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陪葬與殉葬——死後世界亦喧囂(4)(1 / 3)

由於金縷玉衣象征著帝王貴族的身份,因此,有著非常嚴格的工藝要求。漢代還專門設立了從事玉衣製作的“東園”,技藝高超的工匠在這裏對大量的玉片進行選料、鑽孔、拋光等十多道工序的加工,並把玉片按照人體不同的部分設計成不同的大小和形狀,再用金線相連。製作一件中等型號的玉衣所需的費用,相當於當時100戶中等人家的家產總和。

雖然當時的皇室貴族奢望自己的屍骨不壞,也迷信“玉能寒屍”,並且為了使屍體不朽,用昂貴的玉衣作殮服,還使用九竅器來塞其九竅,可謂費盡心機,但結果卻適得其反。由於金縷玉衣價格昂貴,往往招來許多盜墓賊,以致“漢氏諸陵無不盜掘,乃至燒取玉匣金縷,骸骨並盡”。其實,即使那些盜墓賊沒有光臨,當考古工作者打開那神秘的洞室時,企求“金身不敗”的墓主人也早已化作了一捧泥土,所剩下的也就是一件精美絕倫的玉衣了。

七、古時神器

神器,是指古代用來通天以及與神溝通交流的器物,包含鼎、鼓、鍾、劍、斧、壺、塔、琴,等等。在出土的所有神器中,以博山爐最為受人關注。

博山爐又有博山香爐、博山香薰、博山薰爐等名,是中國漢晉時期常見的焚香所用的器具。爐體呈豆形,上有蓋,蓋高而尖,鏤空,呈山形,山形重疊,其間雕有飛禽走獸。爐下有底座,有的遍體飾雲氣花紋,有的鎏金或金銀錯。於爐內焚香時,輕煙飄出,在爐體四周繚繞,造成了山景朦朧、群獸浮動的自然效果,仿佛傳說中的海上仙山“博山”(漢代盛傳海上有蓬萊、博山、瀛洲三座仙山),因此,被統稱為博山爐。關於博山爐的製作質料,初為銅質素麵,後隨工藝技術的發展,外表施以鎏金,或錯金、銀。實際上,博山確有其地,在蓬萊以西的山東淄博市博山區境內。博山區全境多山,幾無平坦之地,“博山”即在該區東南。自古博山一帶(古稱顏神鎮)是我國古代陶瓷、窯業的重要產地。博山爐之名即寓爐蓋似群山之外觀,又合產地之名。

博山爐主要流行於漢代,而漢代人使用博山爐主要有三大作用:一是古人以博山爐為神器,用此燒香祈禱以達神明;二是古人席地而坐,燃香草可以潔室除濕,怡人心脾;三是達官貴人有熏衣染被的習慣,用從國外輸入的蕙草熏香衣被,以顯示華貴。西漢之前,人們主要使用茅香,即將薰香草或蕙草放置在豆式香爐中直接點燃,雖然香氣馥鬱,但煙火氣很大。到了漢武帝時,南海地區的龍腦香、蘇合香傳入中土,並將香料製成香球或香餅。在香球或香餅下置炭火,用炭火的高溫將這些樹脂類的香料徐徐燃起,香味濃厚,煙火氣又小。與此相適應,便出現了形態各異、巧奪天工的博山爐。

當然,像博山爐這種奢侈品也隻有那些帝王將相等貴族方能享受。隨著奢靡之風愈演愈烈,帝王諸侯們又在香料之中添加催情之物,以滿足自己的淫欲。因而博山爐又成為情欲的一種象征。這在古人的文學作品中可見一斑。南朝民歌《楊叛兒》:“暫出白門前,楊柳可藏烏。歡作沉水香,儂作博山爐。”描寫的便是隻有南朝民歌裏才會出現的性愛的歡樂。而“沉水香”和“博山爐”,便是男女生殖器含蓄的比喻。李白也寫有一首《楊叛兒》:

君歌《楊叛兒》,妾勸新豐酒。何許最關人?烏啼白門柳。烏啼隱楊花,君醉留妾家。博山爐中沉香火,雙煙一氣淩紫霞。

就連豪放不羈的李白也須借著博山爐來描寫性愛,可見博山爐的催情作用。

現今發現的比較有名的博山爐,是西漢鎏金銀竹節高柄銅薰爐和漢代中山靖王劉勝墓的錯金博山爐。錯金博山爐通體錯金,爐盤飾錯金流雲紋,爐身的盤和座是分鑄後用鐵釘鉚合的。盤上部及蓋鑄出高低起伏、峻峭的群山,山間則點綴以獵人和野獸,刻畫出一幅生機盎然的狩獵畫麵。同時,圈足飾錯金卷雲紋,座把透雕成三龍躍出水麵,龍首頂托龍盤,勾畫出溝通天人的神山圖景。

據《兩京雜記》記載:長安巧工丁緩善做博山爐,能夠重疊雕刻奇禽怪獸以做香爐的表麵裝飾。博山爐工藝之繁,遠遠超過了後來所出現的五足或三足香爐。此外,北宋考古學者呂大臨《考古圖》也曾記載:“香爐像海中博山,下盤貯湯使潤氣蒸香,以像海之四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