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概述(1 / 1)

隨著人類活動空間的擴大、壽命的增長、生活節奏的加快,現代化程度的提高,以及交通運輸多樣化等因素,急危重症和各種意外的發生有明顯增加的趨勢,若不對患者采取有效的現場急救、途中醫療監護及院內強化救治,就有可能導致一些可以挽救的生命喪失救治機會。因此,為了適應急診醫學和社會發展的需要,進一步加強急危重症護理教育勢在必行。

一、急危重症護理學的發展簡史

急危重症護理學的曆史,可追溯到19世紀中葉南丁格爾的時代,她根據自己的工作體會,提出把可能救治的重症傷員集中放置在最靠近護理站的房間,以便觀察和護理,使手術後的重症患者得以恢複,這是“麻醉複蘇術”和“監護病房”的初步設想。

1942年美國波士頓可可穀發生火災,當時成立了燒傷中心,把燒傷患者集中治療,取得了良好效果。1952年北歐暴發流行性脊髓灰質炎,許多患者伴有呼吸肌麻痹,不能自主呼吸,當時就地組建呼吸治療單位,把搶救器械和危重患者集中在一處,通過氣管切開、暢通氣道和肺部人工通氣進行救治,使病死率明顯下降,堪稱是世界上最早的用於監護呼吸衰竭患者的“監護病房”。從此,人們對危重患者集中監護治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了進一步的認識。20世紀60年代,隨著電子儀器設備的發展,急危重症護理技術進入了有搶救設備的新階段。心電示波、電除顫器、人工呼吸機、血液透析機的應用,使急危重症護理學的理論和實踐也得到相應發展。到了20世紀60年代後期,現代監護儀器設備的集中使用,促進了重症監護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的建立。1965年美國Baltimore City醫院建立了較為規範的綜合性監護病房,1962年美國Bethany醫院建立了冠心病監護病房(coronary care unit,CCU)。20世紀70年代中期,在德國召開的國際紅十字會參與的一次醫學會議,提出了急危重症急救事業國際化、國際互助和標準化的方針,要求急救車裝備必要的儀器,國際間統一緊急呼救電話及交流急救經驗等。1969年美國創立重症加強護理學會,1971年正式命名為美國危重症護理學會,並創辦《美國危重症護理雜誌》。

我國的急危重症護理事業也經曆了從簡單到逐步完善形成新學科的發展過程。在早期隻是將危重患者集中在靠近護士站的病房或急救室,便於密切觀察與護理;將外科手術後患者,先送到術後複蘇室,清醒後再轉入病房。20世紀70年代末期,心髒手術的發展推動了心髒術後監護病房的建立,以後相繼成立了各專科或綜合監護病房。20世紀80年代,北京、上海等地正式成立了急救中心,各醫院也先後建立了急診科和ICU,促進了急診醫學與急診護理學的發展,開始了急危重症護理學發展的新階段。此後,中華護理學會及護理教育中心舉辦了多次急救護理學習班,組織學術交流活動,加強護理隊伍建設,為開展急危重症護理工作及急危重症護理教育培訓了大量人才,特別是急危重症理論不單純局限於人的生理需求,而是著眼於人的整體生理、心理、病理、社會、精神要求,將現代急危重症護理觀、急危重症護理技術由醫院內延伸到現場、擴展到社會,將醫院的醫療服務逐步擴大化,提高了人類健康水平。

綜上所述,急危重症護理學是以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搶救成功率、促進患者康複、減少傷殘率、提高生命質量為目的,以現代醫學科學、護理學專業理論為基礎,研究急危重症患者搶救、護理和科學管理的一門綜合性應用學科。

二、急救醫療服務體係

急救醫療服務體係(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EMSS)是集院前急救、院內急診科診治、ICU救治和各專科“生命綠色通道”為一體的急救網絡,即院前急救負責現場急救和途中救護,急診科和ICU負責院內救護,它既適合於平時的急診醫療工作,也適合於大型災害或意外事故的急救,是急診醫學在臨床實踐中的具體表現形式。

一個完整的EMSS包括完善的通訊指揮係統、現場救護、有監測和急救裝置的運輸工具以及高水平的醫院急診服務和強化治療,該係統的組成部分既有各自的工作職責和任務,又相互密切聯係,是一個有嚴密組織和統一指揮的急救網絡。EMSS已被實踐證明是有效的、先進的急救醫療服務結構,在搶救傷病員的生命方麵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它把急救醫療措施迅速地送到危重症患者身邊、送到發病現場,經過初步診治處理,維護其基本生命,然後將患者安全轉送到醫院,為搶救生命和改善預後爭取了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