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工作(1 / 2)

家裏就兩個人,周縣長工作繁忙還經常不回來吃飯,周嬸嬸忙活了半天有時候隻有自己一個人坐在飯桌上,別提有多鬱悶了。小貝回來以後,可以陪她吃飯說話,也不至於這麼寂寞無聊。所以周嬸嬸這段日子倒是對小貝格外親熱。

楊小貝湊過去,發現細蔑的籃子裏裝的是一條肥大的鯽魚,隻怕有一斤多了,果然是適合燒湯的。這野生的鯽魚能夠長到這麼大實屬不易,在老家大家都叫“鯽瓜子”,鯽魚能有多大可想而知。鯽魚性平,燒湯最佳,是最適合孕產婦的湯類。怪不得周嬸嬸高興得不得了。

“好呀,那今天有口服了。”楊小貝也不客氣,於是散步變成了蹭飯,一行人一起回到周縣長家裏。難得今天周縣長也不忙,很早就回來了。一家人好久沒圍坐在一起吃飯了,正好聊聊天,談論一下各自的工作。

飯後一支煙,賽過活神仙。周縣長平時煙不離手,可是楊小貝在這裏,他也隻好暫時控製一下。有點不習慣的搓著手,問道,“阿正現在忙完了沒有啊?今年的計劃能夠完成嗎?”

周品正一邊給小貝剝著核桃,一邊回答,“差不多了,按照計劃都已經播種,就是還有兩個鄉在聯係也想加入合作社,具體的工作還在談。”現在合作社已經變成了一個龐然大物,不光是徐店鎮,還有周邊的幾個鄉鎮都積極的加入,規模是越愛越大的。

攤子鋪的大,周品正也日漸繁忙。除了楊小貝帶回來的幾個優勢品種,因為打通了出口的路子,本地的優秀農作物,還有無公害大米等都成為了出口商品。這比國家商品糧的價格高得多,雖然規矩嚴了一點,可咱種田的還怕麻煩?在能夠自己掌握家庭收入之後,每個人都卯足了勁甩開膀子幹。

縣裏也從中受益,從一個沒有任何特色,沒有任何優勢的農業大縣變成了遠近聞名的“出口縣”,農民的收入增加了,縣裏的稅收、政績都有了。特別是去年,為了出口大米,甚至連國家的水稻專家都驚動了,被請來因地製宜優選品種。

對,就是那位“中國雜交水稻之父”,這位一直是楊小貝非常敬仰的對象,可以說全國,甚至世界上的農民們都受到他的影響。試想“大躍進”時期,拚命放衛星,拚產量,畝產也不過千斤。公社時期的產量更低,年成好的時候也就五、六百斤,就那樣哪能養活那麼多人呢?

後來全部換成了雜交稻,農民們隨隨便便畝產一千二、三百斤,特別好的可達一千五百斤。每回父母都要感歎一下,“要是沒有袁龍平,哪裏有這麼高的收成啊!當年要是這麼高的話,也不會餓死那麼多人了!”

現在袁院士還沒有走上神壇,但也已經聲名遠播了。白雲與湘南接壤,袁院士這時是湖南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算是一衣帶水的鄉親,在接到邀請後,百忙之中還是過來實地指導。

這也是白雲縣後來一直津津樂道的事。誰要說咱們的稻米不好吃,那必須得爭個明白,當年可是袁院士給幫忙選的種!這時雜交水稻已經推廣了好幾年了,產量是上去了,但是口感並不是最佳的。為了達到出口標準,還有得到最好的優選品種,省農科院在袁院士的指導下成立了研究所,專門為了白雲縣因地製宜選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