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chapter1-王若雲(一)(1 / 2)

王若雲偶爾會想起來,大學期間參加的保險經紀人培訓。培訓師利索的方言口若懸河,講到保險業的重要性時,經常用一些很悚然的比喻。

“我們這裏算是治安好的啦,對吧,但是你們知道城市意外死亡率是多少嘛?是千分之四!千分之四啊!這個數字你們是怎麼理解的呢?嗯?這樣說吧,每年,你們這裏差不多……60個人,對吧,再把這幢樓的所有人湊起來,差不多1000人,對吧。那麼你們每年一月一日元旦來這裏,排隊,排成一排。你們麵前有1000支槍朝你們射擊,裏麵4支槍有子彈。射擊完啦,千分之四出來啦,剩下的可以回家了。不過先別高興太早,明年一月一日,再來排隊。”

時隔多年,這個比喻還經常會闖入腦海。

有時候王若雲會順著例子腦殘地想:“死神挑選目標的時候,是不是就這麼隨意挑選呢?他需要經過什麼篩選途徑麼?是否會需要搜索引擎按條件來選擇呢?哪些關鍵詞,會把自己成為篩選的結果目標呢?”

這麼想當然有點過於自我中心了,但現在,也就隻能這麼想想,聊以自慰。

王若雲今年30歲,剛剛經曆了一些風波,不再是幾年前自我感覺良好的自戀狀態。

確實,過去這幾年的王若雲,春風得意,有點自傲的資本。

在國內一線城市,30歲前有所成就的大有人在,並且多數成績斐然。而在K城這樣的二線城市,最好的資源和機會,無疑都是在體製內,或是體製權力觸及的範圍。

和同僚相比,王若雲和體製的運作規律有一種天然的契合:沒有價值觀念衝突,沒有道德觀點分歧。仿佛悠久的傳統自然而然分化成一套運行體製,和一群與體製相匹配的人,又通過這些人不斷把體製改良、強化、固化。

這套體製本身有眾多爭議之處,然而卻切實地運轉了逾二千年之久。

體製裏來來往往無數過客,有的因之榮耀,有的因之墮落。

王若雲和無數同齡人一樣,隻經曆了常規的教育和社會體驗,但對於體製的運行規律,在剛接觸的極短時間內,就全盤接受了。

2010年,畢業後考入一個冷門的事業單位,對於沒有背景因素、成績難算出眾的王若雲而言是一個很大的鼓舞,初入職時積極表現可想而知。

入職2月後,陪同部門領導到基層單位參會兼檢查。會後,會務人員交給王若雲大小二個信封,也同時交給所有參會或隨行人員。

王若雲大概有那麼幾分鍾不知如何自處。隨後,回程隻有領導在時,把二個信封一起呈給領導。

領導一愣,然後把小的信封遞回,笑著說道:“這是會議車馬費,也是誤餐補貼。這是你的,收起。”

王若雲雙手交疊,推回信封,緊張地說:“我都還沒轉正,隻是運氣好跟著您參加會議長見識,已經非常感激領導給機會,還沒要我交學費呢。再說,這都是沾您的光,我一點作用沒起到,他們要表示敬意,也隻該是對您。”

領導有些意外,也覺得好笑,但是看見王若雲窘得臉也發紅,也不便在路上多糾纏這個,於是把信封放到包裏,說:“回去我再拿給你。人家以禮相待,你這樣,不合禮數。”

王若雲暗自長舒一口氣,心裏產生明悟:這一套,絕不是以禮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