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盛夏,7月。
經過了一年的臨床實習,3個月的待業,半年的藥代,3個月的書店小老板生活後,在家裏人不懈的努力下,陳冰同學終於終於成了北方一個二線城市下屬眾多醫院中,條件還算相當不錯的一家醫院的青年醫生,或者說是轉科醫生。
什麼是轉科醫生呢,就是這些最低上了小學6年,中學6年,本科5年乃至又讀完碩士3年,共計17-20年學校,從沒有給家裏賺過一分錢的有誌青年們參加工作後的頭3年,醫務科會給大家安排一個輪轉學習計劃,學臨床的要轉完醫院大大小小的臨床以及醫技科室,全麵學習和掌握臨床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而在這三年裏,這些有誌青年們,收入是國家規定的基本工資加補貼,在這一級別醫院大概是1900元多一點。獎金?第一年是0元,第二年是40%,第三年是80%,第四年定科後才能拿到全獎。至於傳說中的灰色收入,與他(她)們這些人是無關的。
陳冰6歲上學,成績中等偏上,沒留過級,沒跳過班,按部就班的讀完了小學、中學、本科,直到內分泌專業的碩士。然而,由於該院內分泌科人滿為患,初入醫院的她,被告知定向小兒內科。轉科第一個科室是急診科。雖然心懷不滿,但在這個拚爹拚媽拚關係的年代,能找到一份體麵的工作已經很不錯了。騎驢找馬,她爹告訴她的,先進去再說。
今天是個好日子,驕陽似火。由於離家太遠,而醫院後勤主管住宿的馬主任又宣稱宿舍緊張,暫時沒有床位,陳冰無奈和一同上班的孫蕾蕾合租了一套老式醫院家屬樓。60平米,每月1000元,每人500。從家屬樓到急診科大概200多米。
200多米,已經要汗流浹背了,匆匆走進急診科,立馬變了一個世界。醫院的中央空調效果還是杠杠的,溫度20多一點,涼快的很。
急診科的主任姓王,50歲,年富力強,卻又麵無表情,看著陳冰拿來的入科通知單,淡淡的問道:“來轉科的?準備待多久?”
“3個月。”陳冰趕緊回答。
“哪裏畢業的,準備將來搞哪科啊?”
“**大學內分泌專業,碩士畢業,轉完科準備去兒內科。”
“內分泌專業,怎麼去兒科,這不白學了嗎。”
“王主任,這不是服從醫院分配嘛。”陳冰無奈的回答。
“別著急,好好學,將來再想辦法。”
“是的,主任,您看我現在先做點什麼?”
“這樣吧,你先跟著搞內科的劉大夫,咱們急診科分科不細,就是急診外科和急診內科,原來還有急診病房,現在也撤了,就剩下幾張觀察床了。劉大夫今天值班,你跟他先學學接診病人。我沒辦法給你指定帶教老師,因為咱們這裏值班時是今天白班,明天夜班,下夜班休兩天,總共有四組醫生值班,每組3個醫生。你們輪轉的,必須每天上班,晚上沒事也過來,多學學,多看看。轉科和你實習是不一樣的。實習的時候你隻能看,不能真正參與工作。而現在,你必須真正動手參加工作啦。”
“是的,主任,我就住在家屬院裏,沒事我就過來。”
陳冰有些詫異,貌似難以接近的王主任看起來還不錯。
這時候王主任打電話叫來了劉大夫,簡單介紹了一下,就讓陳冰跟著劉大夫去急診室了。
跟在劉大夫身後,陳冰暗自竊笑。劉大夫40多歲,五短身材,體型偏瘦,目測大概身高不超過162公分,體重不超過50公斤。而陳冰身高170公分,身材高挑,即使穿著平底的涼鞋,比劉大夫仍然高出了半個頭。
正巧,這個時間沒什麼嚴重的患者,隻有兩個年邁的老人也許是天氣的原因,有些中暑,在診室裏靜點著液體。
除了劉大夫,還有一個高高壯壯的女醫生,一個略有發福的中年男醫生,還有兩個正在護理病人的護士,兩個實習的小夥子。
經劉大夫介紹,女醫生姓楊,胖醫生姓李,兩個護士,一個是瘦瘦的劉姐,一個是略顯豐滿健壯的周姐。
女人就是話多,沒有10分鍾,巧舌如簧的周姐就和陳冰打成了一片。別看周姐有點胖,可是工作起來,那可是熟練的很,嘴裏叨叨著,手裏不閑著,一會就把兩個病人處理完畢,然後叫兩個實習生給送進了病區。就著沒事的空隙,周姐如數家珍的跟陳冰介紹了急診科的大致情況。急診科有24個人,20個倒班的,每班三個醫生,兩個護士。加一個主任,一個護士長,兩個急診手術室護士。人員不少,可是相互之間接觸的機會並不多,人際關係嘛,也就那麼回事。
“凡事不要太認真,馬馬虎虎唄”周姐教育陳冰道。