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鬧著要謝楊小貝,“閨女啊!這學校造得這麼好,叔高興!多虧了你拉來的錢,又操心學校的建設,才能造出這麼好的學校,閨女辛苦了!”“要我說這個學校要叫楊氏學校才行啊!都是你們老楊家的人撐起來的!”又死活拖著楊老漢,“老楊頭,你是這個!這個!”豎起的大拇指扳都扳不下來。
其實真正為了學校東奔西走,殫精竭慮的是這個可愛的老支書。他一直操心的事終於落定,太開心了,以至於像個孩子一楊發起了酒瘋。最後還是易慧芬一聲吼,“好啦叔!還不回家困覺去?”他才消停下來。沒辦法,自從楊啟泰答應了回村裏教書,他平時從診所門口過都要繞道,總感覺沒臉見侄女。
對於這件事情的態度,除了易家頗有微詞以外,楊老漢卻出乎意料地支持兒子的決定。他年紀大了,其實很害怕孩子們離開。特別是最看中的幺兒,讀了大學,結果卻是要離開他去外麵,是他不願意看到的。而且他相信葉落歸根,不管兒子到了哪裏,最終還是要回到家鄉,既然這樣,還不如一開始就在村裏上班呢?
所以盡管別人都說啟泰將來會去城裏,他還是一意孤行地為他造了新房。他不會阻攔孩子的腳步,但是現在是他自己選擇回來,楊老漢嘴上不說,心裏是很高興的。至於名聲、前程什麼的,睿智的楊老漢表示人各有活法,在村裏當校長的前程不好嗎?
易家的心態則是跟易慧芬差不多,總覺得女婿大材小用。但是這樣一來女兒不用離開,也不用麵對身份差異帶來的尷尬,反而是好事。鄉親們除了對大學生願意回來村裏教書感到感激,更加沒有人說酸話——簡直是天下掉下來的好事,要是有人譏諷他傻,被旁邊的人也要懟死了。
大家對於大學生還是有種迷信的。就好像古時候的讀書人一樣,現在的大學生不說是舉人,最起碼也是個秀才級別。這樣的人肯教自家熊孩子,那是打著燈籠也找不到的好事。誰家沒有適齡兒童,誰家沒有親戚家的小孩?所以楊啟泰在村裏的口碑,一下子比他當年默默做了那麼多年的醫生都要高了。
反而是楊小貝從來都沒有表露過她的功勞。沒有人知道如果沒有她,就沒有這所超出時代水準的新學校,大家唯一的想法是,“哦,學校在衛生室旁邊,有楊醫生在,安心多了!”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楊小貝很享受這種感覺,在學校的事情終告一段落後,她現在主要的精力全部放在照料老媽上麵——沒錯,忙忙碌碌間,老媽的預產期已經臨近了。
老家算日子還全部都是按照農曆,因為務農總是嚴謹地根據節氣,除了學生和上班族,農民們說起來全部都是按農曆計時。所以老媽的預產期是農曆九月,開學後沒多久就快到了。
最近老爸非常緊張,恨不得請假一個月天天守著——這樣每天都擔心家中孩子降臨實在太忐忑了。楊小貝還嘲笑他終於知道了已婚學生的痛苦,其實她自己的緊張隻有她……還有周品正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