上,就不要當探花了。”劉應秋無法不同意。
伢仔指了指魚簍,說:
鱔長、鰍短、給口闊,一婆無鱗。
劉應秋覺得此聯奇特,切景切實,十分有趣,卻也一時難對。正在思索,剛好一老者挑著兩個筐過來,一筐裏麵是田螺、蚌殼,另一筐裏麵是螃蟹。劉應秋觸景生情,靈光閃現,馬上指著兩個筐對答:
螺圓,蚌扁,蟹頭方,兩筐盡殼。
訝仔見探花對得天衣無縫,十分敬佩,於是兌現自己的諾言,招待劉應秋到家裏做客。劉應秋見訝仔頗有才華,遂收他為弟子。經過認真課讀,這訝仔後來終於中了進士,他就是燕坊村的郡梯。
(注:此故事搜集於吉水縣委宣傳部所編資料《千年燕坊》一書。)
吉水曆史人物對聯作品輯錄
第九節
劉同升對聯故事
一、題聯玉茗堂
劉同升的父親劉應秋,是萬曆十一年(1583)的探花,很有才學,在朝廷任國子監祭酒等職,湯顯祖是同科進士,任禮部祭司主事等職。兩人既同鄉,又同科,還同時在朝廷為官,加上意氣相投,便成為莫逆之交。
劉同升出生時,湯顯祖前往劉府祝賀老友得子。兩年後,他也生了女兒,名叫詹秀。因兩家交往頻繁,同升和詹秀自然常在一起嬉鬧遊戲。湯顯祖十分喜愛乖巧懂事的小同升,常教他背幾句古詩,對幾句對子。同升一學就會,咿咿呀呀地背著詩,逗得大人很開心。一日,湯顯祖對劉應秋說:“我看這兩個小家夥很合得來,我們何不結成親家呢?”劉應秋說:“湯兄譽滿文壇,我還怕高攀不上呢!既然湯兄有美意,我當然樂意從命了。”幾日後,兩家舉行了熱熱鬧鬧的定親儀式,兩個不懂事的小孩覺得很好玩。
湯顯祖在朝廷任職期間,愛去街坊鄉村了解民情,他同情百姓疾苦,十分不滿官場的腐敗。一次,他冒著危險,寫了有名的《論輔臣科臣疏》,大膽揭露時弊,並嚴厲
第二輯曆史人物對聯故事
指責神宗親近小人,疏遠忠臣,由此得罪了神宗,被貶滴到偏遠的雷州當了一名縣典吏。幾年後調任浙江遂昌知縣。1598年,他棄官歸鄉,專事戲劇創作。這時的劉同升雖然隻有十一二歲,但已讀了許多書,明白了不少道理,也很崇拜嶽父大人的人品和學問。
湯顯祖歸隱後,以筆代劍,無情地鞭撻黑暗的晚明社會,歌頌人間的真情。他創作了以《牡丹亭》為代表的“臨川四夢”等一大批戲劇,上演後風靡江南。在親友的資助下,湯顯祖興建了“玉茗堂”。玉茗堂落成時,舉行了盛大的慶典。各方儒士墨客彙聚一堂,頌讚之聲不絕。劉同升在父親的帶領下也前往祝賀。他東走走,西看看,隻見玉茗堂裏雕梁畫棟,張燈結彩,廳兩壁掛著才子佳人的戲裝畫,覺得很新鮮,隻是總不見詹秀妹妹,又不好意思去找她,心中有些不快。中飯後,湯顯祖請文友為玉茗堂題詞,特地把小同升叫到身邊,向友人介紹他的小女婿讀了不少古書,還會作詩,字也寫得不錯。同升對長輩們一一作揖施禮,然後站在一旁看大人們題聯作詩、評戲說曲。一位戲友見同升神態十分專注,便說:“湯大人的乘龍快婿飽讀詩書,少年老成,是否請他也題聯一幅?”湯顯祖便鼓勵同升說:“你想一想,題兩句吧!”小同升眨了眨眼,模仿大人的語調說:“嶽父大人喜建新堂,小婿理應題聯祝賀。”他思索片刻,便鋪紙揮毫寫出了上聯:
門滿三千徒,四海鬥山玉茗;
讚揚湯顯祖如泰山北鬥,名揚四海,桃李滿天下。眾
吉水曆史人物對聯作品輯錄
人看了,連聲稱好。同升接著寫出下聯:
家傳六七作,萬年堂構金湯。
意思是說湯家藏書很多,連同戲曲作品將流芳百世。湯顯祖讀著對聯,笑得合不攏嘴。戲友們無不稱讚同升人小才高,今後一定會金榜題名,前途無量。
不幸的是,湯顯祖的愛女詹秀少年病故,未能與同升喜結秦晉之好。但劉同升一直視湯顯祖為嶽父。
二、欽點狀元應禦對
劉同升受到父親欽點探花及應對禦對故事的激勵,從此發奮讀書,一直苦學到五十一歲,終於考到了個頭名。
崇禎皇帝提著朱筆欲點劉同升為狀元時即興出了一聯,還要再試試劉同升的才華,聯曰:
崇禎斟起紫狼毫,欽點狀元;
這聯聽上去像是很平常的一聯,卻巧妙地運用了“禎”“斟”兩個同音詞。
好在劉同升才思敏捷,馬上對道:
同升升到金鑾殿,朝拜天子。
兩個“升”字,一個動詞,一個名詞,對得天衣無縫。
崇禎一聽,大加讚賞,滿朝大員無不歎服。於是,崇禎沒再猶豫,朱筆一落,劉同升就成了當朝狀元,實現了他父親當年對萬曆皇帝的許諾。
第二輯曆史人物對聯故事
(注:此故事采自《毛讓後裔龍城九派通書》《燦爛的吉水文風》之《父子鼎元》篇。)
三、馬上吟聯立誌精忠
劉同升自幼深受其父影響,發憤讀書,師從鄒元標,熱衷研究王守仁“心學”。
欽點狀元後,崇禎皇帝問他:“爾年幾何?”劉同升答道:“五十有一。”崇禎聽後大為驚訝:“臉容尚如少年。”於是勉勵他為朝廷出力,為國家、百姓盡心,同時授予劉同升翰林院修撰的官職。做了京官的劉同升,對自己職責範圍內的事情勤勤懇懇,盡心盡責,深受同僚的好評和讚譽。
1638年的一日,劉同升因公務到順天府忙碌,工作到很晚才回家。順天府派了一位侍從送劉同升歸官邸,這位侍從忍不住問他:“劉大人,公家的事務是忙不完的,今天做不完的,可以明天再接著完成。為什麼要這樣辛苦工作到夜晚?不能早點回家陪伴家人嗎?”
劉同升看著這位侍從,良久才說:
千行馬上思親淚;
一寸階前報主心。
侍從聽了,知道劉同升早已立誌為精忠報國,以對國家、朝廷的忠心代替自己對父母的孝心。從此,人們即知道他立誌忠孝。而劉同升也更加勤奮投人朝廷公務,對那些違背律法、規矩的行為堅決進行抵製和鬥爭。
吉水曆史人物對聯作品輯錄
第十節
藍民信對聯故事
七歲應對廉訪使柳公
藍民信天性聰穎,六歲人州學,善詩能對,出語驚人。七歲時,有廉訪使柳公欲試其才,出上聯讓他應對:
嫩蘭堪染綠;
此聯把姓氏“藍”比成蘭花葉,說好培養成長。
藍民信略加思索,即對曰:
高柳正抱金。
對句也巧妙地把姓氏“柳”比做抱金懷玉的高官厚祿。
柳公聽後,認為對得十分巧妙、工整,稱他為神童。不久,柳公即向朝廷推薦,後來藍民信進人仕途。
(注:此故事摘自《毛讓後裔龍城九派通書》之《吉水七神童》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