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節 常見臨床危象(1 / 3)

危象不是獨立疾病,是某一疾病在病理過程中所表現的一組急性綜合征。多數危象是某些誘發因素對基礎疾病造成的急劇加重的內環境改變,對重要生命器官構成嚴重威脅。若不及時搶救,死亡率和致殘率均較高。但若能夠及時發現、及時治療、護理得當,危象往往可以得到滿意的控製。

一、超高熱危象

體溫超過 41℃稱為超高熱。超高熱危象是指高熱的同時伴有抽搐、昏迷、休克、出血等。超高熱對人體的危害性極大,可以引起機體的代謝增加,氧耗及能量消耗增多,中樞神經係統興奮性增強,出現抽搐;超高熱引起呼吸、心跳增快,甚至呼吸循環衰竭;超高熱還可引起肝、腎等髒器的損害,使原有肝、腎功能不全的患者發生肝、腎衰竭;當體溫超過42℃時,可使一些酶的活性喪失,腦細胞發生不可逆性損害,導致死亡。

【病因】

1.感染性發熱全身性感染可由各種病原體引起,包括細菌、立克次體、病毒、寄生蟲等。局部感染如化膿性膽管炎、肝膿腫、骨髓炎、膈下膿腫等。

2.非感染性發熱① 體溫調節中樞功能受損:如顱腦外傷、腦出血、腦腫瘤、腦炎、中暑;② 變態反應性疾病:如藥物過敏、輸血輸液反應、係統性紅斑狼瘡;③ 內分泌與代謝疾病:如甲狀腺危象;④ 無菌性壞死物質吸收:如癌症。

【病情評估】

1.病史重點是詢問引起超高熱的可能原因,如是否曾受寒、剛從何處歸來(特別注意是否從可能的傳染病流行地區來),並根據季節、可能的接觸史等考慮地區分布性流行病和蟲媒傳播疾病。應了解發熱的特點,如起病急緩、熱型、伴隨症狀等。熱型可作為區分疾病類型的參考,伴隨症狀對病因的鑒別也有幫助。

2.體格檢查細致的體格檢查對高熱患者非常重要,應定時監測體溫、脈搏和呼吸,體溫測量應保持同一部位,以口溫或肛溫為宜。應注意檢查皮膚、淋巴結、眼、指甲、心血管係統、肺部(有無囉音、哮鳴音或呼吸音降低等)、腹部(有無肝脾大、腹水等)、肌肉骨骼係統及神經係統等。肛門指檢也不可忽略,男性還應檢查外生殖器,女性應檢查骨盆。

3.實驗室檢查① 常規檢查:包括血常規、尿常規、糞便常規。必要時根據病情做胸腔、腹腔或心包腔積液檢查,腦脊液檢查,關節腔液或某些髒器“囊腫”穿刺液等的特殊檢查。② 血液生化檢查:如血清電解質、血清酶、紅細胞沉降率、免疫學檢查等。③ 微生物學檢查:包括來自咽喉部、尿道、肛門、陰道、子宮頸及血液等處標本的細菌或病毒培養。④ 影像學檢查:包括X線、CT、MRI、超聲波檢查等。

【救治與護理】

1.降溫迅速將體溫降至38.5℃是治療超高熱危象的關鍵。

(1) 物理降溫:① 冰水擦浴:對高熱、煩躁、四肢末梢灼熱者適用;② 32~35℃溫水擦浴:對寒戰、四肢末梢厥冷者,可減少寒冷刺激所致的血管收縮;③ 30%~50%乙醇擦浴;④ 冰敷:可將冰帽、冰袋置於前額、腋窩、腹股溝、膕窩等處;⑤ 冰鹽水灌腸;⑥ 降溫毯:讓患者躺臥於降溫毯上,儀器按預設的體溫為患者降溫。

物理降溫時應注意:① 擦浴方法是自上而下,由耳後、頸部開始,直至患者皮膚微紅,體溫降至38.5℃;② 不宜在短時間內將體溫降得過低,以防引起虛脫;③ 伴皮膚感染或有出血傾向者,不宜行皮膚擦浴;④ 遵循熱者冷降,冷者溫降的原則;⑤ 降溫效果不佳者可輔以藥物降溫。

(2) 藥物降溫:藥物可防止肌肉震顫,減少機體分解代謝,擴張周圍血管,從而減少產熱和利於散熱。但注意,必須與物理降溫同時使用。常用藥物有阿司匹林、地塞米鬆等,用藥時應防止患者虛脫。若上述措施不能使體溫降至38.5℃以下,可加用人工冬眠藥物(呱替啶100mg、異丙嗪50mg、氯丙嗪50mg)全量或半量靜脈滴注,注意該藥物可引起血壓下降,使用前應補足血容量,糾正休克,使用中監測血壓變化。

(3) 其他方法:① 靜脈輸入冷液體;② 連續腎髒替代治療:利用連續腎髒替代治療儀,將患者血液中除血細胞和蛋白以外的成分,用新鮮配製的低溫置換液置換出來,從而將血液及全身降溫。

2.嚴密觀察病情① 注意觀察生命體征、神誌、末梢循環和出入量的變化,特別是體溫變化,每4小時測體溫一次,體溫降至39℃以下後,每日測體溫4次,直至體溫恢複正常;② 觀察降溫治療的效果,避免降溫速度過快,當體溫超過39℃時,應及時給予降溫;③ 注意觀察發熱特點及伴隨症狀,患者大量出汗、退熱時,注意有無虛脫現象。

3.基礎護理① 臥床休息,保持室內空氣新鮮,定時開窗通風,但注意勿使患者著涼。② 加強呼吸道管理:霧化吸入,加強拍背、協助患者排痰。咳嗽無力或昏迷患者,可行氣管切開,及時吸痰。③ 加強口腔護理,每日2~3次,進食前、後漱口。保持皮膚清潔幹燥,出汗患者及時更換衣被。臥床患者定時翻身,預防壓瘡。④ 給予高熱量半流質飲食,保證足夠熱量[2000~3000 kcal/d(8368~12552 kJ/d)],鼓勵患者多進食、多飲水,每日液體入量達3000ml,多吃水果以保持大便通暢。⑤ 煩躁、驚厥患者,應注意保護,適當約束四肢,預防墜床或自傷。⑥ 關注患者心理變化,及時疏導,保持心情愉快,使之樂於接受護理。

4. 積極尋治病因① 已明確細菌感染者,合理選用抗生素。使用抗生素後,至少觀察2~3日。若治療效果不滿意,可考慮改用其他藥物。明確為輸液反應所致高熱時,應立即停止輸液。為甲狀腺危象者,立即用抗甲狀腺藥物。② 高度懷疑某疾病時,可作診斷性治療。如有典型病史、熱型、肝脾大、白細胞減少,擬診瘧疾者,可試用磷酸氯喹3日。診斷性治療時用藥要有目的、有步驟、按計劃進行,切忌盲目用藥。③ 對原因不明的高熱,應進一步評估病情,尋找證據以明確診斷。

二、高血壓危象

高血壓危象(hypertensive crisis)是指高血壓患者在某種誘因作用下,外周小動脈發生暫時性強烈收縮,血壓急劇上升,收縮壓在250mmHg以上,舒張壓在120 mmHg以上,伴有頭痛、煩躁、神經功能障礙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礙表現。

【病因和誘因】

1.病因引起高血壓危象的常見病因有原發性高血壓和繼發性高血壓,後者包括多種腎性高血壓、內分泌性高血壓、妊娠高血壓疾病,其他如腦出血、頭顱外傷等。

2.誘因① 寒冷刺激、精神創傷、外界不良刺激、情緒波動和過度疲勞等;② 應用擬交感神經藥物;③ 突然停用降壓藥物;④ 經期和絕經期的內分泌功能紊亂。

【發病機製】目前認為,高血壓患者交感神經活性亢進,在某種誘因作用下,血液循環中的腎素、血管緊張素Ⅱ、去甲腎上腺素、血管加壓素等縮血管活性物質急驟升高,使全身小動脈痙攣,致血壓突然急劇升高而產生高血壓危象。

【病情評估】

1.病史高血壓史;存在誘因。

2.症狀和體征

(1) 起病急,劇烈頭痛、惡心、嘔吐甚至抽搐或昏迷。

(2) 收縮壓常升高到250 mmHg或以上,舒張壓可升高至120mmHg或以上。

(3) 嚴重者出現暫時性偏癱、失語、眼底視盤水腫及出血等,甚至昏迷。

(4) 急性靶器官損傷的表現:中樞神經係統、循環係統、消化係統和內分泌係統可出現缺血性損害的症狀和體征。① 當供應前庭和耳蝸內的小動脈痙攣時,可發生類似美尼爾綜合征的症狀,如耳鳴、眩暈等;② 視網膜動脈痙攣,可發生視力障礙、視力模糊等症狀;③ 腸係膜動脈痙攣,可出現陣發性腹部絞痛;④ 冠狀動脈痙攣時,發生心絞痛、心肌梗死;⑤ 腎小動脈痙攣時,出現尿頻、排尿困難或尿少;⑥ 腦部小動脈痙攣時,可出現短暫性腦局部缺血症狀,如一過性偏癱、失語、感覺障礙等,甚至出現高血壓腦病。

(5) 病變具有可逆性:以上症狀和體征在血壓恢複正常後消失。

3.體格檢查及輔助檢查體檢包括仰臥位、坐位及立位的血壓測定,神經係統檢查,眼底檢查,心髒聽診;輔助檢查包括尿常規、血脂、血糖、腎功能、心電圖、胸部X線、超聲心動圖等,以了解心、腦、腎等重要髒器的功能與變化,以及有無並發冠心病、高脂血症、糖尿病等,有助於對病情的估計,對確定治療也有參考價值。必要時測定尿兒茶酚胺、血漿腎素活性等。

4.診斷根據病史、症狀和體征、體格檢查和輔助檢查,患者有進行性重要器官功能受損,可考慮為高血壓危象。高血壓危象患者的症狀發作一般比較短暫,恢複迅速,但也容易複發。及時采取迅速有效的降壓措施後,多數患者的症狀可緩解。

【救治與護理】

急救原則是立即消除誘因,迅速將血壓降至安全範圍,但不宜過低,以免影響髒器血供,對老年人更應特別注意。

1.迅速降低血壓立即靜脈注射降壓藥,將血壓降至(160~180)/(100~110)mmHg的安全範圍,常用藥物有硝普鈉和硝酸甘油。首選硝普鈉,因其為強有力的血管擴張劑,起效快,劑量易於調節,便於平穩降壓,調節滴速可使血壓滿意地控製在預期水平,停藥後血壓迅速上升,故不至於發生低血壓,引起重要髒器的缺血。妊娠期高血壓所致的先兆性子癇,以硫酸鎂作為首選。高血壓危象伴發急性心肌梗死時,首選硝酸甘油。其他常用降壓藥物還有酚妥拉明。

2.防治腦水腫用甘露醇、呋塞米等進行脫水治療。有驚厥者鎮靜、止痙,可肌內注射苯巴比妥鈉、地西泮或以水合氯醛灌腸等。

3.嚴密觀察病情患者應入重症監護病房治療,以獲得密切的監測。

(1) 密切監測血壓,有條件應進行有創血壓監測。同時密切監測生命體征、心電圖和神誌變化,注意尿量變化,若尿量少於30ml/h,應及時處理。

(2) 靜脈滴注硝普鈉時應注意:① 該藥對光反應敏感,注意避光。藥物應現配現用,每6~8小時重新配製。藥物本身為淺棕色,若顏色改變,應棄去不用。② 輸液容器上注明硝普鈉,不與其他藥合用。③ 該藥用量個體差異大,一般采用注射泵調速,5%葡萄糖50 ml+硝普鈉50 mg開始以0.6 ml/h(相當於硝普鈉10μg/min)泵入,每5~10分鍾根據血壓情況以0.6 ml/h遞增。④ 治療期間若出現血管過度擴張征象,如出汗、不安、頭痛、心悸、胸骨下疼痛、肌肉抽動,應停止用藥。⑤ 硝普鈉在體內被代謝成氰化物,連續使用應不超過72小時,以免神經係統中毒。

4.基礎護理① 絕對臥床休息,將床頭抬高30°,可起體位性降壓作用。避免不必要的活動。② 保持呼吸道通暢,吸氧。③ 提供保護性措施,若患者躁動,應注意預防墜床。患者抽搐發作時,可用壓舌板保護舌頭,預防咬傷。④ 作好心理護理和生活護理,避免情緒激動、便秘等誘發因素。

5.對症護理驚厥抽搐者,可用鎮靜劑如肌內注射地西泮、巴比妥鈉等或給水合氯醛保留灌腸;合並左心衰竭時,可予強心、利尿及擴血管治療;合並氮質血症者,應采取相應措施,必要時行血液透析治療。

6.病因治療待血壓降低、病情穩定後,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進一步檢查,確定是否有腎髒、血管和內分泌等疾病引起的繼發性高血壓,再采取針對性的病因治療,預防危象複發。如嗜鉻細胞瘤合並高血壓危象時,應選用α受體阻滯劑(酚妥拉明)降低血壓後,盡快手術。妊娠高血壓疾病合並高血壓危象時,要限製活動和鹽的攝入,發生子癇時,可靜脈注射10%硫酸鎂10 ml,給予鎮靜劑,絕對臥床休息,積極降壓治療,終止子癇後24~48小時,可行手術終止妊娠。

三、高血糖危象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是由多種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為特征的代謝紊亂,其基本病理生理為絕對或相對性胰島素分泌不足所引起的糖代謝紊亂,同時伴有蛋白質和脂肪代謝異常。特征性的病理改變包括高血糖、高酮血症及代謝性酸中毒,發展到嚴重時可發生酮症酸中毒昏迷和高滲性非酮症性昏迷。高血糖危象指的是糖尿病昏迷。

(一)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