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學解讀城市——代後記
應該說,我是一個鄭州情結很濃很濃的人。
我生在鄭州,長在鄭州,在這個城市已經呆了四十餘年。雖然長期生活在這個城市,對這個城市的種種弊端也有不滿,甚至也會像別人那樣罵娘,可是,這並不影響我喜愛這個城市和這個城市的人們。
正是因為這種很濃很濃的鄭州情結,多少年來,我一直有著想要給這個城市濃墨重彩地書寫上一筆的願望,特別是在文學作品中。而這個願望得到初步實現,則是緣自於我創作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空手套》。在那部作品中,我有意識地描寫了一些鄭州的景物,如:金水大道、綠城廣場、鄭州燴麵、黑老婆螺蜘大蝦、趙記阿信米皮等等。當然,這也有受作家張宇影響的緣故,他在他的長篇小說《軟弱》中,也對鄭州進行了一些描寫,讓鄭州人讀了倍感親切。
但是,僅僅在文學作品中簡單的描寫一些鄭州的景物,我覺得還是遠遠不夠的,應該創作一本全麵解讀鄭州的文學作品,才對得起我長期生活的這座城市。而且,相對於別的城市,我總覺得我們鄭州在文學作品中的露麵甚少,這很不公平,有關“文學鄭州”這個工作需要有人來做、認真的做。我知道,國內很多著名的城市,都是文學作品中的常客,譬如《茶館》、《四世同堂》、《駱駝祥子》中的老北京,《子夜》、《圍城》、《長恨歌》中的大上海以及魯迅筆下的紹興等等。所以,我就有了一個夢想,那就是什麼時間,一定要創作出一部全麵描寫和解讀鄭州的長篇小說。可是,有了這個想法之後,怎麼著手創作,以什麼為切人點,編寫鄭州的那些故事,卻讓我苦惱不已。整天生活在這個城市,突然的,我就和它有些“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的感覺了。
當然,後來終於找到了靈感,而靈感一旦找到,一切自然水到渠成。
我的靈感就來自於我們鄭州人幾乎每天都要吃的燴麵。
既然寫燴麵,“老合記”是跑不了要寫的,而另外一個因為燴麵而風靡全國的人物——紅高粱的喬贏,我也很感興趣。喬贏當年挑戰麥當勞失敗了,而在我的小說中,卻用頤紅這個人物去繼續挑戰麥當勞,完成了喬贏未竟的壯舉。
創作《燴麵》期間,我時常沉酒於其中而誤了飯點,於是就常下樓到附近的燴麵館吃燴麵。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我是吃著燴麵寫《燴麵》的,這其中自是別有一番滋味,也使我更加直觀地加深了對燴麵的了解。
這樣,經過一年多的艱苦創作,小說終於完成了。
《燴麵》於我來說是具有突破性意義和裏程碑意義的小說,相信熟悉我作品的朋友看了能夠感覺出來。在使用了第一人稱寫作後,我沒有想到,我的文字竟然會發生這麼大的改變,由此,我更加感受到了我手下文字的力量!
《燴麵》是一部以“文學解讀城市”為創作理念的城市小說。之所以用鄭州的實名,是因為小說中既然寫了燴麵,而燴麵又是惟鄭州所特有的美食,你就沒有理由再去杜撰出一個別的城市名稱來。但是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我還是在這裏慎重聲明:《燴麵》是一部“物是人非”的小說,有關城市的實物、景物乃至曆史傳說等方麵的東西可能是藝術的真實也可能是根據創作需要進行的虛構,而人物、故事、情節等方麵的東西則是完全的虛構。總之,這是一部長篇小說,雖然用了“鄭州”這個城市的實名,雖然寫了鄭州特有的美食“燴麵”,但小說終歸是小說。
現在,這部曆經周折的小說終於出版了,在這裏我要真心的感謝那些為了它的麵世而付出辛勞的朋友們!謝謝了!
對於那些看到這部小說的讀者朋友,如果您看了能夠感覺到,這不僅是一部小說,而且還是一部有關鄭州的微型百科全書的話,那麼,我的目的就達到了。因為在寫作時,我一再要求自己進人到鄭州這個城市的內心,挖掘出屬於鄭州這個城市特有的城市精神、城市文化和城市魅力來,這也是我的這部小說和那些披著城市外衣的所謂“城市小說”的本質區別。
據我所知,在鄭州這個城市,還有許多和我一樣有著濃厚鄭州情結的作家,他們也在默默地書寫著這個城市,對此我深感欣慰。我期待著有更多的作家站出來,揮起手中的筆,為我們的這個城市重重的留下一筆。
2010.12.29作者簡介
王剛,男,河南省鄭州市人,小說家。出版有長篇小說《空手套》、《王法》、《升遷》、《對決》、《假如我明天幕富》、《燴麵》等。作品先後被《楚天都市報》、《晶報》、(皖江晚報》、新浪網、搜孤網、鳳鳳網等眾多知名媒體長篇連載,受到讀者廣泛關注和好評。小說《燴麵》以其獨樹一幟的以城寫人、以人解城、城人合一的寫作風格,探索出了城市小說寫作的一個新途徑。
作者博客:blog. sina.com.cn/zzob5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