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1 / 1)

後記

我的故鄉永新縣,坐落在井岡山北麓。這裏,山清水秀,美麗富饒。但是,千百年來,臉朝黃土背朝天的鄉親們盡管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仍舊在貧病交加中苦挨歲月。在苦難中掙紮的先輩們, 多次想以暴力反杭來改變自己的命運,但是都失敗了。直到1927年9月,毛澤東率秋收起義部隊來到井岡山,燃起了那場旨在焚毀舊世界的燎原之火後,故鄉人民才真正看到了希望。就在震驚中外的井岡山鬥爭中賀子珍與毛澤東相知相愛了。從此,她作為毛澤東的親密戰友,南征北戰,經過二萬五千裏長征直至延安,前後10年伴隨在毛澤東身邊。

自從大革命以後,賀子珍的傳奇故事便在永新四鄉傳誦。但是,世人真正對她的了解是在1976年10月北京的楓葉紅了之後。也就是在那時,我萌發了要將賀子珍的故事寫成一書的念頭。從那以後,先後多次奔赴井岡山、贛南、閩西以至延安,沿著子珍姑姑的足跡,一麵緬懷她的革命生涯,一麵搜集並考證有關寫作素材,並於上世紀末寫成初稿,本世紀初修增完畢。在此之前,有關描寫賀子珍的文章和書籍已經陸陸續續地發表和出版了不少,但我自信,憑著故鄉人,特別是賀氏族人對子珍姑姑的了悟,我想要寫的別人是寫不出來的。

賀子珍出生的時候,正是帝國主義列強用洋槍洋炮使中華民族淪於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年月。到她及並之年,神州大地早已滿目瘡痰,餓俘遍野,封建軍閥的你爭我奪,更使千千萬萬的貧苦民眾陷入家破人亡、流離失所的境地。於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者孫中山出現了,推翻清朝的辛亥革命發生了,反帝反封建的五四運動爆發了,以推翻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為實現共產主義為目標的中國共產黨誕生了。賀子珍的成長,正是伴隨著中國共產黨登上政治舞台並領導中國無產階級革命日漸成熟的過程。就像森林中不是每一裸樹苗都能長成參天大樹一樣,在同一曆史條件下,不是每一個青年女性都能成為巾幗英雄,賀子珍之所以能投身於革命洪流並成為一個偉大的無產階級先鋒戰士,這既與革命聖火的引領有關,也與她的家庭興衰有關,與她的親友的教侮和潛移膚化的影響有關,與她幼小就在苦難中曆經淪桑人世、接近同情窮苦的勞動人民有關。這是她成為革命大森林中一裸非同尋常的參天奇樹的沃土。

人們對賀子珍的關注,除了與她自己的傳奇經曆有關,更重要的原因, 自然是與她和毛澤東的愛情、婚姻有關。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與毛澤東的愛情和婚姻,賀子珍的生命之舟也許就不會如此起落跌宕,不會如此險象環生,不會如此多姿多彩。

這本書稿的撰寫前後,得到不少朋友和鄉親的幫助,特別要感謝的是賀繼益大姐,她作為賀子珍的養女,解放後與賀子珍生活了八年,對子珍姑姑的性格、愛好以及衣食住行諸方麵提供了許多難得的素材。此外,誠摯地感謝野莽先生對本書的出版提供的種種幫助。兩年前認識他後,他對書稿從語言到部分章節的內容,提出了許多寶貴的修改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