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熱

發熱是指由於各種原因使體溫超過正常範圍,即腋溫高於37.3攝氏度、肛溫高於37.6攝氏度或24小時內體溫波動超過1.2攝氏度。

體溫超過391為高熱;超過41攝氏度為過高熱;37.4~38攝氏度之間且持續2周以上為低熱;發熱在2周之內為急性發熱;2周以上為慢性發熱。

發熱在家庭常見症狀的排列次序中,位居首位。其在帶給人們不適、周身疼痛、食欲減退等的同時,卻可能發出一個信號,使你因此而及時就醫,從而早期發現疾病。

從醫學上講,發熱屬於一種保護性的病理生理反應,發熱正是人體增強抵抗力(免疫力)的過程。動物實驗表明,體溫超過37攝氏度可使細菌和病毒的繁殖速度降低;有的專家指出,經常患感冒發熱者比正常人罹患癌症的幾率低,這些人往往長壽。

在家裏遇到發熱便盲目地用退熱藥的做法不可取。這是因為,第一,可能幹擾病情,貽誤診斷;第二,過早地抑製了剛啟動的人體防禦機製;第三,還可使體溫驟降、大量出汗而使老年人發生虛脫;第四,可能引發藥物不良反應。

1.發熱的初步識別、就醫與用藥建議

(1)家庭四步分析識熱法”

目的在於幫助你用最短的時間、最簡單的方法知道你可能發生了什麼病。

第一步:了解發熱的可能原因

有些發熱的原因雖然比較複雜,但隻要細心回憶病史仍可發現。

第三步:細心記錄熱度的高低

力爭找出上升與下降的變化規律即熱型,熱型是醫學上術語,是對發熱性疾病發熱表現規律的概況。請回憶並分析一下你的體溫變化情況,看一看你的熱型是否與介紹的三種基本熱型中的某一種相吻合,如相吻合,便可能獲得認識疾病的一個重要證據,如果屬於不典型的發熱類型,便要首先考慮最常見的疾病。

第四步:觀察發熱時所伴隨的其他症狀這一點不僅重要,而且你也容易做到。須知,許多疾病在發熱的同時,一兩天或再多一些時間便出現某一係統的症狀,如患肺炎時,除老年人的不典型病例,幾乎總是出現咳嗽、咳痰、胸痛等呼吸係統常見症狀。

如果你的發熱並非由不典型的疾病所引起,那麼經過“四步分析識熱法”,心中便有了底,也自然會根據疾病的輕重緩急加以處理,如果及時就醫,還可以做到早期診治。

(2)家庭中常見的發熱疾病簡介

這裏按家庭中發熱疾病發生的幾率大小或頻度高低的先後順序簡介如下。自己通過“四步分析識熱法”後懷疑所患某種疾病時,可根據表現特點,進行對照、分析,從而做到初步肯定或排除。

(3)發熱的就醫與家庭用藥建議

1)發熱的就醫條件

①發熱後即出現劇烈腹痛、吐苦水(應疑及膽囊炎);嚴重的尿頻、尿急、尿痛(應疑及尿路感染等)劇烈頭痛、噴射性嘔吐(應疑及流腦或乙腦);劇咳、咳鐵鏽痰(應疑及大葉性肺炎)等。

②中暑後迅速離開熱環境經初步處置未好轉者。

③懷疑感冒,但已發熱3天未退熱者。

④發熱雖無明顯的各係統症狀;但病人一般狀態不好,萎靡,神誌淡漠者。

2)家庭用藥建議

①上感時可單獨應用解熱鎮痛藥及清熱解寧中成藥。

②感染性疼痛在醫生指導下應用抗感染藥,也可同時應用解熱鎮痛藥物。

③如為風濕病,應在醫生指導下應用解熱鎮痛與抗風濕藥。

④家庭中一時原因不明但病情不重的發熱在對症應用解熱鎮痛藥時不宜超過3天。

⑤小兒、老人用藥時,應嚴密觀察並處理用藥後的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