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讀者
這本書毫無文采
不能給你們閱讀的快感
它隻是照相機拍下的一些場景
它隻是錄音機錄下的一些聲音
這些場景中 有你們的父兄子侄
這些聲音裏 有你們的母親姐妹
如果觸動了你們堅硬或尚還柔軟的心
那麼 思索吧
能夠為他們做些什麼
曾經為他們做過些什麼
還能夠為他們做些什麼
為了鮮花一樣的祖國
彭三源
讀到這本書稿,是在如花似玉的春天,在北京電影製片廠的一間辦公室。北影廠的院裏鮮花盛開,玉蘭迎春和碧桃,深情回饋養育它們的土地,一日繁盛一日; 白楊樹長了新鮮的綠葉子,喜鵲、麻雀和蜜蜂在花樹間歡唱;在後院各種廢棄的道具上,七隻肥貓曬著春天的太陽……
對麵的攝影棚來了新一輪的導演,新一輪的明星,在拍電影,在造夢……
我知道,這個時間,祖國,從南到北,漸次迎接春天來臨,漸次被大自然饋贈花朵,饋贈萌芽,饋贈芳香和希望……
春天,讓大地如花似玉。
在這個如花似玉的時節,我知道我完成了一次並不如花似玉的閱讀, 因為這本叫做《國之痛》的書。
這是一本關於教育現狀的書,我所尊敬的被人親熱地稱為敦哥的王敦賢先生,用了很多很多的時間,走過中國西南許多地方,寫出了這本教育現狀報告。這本關於教育現狀的報告,它的名字用了兩個關鍵詞:
祖國。
傷痛。
我不知道,在這個喧囂的功利主義時代,誰會在心裏由衷地想著這個詞:祖國。提到“祖國”這個詞,還有多少人心裏會由衷地顫動一下;
還有,如果祖國有了傷痛,誰會跟著由衷地傷痛。
還有,誰還會在心裏由衷地想到:祖國養育了我們。
這個問題真的可以一問再問,在今天,誰還會在心裏由衷地想著,祖國養育了我們?
讀這本書,我知道,王敦賢先生,他在他用腳步丈量過的地方,他在他的眼睛看到過的地方,他在這本書的字裏行間,他用杜鵑啼血一般的執著,他用他親手撫摸過的國家的傷痛,用他的方式含淚告訴祖國:
祖國養育了一位赤子!
在這個功利主義時代,這位可敬的先生寫的這本書,非關名利,隻是一個西南邊睡的古典主義文人,懷著“位卑未敢忘憂國”的古典主義情懷, 向祖國遞交了一份現實主義的報告。
關於教育。
關於教育的報告。
關於教育令人痛心的報告。
關於國之痛!
關於祖國之痛!!
關於養育我們的祖國之痛!!!
報告,不需要任何修飾。
這本書,沒有任何渲染,沒有任何美麗的言辭,有的隻是一個又一個地名,一群又一群人的名字,一組又一組觸目驚心的數據……
四川巴州區:班額太大,要在課間的15分鍾內擠出教室,排隊上完廁所再擠進教室內自己的座位幾乎沒有可能。班額一百多名學生的教室裏,隻兩條僅容一人的通道, 男孩子尚可以從課桌上翻越,文靜的女孩子哪好意思呢?隻好強忍住幹渴,不喝水。
距洋陽讀幼兒班11年後的2007年6月,南江縣防疫站的女醫生郭春燕對我說,她六歲的女兒在南江縣一完小讀學前班,下課後擠不進廁所,每天放學回家褲子都是尿濕了的。(《沙丁魚罐頭》)。
四川古藺: (小學生)從三年級到六年級,在雨雪風霜中,在炎炎烈日下要走4年。每年6400裏,4年,就是25600裏了。比長征還多出了600裏(《走讀生的長征》)。
1993年, 中共中央、 國務院頒布《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明確提出: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在本世紀末達到4%。如今, 已是2007年下半年了,距世紀末的2000年已經過去快7年了,4%還遠未達到。世界銀行2001年的統計,澳大利亞、加拿大、法國、 日本、英國和美國等高收入國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均值為4.8%,而哥倫比亞、古巴、約旦、秘魯等中低收入國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均值為5.6%,遙不可及的“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