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曰:
害人自害古規詞,何事屈忠昧此思。
試看今朝身受戮,臭名難免後人譏。
且說武帝問眾文武何如處置?刑部郝雲龍上殿:“啟奏萬歲,馬俊帶得勝兵五萬回朝,但兵係在各處營中調點,非盡京城所撥。伏乞皇上敕詔,兵是其營,則歸其營。免入皇城,恐驚百姓。爾等軍士,為國效勞,亦有功之人。待詔下日,自有封賞。解到囚籠反賊,容日發落。押解之將,小心看來。”武帝準奏,命柳眉降旨,著郝聯帶敕,回馬俊營中。
馬俊見聖旨,內著兵士,各歸舊日營伍。王爺一一給支兵糧,各自歸營去了。天子命司馬相如,統屬官員出廓迎接,代朕一行。馬俊兄妹柳絮眾將,與百官相拜,威風凜凜,各皆入了皇城。馬俊兄妹,進入王府。柳絮回歸府第,相見父母:“請問母親,何日進京?”賈氏說:“係汝父回朝授左相職,有書合眷同到。”是晚父子談論重逢。郝聯回刑部衙署,天倫樂敘。其餘諸將,皆在王府安身。
過了一宵,直至天明,眾將齊到。馬俊、柳絮眾將隨後,在朝房聽候。五更三點,武帝踏上金鑾,文武分班,黃門奏事官:“啟奏萬歲,悅心王馬俊、駙馬柳絮、眾將等,候旨傳宣。”又諫議大夫張敞,奉旨巡按,回朝複命。天子大喜,開金口:“宣上來。”馬俊朝參俯伏:“我主萬歲。”“王兄賜繡墊。”柳絮叩跪見:“我王萬歲”“駙馬賜繡墊。”眾將跪過了,侍立一旁。
張敞上殿俯伏,將巡按之事,一一奏明。武帝道:“有勞卿家,代天巡按,交部議升。”張敞謝恩歸班而坐。天子又問:“征伐屈忠成等若何?”郝聯上殿下跪:“衛青將軍戰死沙場,棺在東炮山停住,命官看守。臣此時大怒,斬卻忠成之弟忠立,龜精卜道安,毒噴元帥,以至殞了老將軍之命。幸得王爺兵到,怒斬賊將木雄,奸相逃在東炮山。王爺又將兵困他水泄不通,危在旦夕,突有王勇係赤鬆林賊首,侯相盜入營盤,舉火為號,拚死救了忠成,逃往赤鬆林。王爺大兵攻擊,又遇妖道聶法成邪寶利害。幸得慈悲付善才童子收敗惡妖。”將曆曆情節,這般這般,如此如此,一一奏明。
有衛雄兩淚交流,上殿俯伏:“啟上萬歲,臣父為國捐軀,乞天恩準我掛孝,運柩回家,以安先靈。”武帝準奏,命郝聯帶一千人馬,引衛青將軍安葬。旨意一下,領命而行。又有丞相柳眉奏道:“臣兒柳絮,蒙為駙馬,可恨屈忠成之子屈方,假認駙馬。致惹一場大禍,乞在監牢賜出,待臣觀看。”天子命禦林軍,入監調出在殿前。各皆觀其相貌,俱皆大歎:“他有幾分相似。怪道宄秘行為,古今罕有。”押回入監不表。
且表武帝命馬俊:“軍前有功者,一一開列,待朕論功封贈。”馬俊將記功簿,呈上龍案披覽,命摹功官及交部各官議敘停妥,呈上。天子命馬俊進位聽封:“原悅心王之職,與朕寧山河,所有部屬,係爾封賞。卿妻劉英嬌封為一品夫人。”傳宣駙馬進位:“朕聞爾有富家之女,有進京否?”柳絮道:“已進京了。”命司天監政東方朔選擇良時吉日,與公主成婚,禦賜花燭。又與富氏同房,富氏封為義烈夫人。郝聯封為西平侯之職。諫議大夫張敞,連升三級。敕往歸德蘇武連升三級。
司馬相如出班奏曰:“臣有一女,年已及笄,名喚青蘭。願送與西平侯為室。”聖上大喜,刑部上前拜領,封為一品夫人;包剛封為南平侯之職,諫議大夫張敞奏曰:“臣有一女名麗容,年當長大。因奉旨巡按,未曾配合,願送與南平侯為配。”敕命封為一品夫人。衛青之子衛雄,仍襲父職。楊豹連升三級。岑鐵虎封為北平侯。王姑鸞英封為全貞義烈定國一品王姑。禦賜花燭,擇吉成親。張珍、李鳳封為護駕左右二將軍。趙虎封為定國將軍。馬雄封為鎮國將軍。羅清封為安國將軍。石如虎封為護國將軍。隨行軍士,在陣而亡者,係其兒子幼稚襲蔭,衣糧月月支給。兒子長大者,願為國出力,在營論功升賞,仍貽雙糧。現在營伍者,亦給雙糧。以昭國典,以表其功。但有四方響馬,任從悅心王招安,出鎮邊廷。欽此。眾臣謝恩不表。
且說馬俊見卦臣已畢。自思:“白豹將軍為著舍妹鸞英,舍命捐軀,無恩可報。”將此一一奏明。聖上準本,追封英奮將軍之職。馬俊事暇,親臨祭奠。
司天監正,奉旨選擇,擇得端陽長至之日,駙馬公主成親良辰,其餘馬俊、岑鐵虎、郝聯等成婚。吉課一統,呈上禦覽。武帝傳旨:“卿等待到是日,朕賜花燭團圓。”文武退班,天子進入後宮。宮女報知金後娘娘,接駕道:“臣妻聞駙馬回朝,今日受職。公主彩樓配定,亦已數年,聖上還未賜他夫婦團圓。”武帝道:“朕命司天監,擇了日期,係五月端陽長至,令即花燭成親。”金後歡喜,對知公主,公主亦暗中稱美。到了是日,丞相柳眉,夫人賈氏,備辦恭迎聖駕,鋪陳美麗,滿朝文武統統進賀。馬俊王爺親在柳府,候公主駕到,提點柳府事宜不表。
且表金後宮幃吩咐宮女三十名,穿宮監八名。天子進宮,時已午刻,命備辦香燭,讚禮官宣起禮來,公主先拜天地,後拜先皇祖考。武帝命司馬相如點花燭,代朕主婚。皇後著擺鑾輿,禦林軍數百,護擁公主登鑾。宮女左右輔隨,鼓樂喧天,旗幡招展,皇後皇妃送別。一出午門,有官皆送。柳府著人,在於午朝門外,兩旁跪迎。直程到了駙馬府前,公主鑾輿停住,禦林軍齊入宮廳。柳府命人相陪,紛紛奉茶。柳絮步出大門,深深下禮。侍婢數十,左右跪接。侍禦人等,將鑾輿推至大堂。賈氏夫人帶侍婢,引著宮女相扶公主下輿,進入後廳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