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說起佛經,當代的人們或許首先想到的就是那些詰屈聱牙的古代文字,和那些詞義反複,難以開門見山獲得要領的低沉音韻。其實每部佛經都既有自己的思想主張,也有獨特的人物與傳說。譬如被稱為“小乘佛經”的古代印度原始佛經,其中關於佛教創立者釋迦牟尼生平的描述,就有很多精彩的故事。被中國佛教學界稱為最具理論深度的法相宗經典《瑜伽師地論》,其產生過程(相傳由無著在修行和講法時分身升至兜率天宮,聽彌勒菩薩講法,回來後再對弟子複述而成),以及玄奘法師留學求取的曲折經曆,也有與曆史傳奇相當的故事。再譬如中國佛教華嚴宗所奉經典《華嚴經》,般人也讀著頭疼,以至當年武則天在聽講時也昏昏欲睡。而當法藏大師指著宮殿前的對金獅子說出比喻,武則天卻下來了精神,很快明白了《華嚴經》的要義。這就是中國佛教史上著名的法藏撰述《華嚴金獅子章》的故事。
總之,佛經有很多種讀法。在寺廟裏守著青燈敲著木魚,心中想著佛與菩薩的莊嚴威儀念念有詞,是種讀法;在大學課堂或寺廟講壇聽演講,是種讀法:個人獨處隅,捧冊自己喜歡的經典細細咀嚼,也是種讀法。多種讀法,各有各的妙處。不過,麵對兩千多年以來在印度和中國大地不斷產生的佛教經藏、律藏、論藏等經典,當代讀者難免有浩如煙海,難以入門,甚至如墮五裏雲霧之感。能否找到種既快速便捷,又抓住要領的方法,窺斑而見全豹,在閱讀中充分享受與古代聖哲對話的快樂呢?
本書從中國佛教曆史發展脈絡的梳理出發,概要性地介紹了佛教在中國的傳播過程中,對國人產生過深遠影響的主要佛教經典,從而達到幫助讀者搜尋適合自己的佛經來閱讀的目的。本書的分章亦以此為目標,將中國佛教曆史、宗派、人物與具體的佛經內容相結合,分別介紹了佛經的產生與分類、小乘佛經與大乘佛經之別、中國八大佛教宗派所奉經典的各自優長、佛經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等等。
本書作者是位小說作家兼文化研究學者,講故事是其所長。許多佛經都結合著其產生與傳播過程的人物故事進行講述,力求把原本枯燥的佛經義理與曆史大勢有機糅合,從而產生引人入勝的效果。
不過,這畢竟是部以講說佛經為主題的作品,而不是小說。作者並沒有將其演義化,更拒絕所謂“戲說。本書對佛經的解說也力圖把曆史與現實結合起來,以當代人的視角來觀照和體會古代經典,從而與讀者道,沿著人類探索真理的艱難腳步繼續前行,並從中尋找靈感,獲得啟發。這在當代社會轉型期的中國和經濟文化全球化時代的世界都是必要的。
至於本書所涉及的數十部佛經,作者也把它們當作人類思想寶庫中相當重要的部分,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態度加以研究。至於是否恰當,讀者自可加以鑒別。
盧阿蠻,2008年於重慶小乘佛經的瑰寶阿含經佛教是當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也是影響中國傳統文化和民族性格、民族風俗形成的重要思想源流之。研讀佛教經典,既是與古代偉大哲人的直接對話,也是對人類曆史與文化的有趣追蹤。中國曆史上很多大德高僧,在對這些寶藏的發掘與探索過程中,都獲得過遠比阿裏巴巴發現40大盜的秘密寶庫更多的樂趣,更強烈的精神享受。
現在流傳於世的佛教經典文獻,在印度和斯裏蘭卡有梵文和巴利文佛經,在中國則有漢文文古本。這些佛經都不是佛祖釋迦牟尼在世時寫就的,而是在他逝世以後,由其弟子及後代佛教徒根據回憶、傳說和研究所得逐漸撰寫而成的。這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種普遍現象。在東方,中國先哲孔子的《論語》等儒家經典就是這樣形成的。在西方,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言論,也是由其後來學者柏拉圖等人通過自己的撰述(例如《理想國》、《對話》等)才得以存世的。
“佛經”原指佛祖釋迦牟尼的言論,本來並沒有大乘和小乘的分別。這兩個概念是在佛教傳播過程中,因不同的教派對自己所奉佛教經典的不同取舍而產生的。公元1世紀前後,些主要信奉《大般若經》、《大涅槃經》(二者皆是該類佛經的總名,相當於類書或彙集)和《華嚴經》及《十地經論》、《瑜伽師地論》等經典的教徒以大乘派自稱,而把早前形成的部派佛教——上座部和大眾部貶稱為小乘派。意思是說小乘派的修行隻是為了自己獲得覺悟,而沒有普度眾生的擔當,中國南北朝時期把這樣的修行者稱為“自了漢”。但部派佛教信眾並不接受這樣的分類,至今在南亞和東南亞地區如斯裏蘭卡、泰國、緬甸、柬埔寨等國的佛教信眾仍自稱為上座部佛教。
中國南北朝時期流傳的佛典《大乘起信論》 (“論”為佛教經、律、論三藏之)對“大乘”作了解釋謂眾生心,是心則攝切世間出世間法。依於此心,顯示摩訶衍義……切諸佛,本所乘故,切菩薩,皆乘此法到如來地故。”意思是說,佛法(也稱佛心)是宇宙世界切現象及其發展變化規律的根本依據,當然也是每個佛教信眾修行的根本依據,所以稱為“摩訶衍”(梵語義為大或大乘)。乘就是依據和憑借,就像人們渡河需要憑借竹筏或舟船樣。諸佛、菩薩就是憑借佛法這個舟船到達佛境彼岸,也指導眾生到達佛境彼岸。簡言之其實小乘佛教的根本出發點也是普度眾生。因為小乘佛教所依據的佛經,即釋迦牟尼在世時的所有傳教行為和言論,都是為信眾指出覺悟成佛之路。本書在這裏提到的大乘和小乘隻是對佛教曆史的種敘述,也在中國曆史上流傳較廣的小乘佛經,主要家十專有《方廣遊戲經》(另譯名《神通遊戲》)、_《佛本行經》(另譯名《佛所行讚》)、《涅槃經》、《阿含經》等。其中《涅槃經》具體記載了佛祖釋迦牟尼涅槃時的情景。後世學者據此推斷,迦牟尼辭世於公元前544年,其在世生卒年為公元前624年至公元前544年,世間孚年80歲。印度曾於1956年舉行全國紀念活動,紀念釋迦牟尼浬槃2500周年(另據斯裏蘭卡公元五世紀文獻《島史》和中國隋朝費長房《曆代三寶記》,佛陀生卒年為公元前566年至公元前486年)。
《阿含經》則是在中國最為流行的小乘佛經,最先由僧伽提婆在東晉安帝隆和二年(公元398年)翻譯。這是部內容十分豐富的作品,根據不同的譯者從不同角度介紹的情況,這部經典又分為《長阿含經》、《中阿含經》、《雜阿含經》、《增阿含經》等多種。、小乘佛經個共同的特點,即是1佛§操迦堯展生裏裹瘦的和對其弘魚娜接亙折不辨猜神的熱情謳歌,因而爾速蓋也真備不可的蔣裕撞右脅出生的神奇之子在《阿含經大本經第》中,佛祖釋迦牟尼以向諸弟子講述前世佛毗婆屍菩薩故事的方式,敘述自己出生時的情景。釋迦牟尼反複告訴弟子毗婆屍菩薩誕生的故事,是所有佛和菩薩都相冋的,並再強調“此是常法”。所以在講述時,有時隻稱菩薩,有時則隻以太子稱之。其情景如下: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吾今欲以宿命智說過去佛事。當知諸佛常法。毗婆屍菩薩從兜率天降神母胎,從右脅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